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myaccou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长期社会发展中,我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化。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实质就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能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继承和吸收的问题。吸取其中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讲述中国古代史时,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切实可行的。那么我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中,哪些可以成为我们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教育的内容呢?我认为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爱国主义的传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既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又是重要的道德规范。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激励着后世子孙为中华民族的生存、振兴而英勇斗争,涌现了大批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之士。张骞两出西域,郑和七下西洋,戚继光荡平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抗击沙俄侵略,他们在御外侮、保疆土,维护国家统一,宣扬民族权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以他们的言行铸造了爱国主义的丰碑。通过这些史实,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忠诚,对祖国命运的关心,认识到“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树立对祖国应负的责任感。
  
  二、以天下为己任,为民兴利除弊,造福于民的高尚行为
  
  古代没有也不可能有“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但不少有远见卓识的人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悟出要治天下必须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的道理,故刘邦入关与民“约法三章”,孟子有民贵君轻论,李世民有载舟覆舟说。还有历代为民兴利除弊,造福于人类的高尚之士,史不绝出。如西门豹治邺,“投巫、修渠,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李冰凿都江堰,佐川西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白居易疏西湖等,他们以其治绩牵动着人民的心,他们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所以世代传颂,有口皆碑。
  
  三、顾大局、识大体,以团结合作为重的度量
  
  在中国数千年的古代史中,存在着许多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顾大局、识大体,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同心团结而卒成大业的历史人物,他们的事迹,自古传为佳话,流传到今,引为古训。如郭子仪以国家大事为重,不挟嫌报复李光弼,而同心讨贼,克敌致胜。我引述这些史实时,向学生指出,这些人物都是统治阶级,他们的忧国是和忠君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操守也有着封建的色彩。然而他们的度量不失为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这种美德与尚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玩弄权术、挟嫌报复的陋习,形成鲜明的对比。观今鉴古,我认为这些历史遗产应该在建设“四化”的今天,注入新的内容,赋以新的意义,让它放射出新的光华。
  
  四、勤劳节俭、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传统美德,应该在新时期发扬光大,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
  
  唐太宗以隋为鉴,认识到“治安则骄奢易生,骄奢则危亡立至”,所以他在治国创业中坚持节俭,力戒奢靡。王安石身为国相而自奉清廉,不收受下属馈赠,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而留青史册。相反的如昏庸腐朽、骄奢淫逸而国破身亡的暴君污吏也非罕见,石崇斗富,结果招致杀身之祸。这正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历鉴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所揭示的一条警世真理。这句警言可以成为历史的借鉴,教育学生要把艰苦奋斗、勤劳节俭作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修养,把它贯穿于修身创业,祖国建设的一切领域中。我国古代史上还有许多由于刻苦努力勤奋不已而在学术文化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如孔子作《春秋》、《诗》、《书》,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成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司马迁著作《史记》成一家之言,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李时珍完成医药巨著——《本草纲目》,成为杰出的医药学家。这些人物事迹,可以帮助学生明是非、别善恶、树雄心、立壮志,对学生高尚道德和优美情操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些丰富而生动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呢?我采取了下列几种:
  (一)对比法
  一是中外对比:如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时指出中国在二三千年前就同世界其他地区人民一样创造了古代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讲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其他科技成就时,指出我国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和中期,科技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人民做出了杰出贡献。祖冲之的圆周率的成就比欧洲早1100多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要早300年,郑和航海史,就其规模大、时间早、活动范围广等方面都是当时西方望尘莫及的。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现在的经济文化虽然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但只要我们振作精神,奋起直追,完全可以毫无逊色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古与今对比。如讲到封建社会农民对国家的负担有田租、摇役、兵役等项,即使是“盛世治世”也不能幸免,如随着民主改革的胜利,封建土地制度的消灭,租赋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在当前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这是由于共产党的领导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果,对学生进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课外配合法
  具体做法是:组织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定期活动,有计划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历史小丛书、参考书中的有关章节给学生阅读;或组织历史故事会,让学生看了书后讲历史故事;或在黑板报上开辟“历史之窗”,定期登载有关古代精神文明的内容。这些活动对开阔学生的情操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操作中应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补充,而不能本末倒置、主辅易位。
  (三)联系引伸法
  一是因事因地联系,如讲汉与西域的关系时,联系班超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故事;讲到春秋五霸时,说明浙江当时属于越国,联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二是纵横联系,如元朝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说明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依据时,纵的联系可以追溯到三国孙吴派卫温到台湾,下及于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在讲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规模时,横的联系可与当时世界科技成就与航海史挂起钩来。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历史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发挥了在古代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历史教学三项任务在课堂实践中得到有机的、和谐的统一。
其他文献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历史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每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需求,从而把学生个性的健康成长作为课程实施的着眼点和目标。”可见,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由依附走向独立,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内敛走向凸显。总之,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认每个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根本,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人
摘 要: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就业方面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高中物理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问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在推行,贵在考量,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必须得将素质教育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
本研究选择18日龄胚,雏鸡1、4、7、14、28、56、84、120日龄,通过滴鼻点眼接种新城疫弱毒Lasota活疫苗,免疫组在免疫后的第10天剖杀,9个对照组鸡胚和雏鸡不做任何处理,和免疫组相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创新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新型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  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呢?我认为出路在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从现阶段的物理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讲学生听”,“课内不足课外补”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