MYORG基因突变致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1例

来源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i68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发性家族性脑钙化(PFBC)又称为特发性基底节区钙化(IBGC)、Fahr病,是一种罕见的神经遗传退行性疾病,以广泛的脑内多发对称性钙化为主要特征。目前已知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PFBC的致病基因有4种:SLC20A2、PDGFRB、PDGFB和XPR1。第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PFBC致病基因——MYORG基因由我国于2018年首次报道[1],但目前对该型PFBC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现报道1例由MYORG基因突变导致的PFBC如下。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帕金森病(PD)患者非运动症状(NMS)及生活质量的短期影响。方法采用非运动症状量表(NMSS)、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BDI-Ⅱ)、中文版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39项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问卷(PDQ-39)评分对102例接受DBS治疗的PD患者进行评估。观察DBS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患者NMS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NMSS认知维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性功能、泌尿系统、胃肠道症状、知觉/幻觉、睡眠/疲劳、头晕/跌倒、抑郁/焦虑
目的 探讨颅内远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行血管内治疗的42例颅内远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管内治疗的方式、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本组患者中,30例
目的 探讨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效果及相关经验.方法 191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复合手术室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术中血管造影(DSA)评价动脉瘤夹闭后的效
孕产妇死亡率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孕产妇健康已被列入我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孕产妇死亡率应下降至12/10万。2016年国家“二孩”政策开始实施,今年“生育三孩”政策开始落地。这些政策的实施会集中释放人们的生育意愿,可能会带来人口激增,同时从免疫血液学角度也给孕产妇的孕期安全和临床输血带来极大的挑战,最主要的是非ABO血型系统所致新生儿溶血病(HDN)发生率明显增加。
目前全球儿童神经内科医生处于紧缺状态,我国儿童神经内科医生紧缺更明显[12],而二孩政策的开放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自2016年《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印发以来,国家已加大对儿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也加强了儿科专业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择优遴选儿科(含儿外科)专业基地586个,近3年累计招收培养儿科专业住院医师1.3万人[3]。
目的:研究LM-Dental软体早期矫治器在骨性Ⅰ类、Ⅱ类儿童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牙颌面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10月就诊的替牙期错(牙合)畸形15例骨性I类和
目的探讨儿童臂丛神经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儿童臂丛神经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例臂丛神经炎患儿中男性多见,病前均有感染病史。临床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表现为单侧上肢的肌无力,累及近端肌肉为主。EMG以臂丛神经上干受损为主,主要表现为复合运动动作电位波幅降低和失神经。予甲泼尼龙及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随访1年,4例患儿基本完全康复,但遗留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结论多数臂丛神经炎患儿经免疫治疗后好转,但绝大部分完全康复需要2年以上的时间。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功能与脑血流量的关系。方法对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3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行血栓弹力图(TEG)检查,比较两组的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时间(K)、凝固角(α)、血栓最大幅度(M)、凝血块强度(G)和纤溶指数(LY30)。采用3D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3D-pCASL)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的局部脑血流量(CBF),并与TEG参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R值、K值及CBF显著降低(t=3.75,t=-11.39,t=-18.34;均P&l
目的探讨不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方案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将85例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单抗组42例及双抗组43例。单抗组给予阿司匹林单药治疗,双抗组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21 d后调整为阿司匹林单药口服。于入院时、第3 d、第14 d、第21 d采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记录患者14 d内的不良反应,并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RS进行转归评价。结果入院时及第3 d、第21 d单抗组与双抗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
近年来,Orexin能神经元系统作为维持觉醒的关键性神经递质引起了人们的重视,CSF中Orexin-A水平对发作性睡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Orexin双受体拮抗剂对失眠有显著疗效。嗜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发生率为10%~25%,可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引起嗜睡的病因多且复杂,但目前尚无评估嗜睡的特异、客观的生物指标。因此,本文就目前国内外关于Orexin系统与嗜睡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对Orexin及其受体的研究,探索Orexin与嗜睡相关性疾病的关系、诊断价值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