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益科研工作大发展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er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开始启动以来,到目前已有18个部门、94%的部门属公益类院所已经制定并实施了改革方案,这标志着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下面,我结合当前科技部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对加快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落实党的十六大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规划制订中高度重视社会公益领域科研工作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部当前头等重要的工作。本届政府成立后,对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十分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为规划制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障。最近半年以来,我们初步形成了由2000多科技人员组成的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队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是一个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突出科技事业大发展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所以战略研究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战略研究中,我们在专题设计上坚持了科学、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重,坚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协调发展,在战略研究中加大了公益研究领域科技的份量。在科技发展重大任务的13个研究专题中,有农业,能源、资源与海洋,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5个专题,集中研究公益科研领域的重大问题,在其他如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等专题中,也涉及到很多公益科研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战略研究工作自去年8月份开始启动, 目前已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炼出很多关于促进公益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这些研究成果将具体应用到《2006—202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和《2006—201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计划》之中,对未来5-15年加强公益性科研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规划制订和深入实施,公益科研工作将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
  
  
   二、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深化改革目标,促进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一要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经过近20年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已经进入到以加1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的新阶段。
  国家创新体系是推动知识的创造、应用和扩散的制度和机构网络。这一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国家创新的能力,决定了科技引领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由于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 目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能力薄弱、创新网络互动不够、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等。为此,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制度上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增进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大力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发展比较薄弱的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
  当前,推进国冢创新体糸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与加速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近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公益科研工作长期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比较因难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公益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亟需加强。深化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大力加强社会公益科研力量,是当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
  去年非典疫情在我国的突发、蔓延以及防治过程中,集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里既有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装备条件落后的问题,更有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多公益研究领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起突发事件,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加强公益研究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同时也提醒我们,加强公益科研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必须坚持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双管齐下。当前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改革到位的基础上加大人均事业费的投入。按照改革目标,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到位后,将形成约100个重点科研机构、1.5万人的国家级公益研究队伍。目前18个部门已启动改革,启动后人均事业费已提高到4万元,这些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方案实施步伐,争取早日到位;尚未启动改革的部门,要尽快明確方案,启动实施。今年一些部门改革方案实施到位并通过验收后,人均事业费至少要提高到5万元。目前,科技部与财政部正在就进一步提高人均事业费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对率先达到改革目标的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度。
  二是要努力增加对公益性科研工作的项目经费投入。重点是增加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经费,特别是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环境、社会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气候、地震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投入。一方面要增加总量,另一方面要下决心在科技支出结构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加快科技的发展已经是政府各个部门的共识,科技投入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特别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部对此也是高度关注。十五计划以来,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从”九五”期间的2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70多亿元。但是在其它领域的投入如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的提高的幅度不够大。我们要注重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公益科研的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对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支持。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经报请国务院同意,2003年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设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去年专项资金是2亿元,科技部集成4.5亿元,今年财政部新增4亿元,科技部也正在整合内部资源。今后将争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重点解决公益科研条件薄弱的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开放流动为核心,加速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按照“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科研机构机制转变和制度创新提出的发展方向。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广大科研院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规范,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有效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在个多年来的改革过程中,科研机构普遍在院所长负责制、人员聘用制、收入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中引入非营利机构的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打下了基础。当前,加快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加速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要重点体现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把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作为一切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作为主要任务。科技计划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在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成果鉴定中,过分关注成果技术水平,忽视人才培养的倾向。
  二是加强开放和共享。推动科研机构扩大对外国内外开放,试行科研院所长和科研岗位公开招聘,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科研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积极探索理事会决策制度。促进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大型研究设施和信息数据系统向社会全面开放,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制度。
  开放是现代研究院所的重要特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结果的重要标志就是建立开放、流动的新机制。各有关部门、改革院所要以此为契机,打破部门封闭的围墙,特别是思想意识中的围墙,形成全面开放的态势和良好的改革氛围。中国气象局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和8个专业研究所所长,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全球公开招聘了11名首席研究员,充分发挥首席研究员在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新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人员也是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聘请了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评选人员,选拔了一位所长,一位副所长,聘请了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很快就组成了一批以海外华人为主的队伍,现在已经开始工作,引起全世界巨大的反响。这次改革一定要在一个开放的机制、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现在我们有的聘用制实际上还是内部的循环,还不能通过这次改革把最好的人员,在国际上能站得住脚的人员招进来。当然不是说,现有的人员重新推倒,但是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选择领头人。
  加强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攀登科技高峰创造条件。这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应当是在共享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把我们的基础条件平台尽可能加以改善来提高我们国家的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的能力,另一方面同时加强对有关设备、资料、数据各个方面的共享,我们希望改变过去那种状况,每一个项目完成以后,交一份报告,拿一个奖,然后再开始。当然这里面不是没有积累,也有积累,当时我们希望有更充分的积累包括数据、资料、人才、设备,让每一个项目能够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平台增加一个高度,不断的积累,使得我们的科技人员有更好的攀登科技高峰的条件,从更高的起点出发。现在有些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是一条虫,国外一条龙,这主要是一个机制问题,另外一个是积累的问题,在国外他可以从很高的起点开始攀登科学高峰,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一个是解决体制和机制,一个是加强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我国千千万万人才的涌现创造一个环境。
  三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实行岗位任期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加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设,为科技人才流动提供信息和便利服务。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法规,切实保障科技人才流动中单位及个人的合法权益。改革过程 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分流人才的问题,因为科研机构中的待分流的人为党和国家工作了几十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在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更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国家气象局想了很多办法,分流的结果有到业务单位的200多人,到公司的将近100人,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60多人,提前退休40多人,分流人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确实得到了妥善的安排,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计划。地质科学院也做了认真的分析,制定了暂行办法,提出了提前离岗、提前退休、学习培训、开发安置、自谋出路等分流渠道,为分流提供了政策保障。一定要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科技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这方面的步代,认具做好项工作。另外,对各个部门来讲,要创造新的经验,同时要切实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我知道有的部门实际上没有分流,分流的力度不大,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认真加以推动和解决,是各个部门要认真解决的突出的问题,否则我们讲的都是假话。
  四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快科研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岗位工资为核心,形成符合科研工作特点、科学规范的员工薪酬制度,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建立对科技人员的定期考评制度;构建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和民主和谐的创新文化。加强对以国家财政投入支持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效益。最近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研究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个关于改革科技评估体系的制度的决定,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区别不同性质的研究给以不同的导向,对于面向市场的研究,主要按照让市场来评价,对于战略高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类研究也要采取不同的办法,社会公益性研究要强调能够发挥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支撑作用,要提倡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让科学家能够安下心来多做一些研究工作,要鼓励探索、要宽容失败、要克服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情绪,切实把中国的科技包括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能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抓住机遇 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益科研工作大发展
  
   ——在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科技部部长 徐冠华
  自2001年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工作开始启动以来,到目前已有18个部门、94%的部门属公益类院所已经制定并实施了改革方案,这标志着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已经进入到全面实施的新阶段。下面,我结合当前科技部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对加快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和发展谈几点意见。
  
  
   一、落实党的十六大要求,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在规划制订中高度重视社会公益领域科研工作
  
  
  
  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技界的一件大事,也是科技部当前头等重要的工作。本届政府成立后,对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十分重视,温家宝总理亲自挂帅,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同志作为领导小组成员,为规划制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和领导保障。最近半年以来,我们初步形成了由2000多科技人员组成的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的队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新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是一个面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未来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突出科技事业大发展的规划。规划要体现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所以战略研究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在战略研究中,我们在专题设计上坚持了科学、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科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并重,坚持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协调发展,在战略研究中加大了公益研究领域科技的份量。在科技发展重大任务的13个研究专题中,有农业,能源、资源与海洋,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5个专题,集中研究公益科研领域的重大问题,在其他如科技发展总体战略、改革与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条件平台与基础设施等专题中,也涉及到很多公益科研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战略研究工作自去年8月份开始启动, 目前已取得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炼出很多关于促进公益研究领域科技发展的战略思路、重点领域和重大任务。这些研究成果将具体应用到《2006—202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和《2006—2010年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计划》之中,对未来5-15年加强公益性科研工作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规划制订和深入实施,公益科研工作将面临着大好的发展机遇。
  
  
   二、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以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为深化改革目标,促进公益类科研机构的改革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一要求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经过近20年的成功探索和实践,已经进入到以加1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目标的新阶段。
  国家创新体系是推动知识的创造、应用和扩散的制度和机构网络。这一网络的有效性决定了国家创新的能力,决定了科技引领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由于受我国长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 目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能力薄弱、创新网络互动不够、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等。为此,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从制度上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增进创新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大力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特别是发展比较薄弱的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
  当前,推进国冢创新体糸建设,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与加速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各类创新主体的能力建设是一个重要基础。近几年,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得到了明显的加强,但公益科研工作长期投入严重不足,社会公益性科研工作比较因难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公益科研机构作为科学研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亟需加强。深化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大力加强社会公益科研力量,是当前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点任务。
  去年非典疫情在我国的突发、蔓延以及防治过程中,集中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医学科研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里既有科研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装备条件落后的问题,更有体制和机制不适应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很多公益研究领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这起突发事件,进一步增強了我们加强公益研究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同时也提醒我们,加强公益科研的创新和服务能力,必须坚持加大投入与深化改革双管齐下。当前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在改革到位的基础上加大人均事业费的投入。按照改革目标,部门属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到位后,将形成约100个重点科研机构、1.5万人的国家级公益研究队伍。目前18个部门已启动改革,启动后人均事业费已提高到4万元,这些部门要进一步加快方案实施步伐,争取早日到位;尚未启动改革的部门,要尽快明确方案,启动实施。今年一些部门改革方案实施到位并通过验收后,人均事业费至少要提高到5万元。目前,科技部与财政部正在就进一步提高人均事业费标准问题进行研究,对率先达到改革目标的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度。
  二是要努力增加对公益性科研工作的项目经费投入。重点是增加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经费,特别是加大对医疗卫生、资源环境、社会公共安全、生产安全等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气候、地震等领域的科研项目投入。一方面要增加总量,另一方面要下决心在科技支出结构方面作出必要的调整。加快科技的发展已经是政府各个部门的共识,科技投入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特别强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科技部对此也是高度关注。十五计划以来,在农业领域的科技投入,从”九五”期间的20亿元增加到现在的70多亿元。但是在其它领域的投入如公共卫生、资源环境的提高的幅度不够大。我们要注重各个领域的均衡发展,切实加强公益科研的创新能力。
  三是加大对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支持。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经报请国务院同意,2003年在国家财政预算中设立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去年专项资金是2亿元,科技部集成4.5亿元,今年财政部新增4亿元,科技部也正在整合内部资源。今后将争取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在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中,重点解决公益科研条件薄弱的问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开放流动为核心,加速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按照“职责明确、开放有序、评价科学、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科研机构机制转变和制度创新提出的发展方向。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广大科研院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和规范,也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有效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在个多年来的改革过程中,科研机构普遍在院所长负责制、人员聘用制、收入分配制度、考核评价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特别是在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中引入非营利机构的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打下了基础。当前,加快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加速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要重点体现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精神,把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作为一切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把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一个各种人才成长的环境作为主要任务。科技计划要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人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变过去在科技计划实施和科技成果鉴定中,过分关注成果技术水平,忽视人才培养的倾向。
  二是加强开放和共享。推动科研机构扩大对外国内外开放,试行科研院所长和科研岗位公开招聘,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强化科研机构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提高公众参与程度,积极探索理事会决策制度。促进国家科研机构、国家大型研究设施和信息数据系统向社会全面开放,形成健全有效的共享制度。
  开放是现代研究院所的重要特征。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取得实质性的结果的重要标志就是建立开放、流动的新机制。各有关部门、改革院所要以此为契 机,打破部门封闭的围墙,特别是思想意识中的围墙,形成全面开放的态势和良好的改革氛围。中国气象局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和8个专业研究所所长,气象科学研究院在全球公开招聘了11名首席研究员,充分发挥首席研究员在科研项目、组织实施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新组建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人员也是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聘请了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评选人员,选拔了一位所长,一位副所长,聘请了全世界公认的第一流的科学家,很快就组成了一批以海外华人为主的队伍,现在已经开始工作,引起全世界巨大的反响。这次改革一定要在一个开放的机制、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现在我们有的聘用制实际上还是内部的循环,还不能通过这次改革把最好的人员,在国际上能站得住脚的人员招进来。当然不是说,现有的人员重新推倒,但是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选择领头人。
  加强基础设施、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为攀登科技高峰创造条件。这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应当是在共享的基础上,我们一方面要把我们的基础条件平台尽可能加以改善来提高我们国家的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的能力,另一方面同时加强对有关设备、资料、数据各个方面的共享,我们希望改变过去那种状况,每一个项目完成以后,交一份报告,拿一个奖,然后再开始。当然这里面不是没有积累,也有积累,当时我们希望有更充分的积累包括数据、资料、人才、设备,让每一个项目能够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平台增加一个高度,不断的积累,使得我们的科技人员有更好的攀登科技高峰的条件,从更高的起点出发。现在有些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是一条虫,国外一条龙,这主要是一个机制问题,另外一个是积累的问题,在国外他可以从很高的起点开始攀登科学高峰,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一个是解决体制和机制,一个是加强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共享机制的建立,为我国千千万万人才的涌现创造一个环境。
  三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扩大科研机构用人自主权,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实行岗位任期制,实现人员能上能下和能进能出。加强科技人才信息平台建设,为科技人才流动提供信息和便利服务。健全科技人才流动法规,切实保障科技人才流动中单位及个人的合法权益。改革过程中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分流人才的问题,因为科研机构中的待分流的人为党和国家工作了几十年,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我们必须集中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在保持稳定的条件下更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困难的问题,也是最实际的问题。国家气象局想了很多办法,分流的结果有到业务单位的200多人,到公司的将近100人,交由人才交流中心管理的60多人,提前退休40多人,分流人员在保持穩定的基础上确实得到了妥善的安排,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计划。地质科学院也做了认真的分析,制定了暂行办法,提出了提前离岗、提前退休、学习培训、开发安置、自谋出路等分流渠道,为分流提供了政策保障。一定要认真总结改革试点单位的改革经验,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政策,科技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快这方面的步代,认具做好项工作。另外,对各个部门来讲,要创造新的经验,同时要切实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我知道有的部门实际上没有分流,分流的力度不大,如何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认真加以推动和解决,是各个部门要认真解决的突出的问题,否则我们讲的都是假话。
  四是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加快科研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以岗位工资为核心,形成符合科研工作特点、科学规范的员工薪酬制度,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建立对科技人员的定期考评制度;构建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和民主和谐的创新文化。加强对以国家财政投入支持为主的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效益。最近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研究的基础上,发布了一个关于改革科技评估体系的制度的决定,这里面很重要的是要区别不同性质的研究给以不同的导向,对于面向市场的研究,主要按照让市场来评价,对于战略高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类研究也要采取不同的办法,社会公益性研究要强调能够发挥社会公益性研究的支撑作用,要提倡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环境,让科学家能够安下心来多做一些研究工作,要鼓励探索、要宽容失败、要克服浮躁情绪和急于求成的情绪,切实把中国的科技包括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能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他文献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节录        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实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今年要启动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到2007年使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央财政将为此投入100亿元。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央财政和省
期刊
本刊讯 由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六家单位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学术研讨会”于去年年底在北京举行。  大会以“网络环境下的文献计量与评价研究”和“学习贯彻《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的文件精神”为主题,着力探讨新环境、新政策下
期刊
本刊讯 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四届年会组委会近日宣布,‘‘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第四届年会’’于5月20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创办于2000年。它是在人类迈入新千年之时,由联合国和我国有关部门共同发起土办的,旨在响应《联合国经社理事会部长宣言》和“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提出的“消除数字鸿沟”的倡议。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论坛成功举办三届,全球已有105个国家和地区、180多个
期刊
一、当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进展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要求,新一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自1999年全面展开,通过三年多的努力,技术开发类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均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效。  1.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基本完成,发展势头良好  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作为新一轮改革的突破口,到2001年底前后,中央部门所属3
期刊
一、全国科技界锐意创新,奋发有为,   科技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科技创新和进步。全国科技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赢得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
期刊
每个企业家都熟知利用20%的信息技术投资获得80%的商业利润这个20/80定律。但是,随着企业信息化浪潮的逐步趋于理性,许多企业家已经注意到越来越多的钱投向信息技术,然而信息技术难以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笔者认为,这个“信息悖论’’的出现是由于盲目地应用信息技术表面上减少了显性成本,却带来了相当大的隐性开支。IT项目实施的失败可能将把企业拖入无底的信息深渊。因此,在实施IT项目,对信息技术投资之前必
期刊
据美国《新闻周刊》统计,Google每个月接待来自世界各地超过2800万的独立访问者,全球网民通过Google可以使用88种语言,搜索30多亿个网页及其网页快照,,以及4亿多张图片。Google几乎已经成了“网络搜索”的代名词。更令人惊讶的是,在2002年全球最知名品牌调查中,Google成功击败苹果和可口可乐,成为该年度“最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在2003年搜索引擎市场,Google以56.1%的
期刊
当前,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就此,全国各地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举措。  1.推出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考试:2003年?月底,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管理中心推出了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考试(NCSE),这是信产部认证考试中心推出的第二项国家级认证考试。国家信息安全技术水平考试是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体系中推出的专业认证考试,是信息产业部国家信息化工程师认证考试管理中心与美
期刊
WWW给信息技术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场革命。然而,大多数现有网络内容的形式都是为人使用而设计构造的,对于计算机来说却难以理解。语义网络的目的就是开发一种以机器可理解的形式来描述信息的语言。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独有的特性带来了语义网络的发展。目前,常用的XML技术与工具包括SAX(Simple API for XML,简单应用程序接口
期刊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网站总数已达6000个以上,80%以上的省部级政府和70%以上的地市级政府已经上网。但网上信息内容及应用规则的开发不够,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各政府部门的网站之间缺乏交互性,无法交换和共享信息,很少开展网上服  政务信息化并非简单地将政府事务搬上互联网,还要对机构进行组织上的重组及其内部管理流程的再造,以能充分实现政府间、政府对企业、政府对民众间的多层次政务信息化。   推进政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