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能力培养的研究生“仪器分析”课程改革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haiyi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研究生“仪器分析”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创新性强且涉及面广等特点,由此带来了教学安排困难和课程内容滞后等问题.并且,随着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些问题日益凸显.在教学实践中的改革探索主要体现在:创新性尝试硕博士同堂授课及学分互认,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上以培养认知能力重于传播知识的理念进行设计,破除学生的记忆依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为适应当前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高校本科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针对“工程地质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建立符合OBE理念的课程教学体系.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考核及教学质量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分解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改革考核方式和设立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方案,以提高“工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可为同类课程和相近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之一,也是顺应时代发展、促进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植物保护专业科创中心包括工艺标本制作、微景观模型制作、农药产品研发、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及科普教育5个平台.科创中心的建设与学院的专业设置紧密结合,是一个用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平台,同时在培养植物保护专业创新性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机械控制工程基础”课程理论内容多、与实际工程结合难等问题,尝试对该课程进行改革.首先确定“机械控制工程基础”的教学目标、思路和内容,其次提出理论知识与科研项目、工程实践相互印证的多元教学方法,最后建立以学生培养达成度为目标的机械控制工程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导向的课程拓展创新环节.通过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培养了学生在实际机械工程中的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
图像时代的到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视觉学习能力.可视化表征是实现视觉学习的路径.以形象思维见长的高职学生在通过可视化表征进行视觉学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福建某高职院校广告专业学生为对象,通过针对性的可视化表征教学策略的引导和实施,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线下教学成果的质性分析和线上学习平台数据的量性分析,得出可视化表征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认知投入和行为投入.
随着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实验类“金课”新标准的提出,高校大型仪器的开放共享与实验教学改革越来越受到关注.依托高校大型仪器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提出了基于真实情境与案例的探究式教学创新方法.该教学方法在真实案例素材库的基础上,创建了浸入式案例教学课堂+小组协作式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驱力,焕发课堂活力,使学生的科学实验思维及综合应用能力都获得有效训练.
公共艺术教育承担着新时代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入理解并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时代变革,是完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保证.在多年的艺术教学实践中发现,新时代大学生渴望人文艺术滋养,期待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及教学方式变革.通过思考和总结,就如何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推进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提出应对策略,以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更富成效,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下新任教师对于学情分析意识淡薄,普遍存在内容缺位、肤浅化、流于形式等现象.深入分析学生情况能够使新任教师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正确做出教学决策,提升学科教学活动的效果.基于理论和实践研究,提出了新任教师开展学情分析的基本框架,并详细阐述了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和基本方法,包括:分析学生对特定内容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学习兴趣,分析学生的能力特征、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并轨招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遇到了新的挑战.当前部分院校尚停留在传统培养途径上,对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仍然采用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培养体系上几乎无差别.归纳和总结当前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从提升培养质量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地方普通高校如何有效发挥教师发展中心职能,结合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和办学特色开展培训,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是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核心问题.以某地方普通高校教师发展中心系列教师培训项目为实例,针对项目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跟踪测量培训项目的开展,并进行实证分析,对地方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的有效开展、运行、保障及评价机制的建立,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引领新兴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就业结构.职业教育直接面临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机遇,从而引发了改革的需求.研究了人工智能给高职院校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从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及就业导向几个方面提出了教育教学的改革路径,通过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格局,对接人工智能专业特点,划分学科及专业,使高职院校能针对性地培育出发展人工智能需要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