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细微处,正是教学精彩时

来源 :阅读(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y200611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关键点,有效开发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我们不断深思和研究的。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几个片段,让我们共同品味教学细节的精彩之处。
  一、适度重组教材,引学生学而思之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中有这样的一道“填填写写”数学题:
  翻开教材,发现这部分内容学生初次接触,本节教学是《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通过例题学习了[12],知道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再看此道练习题,教材对道题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看到一个图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其中一份的分数也不同。如果教学时,直接出示此题让学生填一填,填好让学生说一说,虽然也能让学生发现一个图形因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其中的一份的分数不同,但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这样的教学仅停留于“教教材”这一理念层面,照抄照搬,而没有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如果我们换一种形式呈现这道练习,智慧性地设计成一道能激起学生兴趣和促进思考的“考眼力”,会带来怎样的教学效果呢?
  出示题目:考一考你的眼力。
  如果把一张涂满颜色的长方形纸条看作1,那请你估计一下,下面各个涂色的部分大约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图形逐个出现)
  教师结合教学过程设计问题进行引导:“你怎么估计得这么准,有没有什么窍门?”“咱们前面所认识的分数和以前认识的1之间有联系吗?”“想象一下,再往下平均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显然这样的教学设计比原题更富于思考的张力,更有数学味儿。既巩固了新知,发展了学生的数感,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深刻挖掘教材,让学生学而知之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有这样一道数学题:一堆火柴有30根,两人轮流取出1根、2根或3根,谁取到最后一根,谁就获胜。(1)按照这个规则,同桌两人做游戏。(2)再做几次,你能发现取胜的策略吗?
  这道题原本归属于“奥数”中的“抢30”游戏,安排在教材总复习中的“应用广角”单元,可以看作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前面教学时并未出现过类似题型。备课中,这道题应如何处理令笔者举棋不定。困惑中,想到干脆先在纸上排1到30的数列,进行纸上操作。
  30根火柴就可以看成是1到30的一个自然数列。假设是甲乙两人游戏,甲想要保证获胜,则他必须到保证最后一次拿到30这个数。而按照规则甲最后一次取到30之前,乙取数的情况有三种可能:取27或取28、29,这时甲就能保证取到30。如此倒推,算出甲必须取到的数是26、22、18、14、10、6、2,由此找到了取胜的策略是甲必须先取2根,并且使每次取后留下的根数是4的倍数。发现答案后,转念一想,如果改变火柴的总根数,比如有40根、50根等,或者改变两人轮流取出的根数,如两人轮流取出1根、2根、3根或4根。取胜策略又该是怎样的呢?是不是都能用上述“倒推策略”在紙上进行操作?虽然可以,但随着数据的增加,难度也增大。进而又想,能不能通过一个数学公式的计算来进行思考,确定取胜的策略,即找到一种能计算的方法?于是笔者多次改变游戏的规则和火柴的总根数,通过纸上的几次推演肯定了上述猜想,找到了能通过计算解决“抢30”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
  如果一堆火柴有X根,两人轮流取,每人每次可以取1根、2根、3根……Y根,谁取到最后一根,谁就获胜,可以这样思考:用X除以(1+Y)得和,当余数A为0[即X是(1+Y)的倍数]时,若甲方要胜,就要让乙方先取,甲方每次取完后,留下的根数必须是(1+Y)的倍数[或者说甲方每次取的根数与前面乙方先取的根数的和必须等于1+Y的和]。当余数A不为0[即总根数不是(1+Y)的倍数]时,若甲方要胜必须先取,而第一次取的根数就是X除以(1+Y)的余数A。甲方每次取完后,留下的根数也必须是(1+Y)的倍数。
  课堂教学中,有了先前的充分准备,对该题的处理上,做得更加细致、全面,游刃有余。
  在教师的启迪下从学习一题到对这类题目的思考,学生感悟到其中的奥秘,成功的喜悦溢满心头,学习效果令人满意。
  由于课前笔者经过多次实践操作,才能对这类问题的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教学时不再是只要求学生找到这一道题目的解决方法,记住这一道题目的答案,满足于“教教材”这一层面,而是能够想到把它拓展为这一类数学问题进行教学。
  三、合理超越教材,促学生学而广之
  面对教材,教师既要尊重,又不能拘泥,先进入教材,再跳出教材,站得比教材更高,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超越教材有两个维度:一是量的维度,主要是从广度上讲,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进行发掘,从外延上拓展教材,并关注知识间的多角度、多层次的联系;二是质的维度,主要是从深度上讲,对教材所涉及的概念、观点进行挖掘。
  案例描述: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24时记时法》片段
  师:银行、站牌、车票都是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24时记时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给你一个钟面,你能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吗?
  生:(异口同声)能。
  师:看到这个画面,请你用24时记时法写出现在是几时。
  (学生独立在本子上写出时刻。)
  生:15时。
  师:小朋友在写作业,你觉得可能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生1:我想可能是下午4时在写作业。
  生2:我觉得是晚上7时在做作业。
  生3:也可能是上午在写作业。
  师:请看钟面,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你会写吗?
  (学生独立写时刻。)   师:如果要你用24时记时法表示,你行吗?
  (学生继续写一写。)
  生:我觉得不会是早上5时,那么用普通记时法是下午5时,24时记时法是17时。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会说,还能写出两种记时法。利用记时法,大家还能为学校做一些事情呢!请你合理设计出学校图书馆开放时间。
  (学生开始思考,设计学校的图书室开放时间。)
  (教师收集、展示学生们的设计方案。)
  生1:8:00—17:00。
  师:这位同学设计的开放时间,你能看得懂吗?
  生2:是从上午8时开放,一直到下午的5时。
  (师展示另一位同学设计的时间。)
  生3:8:30—3:00。
  师:请设计的这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安排的?
  生3:图书室开放时间是从早上8时30分到下午3时。
  (话音刚落,有学生开始嘀咕,也有同学举起了手。)
  生4:我觉得他写的不对,我刚才看了,还以为是从上午8:30分到夜里3时呢。
  (听他这么一说,同学们都笑了。)
  生3:我写错了,应写成15时。
  师:刚才同学们为学校合理设计了图书室的开放时间,你覺得今天学习的内容对你有用吗?有什么作用呢?
  生1:以后看到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我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生2:我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了。
  有时我们总会觉得教材中的练习太少,在深入研究本课教学后,笔者顿悟,其实只要深挖练习内涵,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小朋友写作业的画面,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小朋友在写作业,你觉得可能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学生想到可能是下午、晚上,也可能在上午。然后出现钟面,对应这个时刻,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学生分别用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两种表示方法写出时刻。这样的处理和变化,切实体现了对练习二次开发,丰富了教学资源,我们设计的练习应该既包括传统“习题”的意义,又能有新的深度和广度。最后设计的图书馆开放时间,则是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效运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认识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知识点的深入挖掘,才能细致处理教学细节,对学生学习现状有清楚的认识。可以说,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应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是我们应该倡导和持守的教学理念。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每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字]数学
【摘要】研究学情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保障。研究学情既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也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因此,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对话时,就应当研究学情、遵循学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带领学生融入学习过程,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情 教学目标  研究学情是“以生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确保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
《金史》记录了较丰富的金朝户籍管理和户口资料,希望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梳理金朝的户籍类型,为研究金朝户口组成、户口规模及其时代特征服务。 The “Golden History” rec
习近平主席在2014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称:未来的中国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国要继续发展,在未来20年、30年继续高速发展,如果不把自己变成
非功能成本因素对产品价值的影响郭俐,何苏华价值工程理论认为,功能和成本是决定产品价值的两大因素。通过产品功能成本分析等一系列活动,最终可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途径,达到提高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市场还是当年的市场,产品还是当年的产品甚至更好,为什么企业经营会越来越艰难?企业家们纷纷陷入反思……这些年,很少有人再说“谋定而后动”这句话了!成熟的思虑被带上了胆
曾经,一只平素行动迟缓的蜗牛迅速吸引了众人的关注,居然还在F1赛车大赛中拔得头筹。看过电影《极速蜗牛》的咖啡们都能叫出它的名字——特博(Turbo)——也只有在电影中,这样
乙未羊年的第一期杂志,我们试图通过一些由外而内的改变,给各位带来些许惊喜——可能是有点一厢情愿,甚至还有某种自我救赎的意味吧,但至少,在传统媒体行业哀鸿遍野的世道里,
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对影像科医生来讲是一种挑战,CT仅依据病变的形态学信息有时难以奏效,PET作为一种新的成像方式,能反映SPN的代谢及病理生理学信息,在孤立性肺结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