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毕业生对鲁迅接受状况分析

来源 :文学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ia_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作品在中小学教材选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作品中传达的人生观、价值观,给中小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对高中毕业生对鲁迅作品的接受状况进行阅读和认知调查分析,对比课标对阅读的要求,发现了鲁迅作品教学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开展鲁迅作品学习的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梭罗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老子生活在中国古代春秋末期,很显然他们所处的时代、所属的国家都不同,但是在思想上,他们却有许多令人惊奇的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比较他们的代表作《瓦尔登湖》和《道德经》,从人生观和政治观的角度,探讨两本著作的思想契合之处.研究发现,在个人层面,二者都提倡进入“清静无为”的状态;在政治层面,二者都提倡少干涉民众的“无为而治”.
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质观的背景.主要介绍了文质观的发源和南北朝文质观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对《颜氏家训》的分析.从《颜氏家训》的背景及内涵,分析《颜氏家训》中的尚质和兼文的主张的体现,颜之推认为,写文章要注重内容实质,还要兼顾文章的声律和辞藻.第三部分是对颜之推的文质观的分析.前人的研究仅局限于某部作品中文和质的关系问题,本文通过对颜之推的历史经历和颜之推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来分析颜之推文质并重的影响,即推动了六朝文学的变革,昭示出了自汉至唐文学发展的正确走向,唐宋文学正是在经历了文质调适后显示出来
初中和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若能完成顺利衔接,学生能够快速适应高中文言文学习,并提高文言文阅读与鉴赏能力.结合初高中文言文在课标内容、中学语文教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三方面的差异,以整体观照,系统布局;培养兴趣,保持动力;查漏补缺,夯实基础;联接旧知,实现迁移四个方面探寻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有效方法.
微课堂具有内容少、针对性强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中职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微课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作用及现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微课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策略,能够为强化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构词理据是对事物进行命名的依据,是深入理解词汇构词方式和文化内涵的有效途径.文章以襄阳方言词汇为语料,从事物特征理据、修辞理据和文化理据三方面剖析词汇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园林中漫步和寻觅,常常被作品浓郁的怀旧美或淡淡的怀旧美所感动、陶醉和鼓舞,在许多作家感人的乡土故事中,在这些温柔、忧伤的旋律中,从悲伤和兴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怀旧的美是最美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家乡的依恋和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文章从《论语》和项目式学习的关系入手,分析项目式学习和《论语》的教育教学内涵,力求寻觅项目式学习对《论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分析项目式学习的特点,剖析《论语》内在精神,发现项目式学习对《论语》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主要有三个方面:非常重视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具有全面性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阅读和写作脱离的问题,正是因为二者不能很好实现整合,从而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依常理来讲,阅读和写作是互为表里的一对孪生兄弟,它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但在实际教学中二者却没有形成明显的交集,脱节的现象比较严重.并且在实际教学中,阅读常常成为“主业”,写作成为了“副业”,二者相背离的局面,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实施“读写共生”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华人民创造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文化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民俗文化教学更是留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重要入口,东北秧歌作为东北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受到重视.本文从三个方面总结东北秧歌的文化特色,探讨目前东北秧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状,分析其必要性,并提出四种教学策略,从而促进地域民俗文化的传播.
学校的任务就是,向学生传递各种知识,培养其成为社会可用人才.在新课程整改要求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将从两方面展开探讨,第一方面,阐述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针对此类问题分析改进方式,并提出开展语言教学、组织语文竞赛、注重课外阅读等其他措施,希望能给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