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轻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的几点思考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u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初中阶段,由于学业任务较重,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压力,导致其并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活动。而“轻语文”概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这一情况。并且,将“轻语文”渗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主要就“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轻语文”;閱读教学;目标;内容选择
  通过阅读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但就目前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如何让学生高效低耗地进行阅读,调动他们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轻语文”理念的实施,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且经研究发现,将“轻语文”理念与初中阅读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及理解能力的提升。因此,本文主要从“轻语文”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就阅读教学的目标及内容选择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轻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了解作者
  借助“轻语文”阅读教学,最主要的是让学生主动进行阅读活动,并能对作者生平、著作等信息有一个基本了解。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文献资料及注释进行整理,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以此让学生对作者信息、文章背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加深他们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二)适度进行探究
  借助“轻语文”理念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便是在提高学生阅读自主性的同时,让他们适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在初中阅读教学中,解决了基本阅读问题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或两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就问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提出质疑
  借助“轻语文”理念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活动,需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质疑是“轻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且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即通过鼓励的方式,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问,由此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二、“轻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
  (一)针对学生发展,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布局
  在利用“轻语文”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内容所的布局是十分重要的。且只有教学内容的布局设置得好,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才可以清楚、有序地开展。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布局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学生认知情况的布局。如在以往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固有的方式进行阅读,但因为每篇都要逐字逐句地学习,导致阅读教学过于乏味、无趣。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教师可适当更改教学内容的序列,并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找准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母爱”这一关键词开展阅读教学;教学《孙权劝学》这一课时,可紧扣“学习”这一关键词开展阅读教学。这样通过关键词句组织阅读,可以将文章连成一体,能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二)针对课程标准,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
  在利用“轻语文”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时,选择科学的教学内容十分重要。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教学计划、教学纲要、教材选择三个部分。其中,教材是阅读的主要载体。而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将语文教材当作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介质,注重查看所选择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情况及语文课程的安排。例如,教学《苏州园林》这一课时,文章主要概括了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且文章所表述的很多内容都需要学生去想象,学生很难理解文章所描绘的情景。在此背景下,教师可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增进学生的理解,以此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美,同时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
  (三)了解学生差异,开展针对性阅读教学
  要想有序开展“轻语文”阅读教学,便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要想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教学,教师首先要俯下身,与学生做朋友,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实际阅读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借助引导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摘抄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效提升他们阅读的技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例如,教学部编版九年级《敬业与乐业》这篇文章时,由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所以,教师要积极转变阅读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在阅读此文章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实际阅读情况进行分组;然后根据每组的阅读能力向他们提问:请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说出作者是如何写“有业”这部分的?对于调理清晰的组,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思考;对于阅读能力较差的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然后再让他们去思考。这样不仅能提升全体学生的阅读水平,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就问题进行探索,能够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重组教材
  开展“轻语文”阅读教学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有详细的了解,可以区分清楚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这两个概念。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有效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以及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便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在尊重教材原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与调整重组,以此有效提升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例如,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课时,需要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敬爱之情,但是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离开过母亲太长的时间。对此,教师可转变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回忆母亲对自己的爱,让他们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与怀念之情。
  综上所述,“轻语文”理念在初中阅文阅读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还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初中阅读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就“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便通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布局、科学选择教学内容等方式,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斌.革新理念:初中“轻语文”的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名师在线,2019(30)
  [2]於德甫.倡导“轻语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18(32)
  [3]吕芳萍.语文课呼唤“语文性”的回归[J].语文教学通讯,2006(25)
  [4]洪劬颉.在坚守语文本色中实现语文教育的现代追求———黄厚江语文思想述评[J].江苏教育研究,2008(10):6-12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读者身份的“轻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成果)
  (江苏省南通海安市紫石中学,江苏南通226600)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数字创意人才的培养将是促进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大前提。文章从目前国内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发,提出高等院校培养社会急
文章提出了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界定了数学建模教育活动概念的内涵,设计了数学建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并阐述西北大学在数学建模课程体系建设和开展数学建模教育活
手语是聋哑人使用的语言。在手势输入设备发展二十多年以后,许多人仍然发现在与聋哑人的互动交流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应该努力使计算机适应自然的交流方式。文中的目的是利用肤色检测程序从整个图像上获取有意义的手势区域,并处理不同室内背景和照明情况下的手势,为进一步的手语识别做准备。对几个静态手势的检测过程进行了实验评估,并就结果进行了讨论。
文章详细分析了如何在备战数学建模竞赛中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具体讨论了团队协作的能力、高效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检索文献的能力以及写作规范论文的能力等,具有较强的
【摘要】养成文明的礼仪习惯要从点滴抓起;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关键词】中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  “良好的习惯能够成就健康的人格”。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从古到今上下几千年我们无不以此为傲。“人之初性本善”,文明礼仪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小事抓起,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做一个善良、高尚、有人格魅力的人。  一、礼仪及其重要意义  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
网络教育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关键,构建有效的网络教育质量保证评估体系是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对体系中的教学评估、学生评估、教师评估
"空间数据挖掘"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由于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新颖,适用的教材尚不多见,教学模式与方法有待深入研究。文章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等环节,对其合理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文章主要介绍用数学技术辅助“数值分析”教学的实践方法。阐述数学技术在“数值分析”教学中的显著作用,运用数学技术指导学生有助于学生在掌握“数值分析”的基本内容和原理
文章首先介绍了RBLM,然后分析了该模式的构成以及在研究型大学开展GIS专业基础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了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灵魂,语文学科是文化的载体,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高中语文教师应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传承文化和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探究多种教育策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策略;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