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的哲学、文化领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广泛的讨论,近些年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也受到关注。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反形而上学。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性的反思,是对一些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它主张综合思考以往一切思想文化的长处,以多元化方式创造性地构建新的哲学文化。它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建筑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到各种哲学流派,从大众传播媒介到学校教育,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后现代主义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本文从探讨后现代的根本特征入手,分析后现代主义在教育观上的影响,以揭示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 影响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很扼要地把后现代概括为“形而上学死亡后的状态”。形而上学出于一种知识权力的需要,对世界作了二元性的划分,这样,它就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等级结构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有三个基本特征:等级、中心、权威。中心建立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它产生制度化的权威。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成为后现代思想家的主要任务。当今西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原有的一元社会秩序开始动摇,世界格局也趋向多元化,以往一元化的封闭体系,受到巨大的挑战,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反实质化”、“去中心”、“不确定性”、“反整体性”、“零散性”等术语无不体现了社会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包括传统)的反思、批判,不是对现代主义的简单的机械的否定,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辩证否定”。它既有摧毁、解构、否定现代性的一面,更有积极的、肯定的、建设性的内涵。后现代主义否定的并不是现代主义的存在,而是它的霸权;不是它的优点,而是它的局限。它欣赏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进步,又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深恶痛绝。它力图通过辩证的否定,既实现现代化,又有效地避免现代化的弊端。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重视人的好奇心,主张关心世界;崇尚差异性,主张多元思维;欣赏人的创造力,还创造性于民。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生存危机,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世界的关心爱护。针对现代人对世界态度的冷漠、感觉迟钝的现实,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应该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不仅要关心现在,更要关心未来。总之,后现代主义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主张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我们不能满足于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机械地操纵世界,而应对它怀有发自内心的爱。后现代思想家认为,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过度地关注自我往往以歪曲、蔑视、贬低他人为条件,结果导致人我对立。因此,后现代思想家将人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主张人们应回到团体中去。后现代思想家依据“本体论的平等”观念,祟尚差异性,倡导多元化,推重对话。后现代思想家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一种思想,都是真实的,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符号的意义进行批判性解释。它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避免思维视角的单一和僵化。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解读文本,揭露文本中的矛盾,重建文本的原有结构,发掘所排除、遮蔽或遗忘的意义,特别是要挖掘那些普遍的、确定的意义之外的意义,为边缘意识寻找地位。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差异性、多元性、边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与现代性的统一性、本质性、中心性和封闭性是相对的,因而具有启发作用,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行为是错综复杂的。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具有多重属性,在教育这个具有多质性和多层次性的世界里,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都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也都存在着相应的局限。完整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只有综合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认识方法,才能揭示教育中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真理。后现代思维方式的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开放性、宽容性、无限性等特征为教育领域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例如,教师的教学观不再像以往那样强调“教的内容”的重要性,而是开始认识到不同个体对同一文本可能有多种解读。并且学校、班级已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而开始认同“开放”的重要性。因此,后现代教育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凸显了出来。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在于“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它主张多元的思维方式、多视角地看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欧美中心主义的独断和实证方法的霸权,主张“扬边缘”、“重局部”和“尚本土化”,对现象学、释义学、文学评论等诸家学说兼容并收,并对长期处于教育心理学边缘地位的伦理、道德、审美、文化利益等领域给予关注。后现代影响下的教育理论认为,经验实证方法仅仅是多种可供选择方法中的一种,并非方法的全部,理解和阐释才是科学建立的基础,所有的思想和文化都应当平等并存地发展。后现代的教育思想将教育目的回归个体生命的主体与价值。世界是充满偶然性与差异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是宇宙和自然的本质,所以整齐划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教育必须突出人的主体性,其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在教育情境的过程中,转换其精神世界和认知结构,建构生活的意义,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和符合其生活中特殊性的人。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与训练,更为重要的是提供让学生既成长为一个“完人”,又允许“片面发展”的情境。教育也并非所谓的“文化中立”的科学活动,不是对所谓的“权威的”、“客观的”、“普遍的”、“正确的”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和应用。任何知识与任何真理都不可能独立于人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而达到纯粹的客观与理性。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要促进他们内在鉴赏与反思批判能力的成长,学会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以及培养发展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教育中不应是被动地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是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成长,主动地在教育情景中追寻意义和价值。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学生的教育世界就是生活世界。因此,教师就不能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其角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达知识,而应当是“学生平等的对话伙伴”,“智慧的转化者”,“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者”。师生关系从教师的单向传授转向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们都是讲述者,又都是聆听者,并在讲述和聆听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共同地探究世界、探究知识。对话过程不仅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情景的对话,学生与情景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互作用而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追求个性化的内在教育。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其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方式,而且是一个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教师不要试图去指导或控制学生,而应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深刻体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人格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育氛围,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最后要创建真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在良性互动中充分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人情感、意志、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进行自由正确的选择。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 教育 影响
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后现代思潮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很扼要地把后现代概括为“形而上学死亡后的状态”。形而上学出于一种知识权力的需要,对世界作了二元性的划分,这样,它就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等级结构中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形而上学有三个基本特征:等级、中心、权威。中心建立在等级划分的基础之上,它产生制度化的权威。反思和批判现代性成为后现代思想家的主要任务。当今西方社会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得原有的一元社会秩序开始动摇,世界格局也趋向多元化,以往一元化的封闭体系,受到巨大的挑战,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反实质化”、“去中心”、“不确定性”、“反整体性”、“零散性”等术语无不体现了社会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包括传统)的反思、批判,不是对现代主义的简单的机械的否定,而是某种程度上的“辩证否定”。它既有摧毁、解构、否定现代性的一面,更有积极的、肯定的、建设性的内涵。后现代主义否定的并不是现代主义的存在,而是它的霸权;不是它的优点,而是它的局限。它欣赏现代化给人们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进步,又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深恶痛绝。它力图通过辩证的否定,既实现现代化,又有效地避免现代化的弊端。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重视人的好奇心,主张关心世界;崇尚差异性,主张多元思维;欣赏人的创造力,还创造性于民。面对现代性所带来生存危机,后现代主义倡导对世界的关心爱护。针对现代人对世界态度的冷漠、感觉迟钝的现实,后现代主义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应该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不仅要关心现在,更要关心未来。总之,后现代主义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主张消除现代性所设置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对立。我们不能满足于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机械地操纵世界,而应对它怀有发自内心的爱。后现代思想家认为,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中各种问题的根源,过度地关注自我往往以歪曲、蔑视、贬低他人为条件,结果导致人我对立。因此,后现代思想家将人看作是一种关系的存在,主张人们应回到团体中去。后现代思想家依据“本体论的平等”观念,祟尚差异性,倡导多元化,推重对话。后现代思想家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一种思想,都是真实的,要求摈弃一切歧视,接受和接收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对语言符号的意义进行批判性解释。它倡导一种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避免思维视角的单一和僵化。具体地说,就是通过解读文本,揭露文本中的矛盾,重建文本的原有结构,发掘所排除、遮蔽或遗忘的意义,特别是要挖掘那些普遍的、确定的意义之外的意义,为边缘意识寻找地位。后现代教育思想强调差异性、多元性、边缘性、创造性和开放性。这与现代性的统一性、本质性、中心性和封闭性是相对的,因而具有启发作用,丰富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行为是错综复杂的。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研究具有多重属性,在教育这个具有多质性和多层次性的世界里,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都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也都存在着相应的局限。完整的教育研究方法是综合性的,只有综合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和人文认识方法,才能揭示教育中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真理。后现代思维方式的非中心性、多元性、异质性、开放性、宽容性、无限性等特征为教育领域各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开启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例如,教师的教学观不再像以往那样强调“教的内容”的重要性,而是开始认识到不同个体对同一文本可能有多种解读。并且学校、班级已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而开始认同“开放”的重要性。因此,后现代教育思维方式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凸显了出来。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在于“去中心化”和“多元化”,它主张多元的思维方式、多视角地看问题。
后现代心理学视野反对心理学研究中的欧美中心主义的独断和实证方法的霸权,主张“扬边缘”、“重局部”和“尚本土化”,对现象学、释义学、文学评论等诸家学说兼容并收,并对长期处于教育心理学边缘地位的伦理、道德、审美、文化利益等领域给予关注。后现代影响下的教育理论认为,经验实证方法仅仅是多种可供选择方法中的一种,并非方法的全部,理解和阐释才是科学建立的基础,所有的思想和文化都应当平等并存地发展。后现代的教育思想将教育目的回归个体生命的主体与价值。世界是充满偶然性与差异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是宇宙和自然的本质,所以整齐划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教育必须突出人的主体性,其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而是让学生在教育情境的过程中,转换其精神世界和认知结构,建构生活的意义,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和符合其生活中特殊性的人。因此,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与训练,更为重要的是提供让学生既成长为一个“完人”,又允许“片面发展”的情境。教育也并非所谓的“文化中立”的科学活动,不是对所谓的“权威的”、“客观的”、“普遍的”、“正确的”知识的记忆、掌握、理解和应用。任何知识与任何真理都不可能独立于人的主体意识和价值观,而达到纯粹的客观与理性。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而且要促进他们内在鉴赏与反思批判能力的成长,学会理解尊重多元文化,以及培养发展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在教育中不应是被动地对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而是有能力以自己的方式成长,主动地在教育情景中追寻意义和价值。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学生的教育世界就是生活世界。因此,教师就不能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源,其角色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传达知识,而应当是“学生平等的对话伙伴”,“智慧的转化者”,“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者”。师生关系从教师的单向传授转向了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在对话的过程中,他们都是讲述者,又都是聆听者,并在讲述和聆听的过程中不断地变换角色,共同地探究世界、探究知识。对话过程不仅仅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还有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情景的对话,学生与情景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通过交互作用而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给我们的启示是,首先要追求个性化的内在教育。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其过程不仅是一种知识的获得方式,而且是一个自我的成长与发展过程。教师不要试图去指导或控制学生,而应鼓励学生的自我选择,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经验,深刻体会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其次是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心理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的培养过程实际上是人格的形成过程,教师应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教育氛围,充分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潜能。最后要创建真实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创造性思维与能力在良性互动中充分发展。要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教育,重视教育对个人情感、意志、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和未来进行自由正确的选择。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