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与哲理齐飞,浪漫共庄重一色

来源 :作文周刊·七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不仅要学会描绘客观事物,还要懂得表现主观情意。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乃艺术之根,所有文字只有通过作者心灵的经营,浸润过情感的潮水,才能变成令人心旌摇荡的艺术。当然,情感的热流经过进一步的升华后,可以形成饱含哲思的“意”,但这里的哲思不同于议论文中论述的道理,而是对感情色彩的浓缩。
  下面,我们将从选材、表达及情感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确定自己熟悉的写作素材☆
  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轨迹是两点一线的(从学校到家里),很是单调,缺少写作素材,殊不知,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只是你熟视无睹罢了。且看下面的题目:
  有人陶醉于春日的和风细雨,有人惊心于夏日的狂风暴雨,有人伤感于秋冬的凄风苦雨……风雨是大自然的抒情诗。其实,人生旅途并非一路阳光,也会有风雨相伴,所以才有了“风雨同舟”“风雨兼程”“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劝勉和激励……
  你有过“风雨”中的难忘记忆吗?关于“风雨”,你一定也有所感悟。请自拟一个包含“风雨”的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针对此文题,一位学生讲到他在网上曾看到的一张照片:在上学路上,一对父子在风雨中行走,父亲将伞偏向儿子一方……还没等他讲完,下面的学生就纷纷说道:“这个素材实在太老土了。”我知道,这张照片曾在网上火过一段时间,因为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触动了大家的情感;但是,如果就此写作文,不一定能写好,因为这毕竟不是你亲身经历过的。
  后来,大家就分别说了自己在风雨中的一些经历。某位学生说了自己在暑假学书法的故事——刚开始,他是百般不情愿的,父母逼着他学,他就跟父母打马虎眼;有一次,他没有上书法班,而是去了图书馆,结果淋了雨。也有学生说起自己因为考试成绩不好,灰心丧气的,却在风雨中看到一丛开得正盛的小雏菊,从而萌发了斗志……由此可见,写“风雨”中的故事应该是你曾经经历过或有深刻印象的,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具有真情实感。
  宗璞笔下的“紫藤萝”,正因为她曾经看到过,才会写得栩栩如生;而莫怀戚的《散步》,也是取材于一家人散步的真实经历。
  这些都是写日常生活的。或许有人会说,如果要表达家国之思,那选什么来写呢?同样,也应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下笔。如琦君笔下的《春酒》,表达的就是一份浓厚的思乡情怀。她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在琦君笔下,春酒醉了母亲,醉了自己,也醉了无数读者。
  ☆描写特定场景下的环境☆
  有了熟悉的写作素材,自然少不了具体的描写。有些人虽然选取了自己熟悉的素材入文,但他以为自己熟悉,别人也熟悉,写作时就没有再进行具体的描写,这样往往便削弱了文章的感染力。
  如《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者细腻地描写出了散步时看到的景物,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紫藤萝瀑布》中的描写就更多了,“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作者用生动的文笔,写出了繁盛的紫藤萝花,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再如一学生在《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一文中对开花的风信子是这样描写的:“是夜,天上挂着一轮相思月,月色乍一铺开,如薄薄的轻纱般铺在窗台上。窗台上的风信子泛出各色幽光,星星点点的。风也摇曳,花也摇曳,窗前飘来一阵阵氤氲的芳香……”你看,如此细腻的描写,不就写出了风信子独特的美吗?
  请大家再来看看《身边的浮桥》一文,小作者是这样写的:“朱红的桥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青石整齐地排列着,纹理清晰可见,亭角尖尖,如同龙尾轻翘。青灰的石阶上只有行人深深浅浅的脚印,长夜漫漫,只有昏黄的灯光陪伴。匆匆而过的人们把它踩在脚下,却连它的名字都不知晓。”这样写,是不是就给你以身临其境之感呢?
  ☆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俗话说得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样的一个人,别人觉得她普通,但在情人眼里却觉得她很美,显而易见,这是在她身上倾注了一定的感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普通的、常见的作文也能像情人眼里的西施那样美起来,就要在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比如賈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起先,众人眼里的它是那么瘦弱、那么矮小。尤其是在作者外出求学、工作多年后,曾好长一段时间没有想过它,但它依旧生长着,孤零零地站在墙角,甚至连一只蜜蜂都没有光顾过它,但它还是在风雨中开出了美丽的花儿。为什么普通的桃花在作者眼里会如此多情,让人震撼呢?不难发现,他已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小桃树中,花与人已经融为一体,很难再分开了。
  为了能更好地表达真情实感,同学们可在文中采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我们仍以《一棵小桃树》为例,“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的,黄黄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这种桃树是没出息的。’”这里用了“委屈”“紧抱”等词,点出了小桃树矮小的特征。
  写作时,同学们也可以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态度。我们仍以《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一文举例。小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了对风信子的赞美:“从不起眼的种子到明艳的花朵,数月后便是一场华丽的蜕变;但令人唏嘘的,却不仅仅是风信子的美丽,更是它孱弱的身躯中蕴含着的蓬勃的生命力。即使没有充足的水分与温和的阳光,它依旧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它何尝不知,花开后注定凋零,可这或许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吧。”字里行间,蕴含了小作者对生命的点滴感悟。
  小结:情和理是相辅相成的。作文光有“情”会显得肤浅,只有“理”又会趋于枯燥;只有情理交融,才有可能营造出“真情与哲理齐飞,浪漫共庄重一色”的艺术境界,才会收到情浓且理深的表达效果。
其他文献
提起家乡,大家也许会想到四季缤纷的景物、巍峨挺拔的青山、碧波荡漾的湖泊、叮咚作响的溪流;也许会想到历史深处的古镇古街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城美景;也许会想到活跃在大街小巷的志愿者、文明友善的家乡人……  阅读上面的文字,请以“家乡美景”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3)做到文从字顺;(4)不少于6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
期刊
词典说  【解释】  遗世独立,犹绝世独立。遗世:出落凡尘、举世无双,“独立”状其幽处娴雅之性,更见得超俗而出众。全词大意为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出处】  北宋·苏轼《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奇葩说  从前,在一个果园里,许多水果都等待着能在秋季有一个大丰收,渴望自己能被人们买走。  其中卖得最好的要数栗子了。一个个栗子堆在果园里,像一个个毛茸茸的小刺猬,
期刊
文题展示  请以“记忆中的味道”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杏坛芬芳  初春,那一抹甜甜的温暖  初春的早晨,温暖的阳光从窗棂泻入,我倚坐窗前,安然地享受着静谧的时光。突然,清脆的音乐铃声从远处传来,是那么熟悉,仿佛时光倒流。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温暖,便随着这优美的音乐慢慢弥漫开来…
期刊
艾捷尔·丽莲·伏尼契(1864-1960),爱尔兰女作家,是著名的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的第五个女儿。1897年,她出版了革命小说《牛虻》,在世界文坛上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牛虻》是作者在受到当时身边的革命者的献身精神的激励下写就的,它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对奥地利统治者、争取国家独立统一的斗争,成功地塑造了革命党人牛虻的形象。  《牛虻》的情节跌宕有致,人物形象丰满,是一部具
期刊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它能在心灵这片净土上扎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和谐之美在于诚信,它犹如一枝玫瑰,美得妍艳欲滴,美得令人心醉。  生活中,若想演奏出和谐的旋律,还需要再携一颗友善的心,面对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它定会让你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充满和谐美的人间天堂!  新闻回顾  “中國江苏网”(2017.8.2) 目前,在S122宁杭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江宁交警
期刊
【左读名家经典】  山中访友  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了个满怀。早晨,好清爽!心里的感觉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
期刊
风,更加猛烈地吹着。  你将我拥入怀中,我可以清楚地感知到你在微微地颤抖。但你心知,边塞的风儿会更加刺人心骨,更加刺人灵魂;你心知,边塞的风沙会更加漫无边际;你更心知,边塞的草木会更加稀疏,更加伶仃。但你依旧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前往边塞的道路!  望着汉元帝不舍的目光,你下定决心,开口道:“陛下,您放心,我……我永远是大汉人。”你的声音有些沙哑,发丝也已被风吹乱,却将我抱得更紧了;继而用另一只手撩开华
期刊
【左读名家经典】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  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
期刊
从美国最早的“Twitter”(推特)开始,到2007年国内“饭否网”的建立,“微型博客”这一互联网社交形式在世界各地渐渐生根发芽。2009年8月,“新浪网”成为国内第一个推出微博服务门户网站,微博由此正式进入网民们的视野。但令谁都没想到的是,这看起来有些简陋的“140字发言”,竟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扫荡了全世界;而伴随着大量用户的涌入,微博在成为一个新的传播工具,造就无数“草根红人”的同时,也逐渐有
期刊
巧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