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以要提出重读马克思的课题——《历史·价值·人权——重读-5克思》导言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世纪以来,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学说莫过于由十月革命的炮火传送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创始人——马克思的名字几乎与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相连相系。然而,在今天,马克思及其学说在中国的命运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就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批判市场为著称的马克思的思想不断地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冷漠、奚落和拒斥。人们也许还记忆犹新,在1998年,正当马克思
其他文献
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历史学家费诺洛萨和宾扬的著作,20世纪美国诗人庞德在创作生涯的初期便迷恋上了佛教中的观音。他在诗作中将观音形象与西方的圣母玛利亚形象合一,旨在融合西方与东方的宗教圣像,并尝试将孔子形象与她们并列。庞德并没有像其他学者那样将观音基督化,而是在诗作中突显了观音的宗教特征。这些宗教特征中最重要的元素是观音的净水瓶、莲花、杨柳枝和月亮,庞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撰写的《比萨诗章》中着力书写了这些象征元素,而他此前的创作手稿对这些元素的表现更为清晰。这些尚未全部出版的手稿塑造了观音的传统形
过去二十年内,德国福利与就业制度的开放性政治经济举措,以及对基本政治联合产生的不良影响,值得关注。德国福利与就业体系面临着自由化进程,但没有向自由市场经济发展。对由雇主和工会主导的经济领域及由公共预算的财政约束主导的公共财政领域这两个独特领域内关键主体偏好的转移追根溯源后发现,在这两个领域中,关键主体的偏好转移互相关联,但对应着两组不同的问题。这意味着政治经济制度的维持需要考虑到更多环境因素,这一点至关重要。
世纪末的醒目特点是回顾与展望,世纪末的哲学也为此种气氛所“感染”。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是:哲学将向何处去?21世纪的哲学会是怎样的?现今的哲学派别何者会成为未来哲学的主流?不同的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会成为未来哲学的主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绿色运动”中,其宗旨是批判和反思现代工业社会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种种失误及其背后的深层根源,目的在于寻找一条克服人类生存危机、通向新社会的现实出路。80年代以来至今,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经过“由红到绿”、“红绿交融”、“绿色红化”的演变,其队伍不断壮大,可谓是流派纷呈,据其对人与自然两者之间的价值定位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两大阵营。
我在这里讲话的目的不是探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崩溃的原因,而是讨论在工业化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美国的情况下,如何回答人们的这样一种关心: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导致民主权利的丧失,而不是继续发展。
4月2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隆重召开纪念江泽民总书记作出关于加强国外社会主义跟踪研究的批示六周年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当天下午,来自中联部、教育部、新华社、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对普京当选总统前后俄罗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和外交等方面的新变化,俄罗斯跨世纪的走向及其对世界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探讨。现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主要理论观点作以下综述:
世纪之交,千年更迭,吾辈恰逢这一历史转折时刻,该是多么幸运,多么有意义啊!回首过去的世纪,有许多值得怀念、值得铭记的事件。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使我激动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得到实现,而且是它的奠基者马克思被西方媒体评为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被评为“千年伟人”。这十分清楚地说明,马克思作为学术思想家得到世界众多学者的认同。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它使人们聆听到真理的声音,看到理性主义的熠熠光辉。
2000年12月19日至21日,“走向21世纪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研究所联合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为这次理论研讨会的召开发了贺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李慎明出席了开幕式并做了重要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