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隐喻和三重人格解读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q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由同名小说改编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不仅运用先进的电影特技手段将小说扣人心弦的情节以高还原度的影像呈现在观众眼前,同时,也带给观众有关人性、兽性、神性的思考。本文将从符号的隐喻和象征、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对影片进行剖析,进一步理解影片的主题内涵。
  关键词:隐喻;符号;弗洛伊德;三重人格
  李安的电影往往以好莱坞式的戏剧化风格为主,融合东方式的舒缓平和,形成一种静水流深的独特风格,并达到人文情怀和商业诉求的巧妙平衡。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则延续了这一风格,并巧妙运用了3D技术,将这个“最不可能被视觉化”的小说以真实还原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在带给观众关于人性的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观看的审美愉悦。
  (一)符号的隐喻
  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能指与所指的结合,这被看作是一种意指作用或表意行为。在符号中,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一方面,能指和所指之间是一种随意性关系,另一方面,所指只是一个概念或一个规定,这个概念或规定只在它所在的符号系统内才是有意义的。[1]
  在少年派长达227天的海上漂流中,人性、兽性、神性的博弈在其中展露无遗。影片开头,当少年派在教堂喝生水的时候,神父对其说“You must be Thirsty”,“Thirsty”在这里一语双关,其一是指派本身口渴,其二指孟加拉虎是派的化身,孟加拉虎有两个名字,分别是“Thirsty”和“理查德·帕克”,孟加拉虎之所以得名“Thirsty”,也是因为在河边喝水时被一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猎人发现,在被送到动物园登记时名字混淆,同时,在派俯瞰海面的倒影时,映入眼帘的正是孟加拉虎,再一次印证了孟加拉虎和派的浑然一体。孟加拉虎作为一个能指,蕴含着野性和兽性,而这正是派本我中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的部分,孟加拉虎在面临生存时的兽性行为实际上代表着派在超我的管束和规范下所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本能欲望。
  作家在对派所讲的故事进行选取报道时,他选择了被派理想化的第一个,在第一个故事中,海难发生后,少年派和大猩猩、鬣狗、斑马、孟加拉虎都逃上了救生船,但鬣狗咬死了受伤的斑马,与其争执的大猩猩也深受其害,最后鬣狗被孟加拉虎吞食。而在第二个故事中,大猩猩、斑马、鬣狗、孟加拉虎,分别对应着母亲、佛教徒、厨师和派,在面临生死抉择之时,求生的本能欲望所蕴含的兽性战胜了人性中的伦理道德,冲破意识的束缚,转化为实际行动。而影片中出现的食人岛则是派食母行为的隐喻,派在食人岛上发现了莲花,其中包裹的是人的牙齿,而片中两次将母亲的形象与莲花结合在一起:一次是派幼年时母亲用粉笔在地上画莲花;一次是漂流过程中派俯瞰海底产生的莲花幻化成母亲面容的幻觉。[2] 当夜晚来临时,湖泊中漂浮着动物的尸体,好比人的胃酸,整座海岛的轮廓明显是一个女体的形状,象征着派母亲的躯体。
  (二)三重人格
  弗洛伊德在其三重人格理论中指出,本我是人的各种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其核心是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自我和本我相对立,因为在人类的文明社会中,人的本能冲动具有原始性、动物性、野蛮性,是不能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所以,自我专门控制和压抑各种不符合现实标准的本能冲动;超我则是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理想形态,超我一方面对自我起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又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来管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3]
  在派向作家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厨师杀死了中国佛教徒并吃食其肉,随后又杀害了派的母亲,派难忍其辱,复仇反击厨师。派原本是一名信教徒,以素食为主,但在没有食物的极端情况下,派的求生本能使其冲破了超我的管束,违背了社会伦理和道德准则,以动物性和野蛮性的行为得以存活。而在派杀害彩色鱼之后并因内疚而忏悔时,派的自我成分将其从本我斗争中拉回,服从神性的准则。派为了不被孟加拉虎吃食,钓鱼以喂食它,从另一个角度看,派驯服老虎并与其共生的过程,其实也是派的自我与本我相互配合的阶段,少年派既接受了自己本身存在着兽性的一面,又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接受神性的洗礼。派的超我则是孩童时在母亲的鼓励和青少年时父亲的告诫责备中构建而成的。[4] 一方面,母亲作为一位虔诚的信教徒,教给派印度宗教的知识,另一方面,父亲由于儿时遭受过小儿麻痹症的折磨,求神无果,最终被西方医学治愈,使其对宗教持批判态度,认为“什么都信,就等于什么都不信”,告诫派应该相信的科学与理性,在父亲超我的规范下,派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我的原始诉求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以此遵循着社会规范。同样,被隐喻的孟加拉虎在动物园时也受超我的管束,在派试图亲手将一块肉递给它时,它小心翼翼的走出笼子,而当派的家人赶来时,它迅速跑了回去,本我的野蛮性在超我的规范下使原始欲望和原始本能处于被抑制和压抑的状态。
  少年派长达227天的海上漂流不仅仅是一次求生之旅,更重要的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压抑在派内心的本我冲破了超我的压制,使其被压抑的原始本能迸发出来,获得原始欲望的满足,而在孟加拉虎走进丛林深处,派被解救时,他的本我再次隐藏起来。在这次人性与兽性、神性的博弈中,派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的磨练,最终达到人性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2.罗艳.“隐喻”语境下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主题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1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
  4.周凯妍.弗洛伊德理论解读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的三层人格[J].文教资料,2016.3
其他文献
摘 要:多识先生作为藏汉翻译界的泰斗,其翻译作品不管在翻译质量还是在原文的选择上都在藏汉翻译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就其翻译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借此研究的空白点,通过介绍多识先生的翻译作品和分析其翻译作品,从而梳理和尝试性地探讨了其翻译风格。  关键词:多识;翻译作品;翻译风格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逐渐被关注和重视,成为了这一阶段的研究
期刊
摘 要: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的喜歌剧《管家女仆》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本文将通过歌剧创作背景、剧情介绍、音乐分析对其中的经典咏叹调《你发火就爱生气》,进行客观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佩尔戈莱西;喜歌剧;你发火就爱生气;作品演唱分析  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意大利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重
期刊
摘 要:韩国电影《釜山行》的风靡,是导演延相昊对灾难电影一次成功的突围。丧尸片一直是欧美国家特有的产物,而《釜山行》在众多丧尸电影中脱颖而出,被称之为“亚洲的第一部丧尸电影”。这是导演在类型电影的本土化改造,无论是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对于人性的剖析、对政治的讽刺都被赋予了韩国的本土特色。该电影深受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小说《鼠疫》的影响,无论是故事背景还是故事的核心元素都有着异曲同工之
期刊
摘 要:米莱斯的《奥菲莉亚》并非仅仅因描绘细腻、用色艳丽、意境凄美而鲜见于画史。它是拉斐尔前派艺术理念与追求的极致表现,是19世纪整个欧洲绘画史上传统与创新融合得很完美的画作之一。本文从米莱斯的《奥菲莉亚》这幅画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米莱斯在拉斐尔前派时期返璞归真的创作追求与状态和独到之处的技法与艺术表现进行研究探索,主要对其代表作《奥菲莉亚》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大可能地还原其重要的艺
期刊
摘 要:保险代位权从其产生至今起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有关法律对保险代位权的规定并不详细,使保险代位权在行使过程中不断产生争议,在对这些争议进行探讨的过程中,笔者对保险代位权存在的理论基础以及法律对其予以强制性规定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旨在通过对发展现状中所产生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保险代位权产生的法理基础,在对保险代位权的理论基础和法定当然代位主义进行置疑的基础上,探讨保险代位权是否真的到了无可
期刊
摘 要:《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作為一部被佛教徒奉为信仰大乘佛教的启蒙经典,其以“一心”为理论起点,它最具特色的理论学说是“一心开二门”即:从心真如到心生灭和心生灭到心真如两级对立的双向思辨理路。“真如”是它的理论起点,言道万物皆有佛性,从而完成了人生由此岸到彼岸的过渡的任务。  关键词: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真如  佛者,觉也,是智慧。佛教者,即释迦牟尼佛祖开释众生言教的
期刊
《城市一角》水彩畫
期刊
我停驻在娇花烂漫的三月  等待日影西斜云彩熔金时  你拉长的单薄的身影  北风忽来,娇花嫣然  我手举的豆浆冒着热气  恰似你拥我入梦的温暖  含宫咀征,步履急遽  我和你有个星辰大海的约定  从前我走得有些快  雾气朦胧的豆浆小店  喧嚣繁闹的小摊吆喝  走马观花般滑过耳后  我看着你,你也遥望着我  我哼着你的旋律  立信立信,正其本  你看着我,我也遥望着你  你哼着你的歌谣  昭其信,正其
期刊
《待,春暖花開》
期刊
《中流砥柱》版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