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校氛围研究现状与发展理路分析

来源 :城市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hao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学校氛围改革的兴趣日益浓厚.最近,美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门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都将学校气候氛围改革作为学校改善策略之一,力图通过学生、家长和学校员工的合作,努力创建更加安全、更具支持性和吸引力的各级学校.近五十年来国外有关学校氛围的研究主要围绕学校氛围的五个基本维度展开,即安全、人际关系、教与学、学校环境和学校改进过程.国外有关学校氛围的研究表明,学校氛围可以预测学生的学业、行为和心理结果.广泛的实证研究表明,积极的学校氛围与学生在学术、行为和社会心理领域的优秀表现之间存在关联.未来可以通过拓展学校氛围的研究范围、开展学校氛围的纵向研究、不断优化学校氛围的评价工具、开展更多的干预研究来进一步深化学校氛围的研究.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70年代始,社会科学领域内普遍兴起的“空间转向”视域为权力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空间与权力的联姻呈现出权力空间化的现象.空间的本质特征成为权力空间化的基础,权力生产了空间关系,空间关系又表征了权力.权力的三维观念为探索权力空间化机制构建了新的思路,权力运行的三重维度可概括为直接控制、间接支配与全面操纵.这三种不同层面的权力运行相互交织生成了权力空间化的三重维度,使空间分别呈现出空间政治化、空间意识形态化以及空间资本化的特征.对权力空间化三重维度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深入认知城市发展现状中的空间剥夺、空间
由工业文明主导的城市,得益于资源和信息的集聚作用,深远地改变了数十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在刚刚过去的数十年内,以微型化、碎片化、分散化等为空间特征的互联网文明迅速解构着传统城市格局,打破了少数人对于城市命运的垄断权力结构.城市设计者和使用者开始关注微空间,尝试激发个性化的空间活力,促进由点及面的城市更新,倒逼了城市空间革命.传统规划设计理念与当下现实需求的矛盾,是促使人们思考这场城市革命的新契机并产生对于未来城市的期待:适应于产业快速迭代、时代快速发展的大背景,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智能、多元、有活力
城市共享电动自行车对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打通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方便市民出行都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共享电动自行车乱行、乱停、乱放等问题增多,给城市道路管理、交通安全和公共秩序等带来了巨大压力.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市民素质、完善法律法规以明确执法依据、严格执行标准以提高服务水平、应用信息技术以实施全程监控、加强部门协同以形成管控合力,乃是规范共享电动自行车行业发展和造福市民的有效途径.
湖南花鼓戏的剧种文化形态和社会功能,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并以湖南本土的民间文化为根基来呈现.由于受经济方式和文化传承等诸多因素影响,花鼓戏剧种文化形态和社会功能一度遭遇危机.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提出后,花鼓戏等民间戏曲焕发新生,其艺术特色得以传承和创新,并呈现出融合不同艺术风格的态势,其剧种的文化形态与社会功能也在戏曲语言、剧目创作、发展模式以及审美价值等要素之中,向浓缩并展示湖湘文化乃至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高级形态过渡.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世界性研究热点,也是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的规划实践探索性地将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过程分为七个环节:基础数据收集、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预测、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城镇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模拟、城镇开发边界的阈值确定和初步划定、依据地方发展诉求和重要保护空间对城镇开发边界进行调整、城镇开发边界成果汇交入库,这一实践具有较好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儿童公平的认知—行为差距指的是儿童能理解公平原则,但是却不能使用这些原则指导自己的实际分配行为.这种认知—行为差距主要与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有关,如心理理论、认知控制、社会比较倾向.新近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数字认知能力及资源的产生方式,如合作创造资源还是获得了意外之财,也会影响儿童公平的认知—行为差距.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干预机制来减小这种认知—行为差距,一是对儿童实施准则学习,二是让儿童合作创造资源,目的均是深化儿童的公平认知.研究表明,这两种机制均能有效缩小儿童公平的认知—行为差距.未来应开展更多的干预机制研
现代性危机目前成为了西方学术界一个公认的命题,如何理解、解释和解决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却有不同的答案.阿伦特认为西方社会的现代性危机来源于现代社会中权威的丧失,我们无法回到过去,只能着眼未来.施特劳斯试图寻找一种介于理性和精神之间的对立的解释,并探析这种解释对于政治生活的意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哲学思辨的色彩.沃格林从宗教的视角阐述了西方现代性危机,将西方现代性危机溯源到了中世纪的灵知主义,认为现代人的精神无所皈依才是危机的本质.要解决西方现代性危机,就必须思考其产生的根源,给予不同的解决方案.以复古的心态看
中国新文学史的学科建立与中文系课程改革是同步的,在中文系课程设置的现代转型中逐渐实现.众多学者在新中国成立前就以《国文月刊》为平台,讨论了中文系课程现代转型的诸多措施,新文学史进入大学课堂已是众所期盼.北平解放后,经过文管会、华北高教会、教育部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中文系课程设置为满足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而彻底“洗心革面”,中国新文学史得以独立成科.在这一过程中,教授们在高校设置课程的权力也随之移交给教育主管部门.
随着美军从阿富汗撤军、阿富汗政局改变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美军在阿富汗与塔利班发生的一系列交锋再次被人们提及并反思.2005年,美军海豹突击队在阿富汗战场上的“红翼”行动中放走了三个可能泄露他们秘密行踪的阿富汗平民,最终导致行动失败.基于霍布斯所著《利维坦》中的理论视角,该事件中海豹突击队放走三个平民是一个错误决策,其错误性源自其非理智性,而其非理智性则同时体现了海豹突击队员决策过程中对个人理性和公共理性的违背.但从国际公约的视角来看,这恰恰是反映了当时决策的理性化.
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不断推陈出新,中国形象在美国华裔文学流变史中一直扮演着十分特殊又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美国华裔文学中箴言美字流露对故国的美好记忆,由异域情结到原乡回忆再到中国形象,展现出华裔文学作品所涵盖的异域情结对中国形象的追寻、原乡回忆对中国形象的炼化、中国形象对故国记忆的包容等三方面内容.这不仅肯定了美国华裔文学作家自我意识形态上的中国形象,认清中西方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还对中国形象的视野盲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突破,有助于对中国形象进行拓展及深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