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乘起信论》中的“一心二门说”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h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作為一部被佛教徒奉为信仰大乘佛教的启蒙经典,其以“一心”为理论起点,它最具特色的理论学说是“一心开二门”即:从心真如到心生灭和心生灭到心真如两级对立的双向思辨理路。“真如”是它的理论起点,言道万物皆有佛性,从而完成了人生由此岸到彼岸的过渡的任务。
  关键词: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真如
  佛者,觉也,是智慧。佛教者,即释迦牟尼佛祖开释众生言教的学说。它对治“贪、嗔、痴”三毒,帮助众生解脱,逃离轮回之苦。从这个意义来说佛教是以“解脱”为目的的学说,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众生无不被喜怒哀乐,生离死别等等所困扰。因此佛教要实现其最终的目的,度的众生的解脱,就必须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为众生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和方法,使众生的解脱变得不那么遥不可及。那么要实现众生的解脱,芸芸众生,有贵贱贫富,善恶智愚,它是怎样让众生相信自己可以获得解脱而得佛的境界,究竟涅槃的?《大乘起信论》给了这个问题更好的回答。
  一、“一心开二门”学说
  《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的经典的概论之作,篇幅不长,但它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是对隋唐佛教最具有影响的一部佛教著作,它的佛学也深远的影响了隋唐以后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其思想也被各宗各派所借鉴吸收。
  如前所述,佛教的宗旨是解脱,度得众生从此岸世界到达彼岸世界,那么它的教义就是告诉众生怎样从此岸世界到达彼岸世界,获得解脱,最终成佛。那么,《大乘起信论》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换言之,它如何会有那么大的说服力使众生相信他们都能成佛?显而易见,这是在佛教弘扬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佛教才能普遍的被信徒们所接受,才能更广更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大乘起信论》倾其全力所要解决的就是众生如何解脱如何成佛的问题,近代哲学家牟宗三在他的著作《禅性与般若》中提到了《大乘起信论》的结构,即“一心开二门”;也有学者这样说过:“大乘起信论者,以一法者生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所差别,若离心念,而无一切境界之像。二者,心生灭门,即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黎耶识。一切众生,依此二门,而成佛道。”它是以“一心”为理论起点,从心真如到心生灭和从心生灭到心真如两级对应的双向理论思辨体系。它认为“真如”就是众生的本性,所谓“一切法从本而来,离言说相,离字说相,离心缘相等”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因为“真如”是众生所具有的是万物的本源,所以大乘佛教不外唯心二字故说万法唯心。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可见,《大乘起信论》就是以“真如”建成了一个以“一心”和“二门”为框架的完整理论体系。
  二、“一心开二门”的精义
  《大乘起信论》首先强调的是“心”字,认为万物皆有佛性,只不过众生的佛性被世间的尘垢所蒙蔽所以需要修行才能成佛。“如铜镜尘垢积蔽,不肯磨炼,所有光明,悉皆隐没”此种义理,是迷悟之分,不可说众生不是佛,亦不可说众生不能成佛,人人有心,人人皆当作佛。更无论你是大奸大恶也好,冥顽不化也罢,一旦醒悟,就可以成就果位,可以成佛。
  《大乘起信论》所强调的也是大乘佛教教义之所在。我们知道“大乘”和“小乘”关于成佛的差异在于是追求自身的开悟与解脱为满足,还是将关怀推广至世人,从而达到“大解脱”的境界。在大乘中,佛教不在是个人解脱的脱离苦海的法宝,它还担负起解脱世人的重担。只专心念佛是不够的,还要发慈悲心,行菩萨行。慈者同乐,悲者拔苦。的确大乘教法的终极意义就是“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它很好的体现了大乘佛教由己推人,因己渡人的大乘理念。
  其实在善与恶之间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他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对立的是可以泯灭的,这一切都可以发自内心,只要一心追求善就可以从生灭门到真如门的过渡。那怕你身处在红尘之中,还有尘世的牵挂,但是只要你一心向善,与人为善,依然可以修成正果,立身成佛。这样就把佛教从寺院中普及到一切一心向善的人之中,芸芸众生也会因此而所乐意接受。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乘起信论》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经典之作,之所以得到诸多方家的推崇与认可,就在于它具有思辨性质的一整套理论框架,完成了众生从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的过渡的任务。这是因为这样《大乘起信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正所谓:“非大乘无以起其信,非起信无以大其乘”,“唯诸佛之指标,作群经之眼目,贤圣之道途,因果之龟镜也。”《大乘起信论》之所以在佛教史上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很显然在于它对佛家理论的突破性推进,同时大乘教法也扩大了佛家思想的普及范围,真正的把“佛教”和“众生”联系到了一起。至于它对隋唐以后各家宗派发展的影响,史迹昭然,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参考文献:
  [1]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2
  [2]李向平,救世与救心,中国近代佛教复兴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梁启超,大乘起信论考证序[A].佛教研究十八篇[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4]续法、起信论疏记会阅序[A].真谛译,高振农校释:大乘起信论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2
  作者简介:
  康斌(1992—),男,汉族,籍贯:陕西咸阳,单位: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专业:宗教学。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孔凡涛,山东曲阜人,中共党员,出生于1984年1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目前在郑州商品交易所负责大宗商品的研究工作。在探望援疆老领导时由感而作此诗。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环境恶劣,与北京、上海相隔万水千山。无数援疆工作者响应国家号召,抛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環境,毅然扎根边陲。他们肩上既担着自己的小家,更担着国家。希望此诗能唤起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唤起对新疆的关注。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和动漫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中国动漫承载着艰巨的使命。作者从动漫产业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以及当今动漫品中文化传播的案例分析动漫产业中文化传播的特性,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动漫传播道路进行探讨  【关键词】 动漫产业;文化传播;民族文化  动漫产业已然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各国动漫争先抢占市场,伴随着动漫作品的传播,它所体现的文化内容也在悄然传播。在我国经济文
期刊
摘 要:冯小刚导演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芳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作品中文工团里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特殊的成长经历,作品对那个特定年代中人性的反思,时代变革之下个人命运的渺小与脆弱都发人深思,电影中的一些镜头,更让人感悟到人性的深刻与复杂。  关键词:冯小刚导演;《芳华》;人性  电影《芳华》引发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诸如时代,诸如战争,诸如人性的讨论也丰富多彩,本文只是浅谈两点个人的感悟: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当前服装CAD制版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分析,找出现存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力量等多角度进行探讨。在教学内容上提出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教学;在教法上提出项目教学、案例分析、校企合作等多重教法结合,以期更好地促进服装CAD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服装CAD;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技能,服装CAD成为了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该课程是成衣制
期刊
《北方的纳努克》是美国导演罗伯特·费拉哈迪亲身经历拍摄的一部黑白默片。他第一次到达北极考察拍摄的资料,在一次意外将资料丢失了,为了更好地去展现真实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再次踏上探险,进行第二次长达一年零四个4月的拍摄。费拉哈迪也就因为这部纪录片,被称作为“纪录片之父”。如果说在人类学界马林诺夫斯基开创了长期实地田野考察方法,在后人眼里是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费拉哈迪的这部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就是电影
期刊
摘 要:多识先生作为藏汉翻译界的泰斗,其翻译作品不管在翻译质量还是在原文的选择上都在藏汉翻译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但目前,就其翻译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借此研究的空白点,通过介绍多识先生的翻译作品和分析其翻译作品,从而梳理和尝试性地探讨了其翻译风格。  关键词:多识;翻译作品;翻译风格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逐渐被关注和重视,成为了这一阶段的研究
期刊
摘 要:意大利作曲家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的喜歌剧《管家女仆》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本文将通过歌剧创作背景、剧情介绍、音乐分析对其中的经典咏叹调《你发火就爱生气》,进行客观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佩尔戈莱西;喜歌剧;你发火就爱生气;作品演唱分析  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意大利作曲家,那不勒斯乐派的重
期刊
摘 要:韩国电影《釜山行》的风靡,是导演延相昊对灾难电影一次成功的突围。丧尸片一直是欧美国家特有的产物,而《釜山行》在众多丧尸电影中脱颖而出,被称之为“亚洲的第一部丧尸电影”。这是导演在类型电影的本土化改造,无论是电影的叙事结构、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对于人性的剖析、对政治的讽刺都被赋予了韩国的本土特色。该电影深受存在主义小说家加缪的小说《鼠疫》的影响,无论是故事背景还是故事的核心元素都有着异曲同工之
期刊
摘 要:米莱斯的《奥菲莉亚》并非仅仅因描绘细腻、用色艳丽、意境凄美而鲜见于画史。它是拉斐尔前派艺术理念与追求的极致表现,是19世纪整个欧洲绘画史上传统与创新融合得很完美的画作之一。本文从米莱斯的《奥菲莉亚》这幅画出发,结合历史背景和米莱斯在拉斐尔前派时期返璞归真的创作追求与状态和独到之处的技法与艺术表现进行研究探索,主要对其代表作《奥菲莉亚》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大可能地还原其重要的艺
期刊
摘 要:保险代位权从其产生至今起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有关法律对保险代位权的规定并不详细,使保险代位权在行使过程中不断产生争议,在对这些争议进行探讨的过程中,笔者对保险代位权存在的理论基础以及法律对其予以强制性规定的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旨在通过对发展现状中所产生的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结合保险代位权产生的法理基础,在对保险代位权的理论基础和法定当然代位主义进行置疑的基础上,探讨保险代位权是否真的到了无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