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支架式”教学思想结合当前实际对新教师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本文主要受到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启发,“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支架式教学”是原苏联学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应用与拓展。1930年他在总结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形象描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空间概念——最近发展区,但是,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此思想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1960年后,维果茨基的许多著作被译成英语传播到西方,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最近发展区思想光芒再现,启迪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智慧,激发了一系列深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至今)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母亲给予幼儿的支持与建筑上使用的支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对这种支持扩展到教育领域,由此正式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布鲁纳和伍德(Wood,1976)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罗森赛恩(Rosenshine et al,1992)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习者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即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狄克森(Dickson et al,1993)等提出,支架式教学是系统有序的包含了提示性的内容、材料、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支持的过程。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多那得(Donato,1994)将支架比作是一种情境,即有知识的参与者(包括老师)能为一同参与的新手创造一种支持条件,以将新手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关于支架式教学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普利斯里(Pressly et al,1996)等人于1996年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佩瑞格依(Peregoy)和伯尔(Boyle)这样定义该理论:“在通常的意义上来说,脚手架是一个暂时的被树立起来让工人们站在上面修建房屋用的框架,一旦房屋建好了,脚手架也就被撤走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成年人要提供不同的暂时结构和框架,即语言上的脚手架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构建有效的交流。”纳撒及(Nassaji)和斯万(Swain)则给予“支架”更为广义的定义:“支架是指学习者和专家在学习者ZPD(最近发展区)领域内的合作。”
虽然研究者们对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这些表述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另外,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的性质的判断上还存在分歧,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思想,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教学策略。洪树兰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自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较具体系统地研究,有不少研究证明支架式教学是一种理想的、适宜于个别化教学的干预方式(Reid et al,1998),能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个别化的支持(Chang,Sung&Chen,2002),能使教师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化需求(Kameenui et al,2002)。支架将学习者独立活动的水平与在更有能力的他人的支持下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联系起来(Rosenshine et al,1992)。卡茨登(Cazden,1979)曾明确指出,支架式教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另外,支架式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当中。目前,支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jeromeseymourbruner1951-至今。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
本文主要受到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启发,“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门学科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他指出,"我们 教一门科目,并不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布鲁纳看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他强调说:"人类学习中似乎有个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发现一样,是尽力探索情景的机会。"因此,应该把发现学习作为儿童教学的主要方法,以鼓励儿童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
关于发现学习,布鲁纳指出,"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称为发现学习。但学校中的发现学习不局限于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再发现"。其实质就是把"现象重新组织或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进行再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包括寻我正确结构和意义。"总之,在布鲁纳看来,发现学习就是在学校条件下,引导儿童从所见的事物的表面现象去探索具有规律性的潜在结构的一种学习途径。
布鲁纳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了促进发现学习的方法,一是鼓励儿童积极思考和探索。布鲁纳认为,儿童是发现学习的主体,因此,应鼓励儿童相信并依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二是激发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内在动机,特别是能力,是儿童学习的推动力,应启发儿童把学习与日后的生活联系起来,以发现为奖励,自主地学习,逐步培养和形成学习的行为和习惯。三是注意新旧知识的相容性。布鲁纳认为,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把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成为自己的知识。四是培养学生运用假设、对照、操作的发现技能。布鲁纳认为,培养学生发现的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组织,有助于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发现学习。
支架式教学”是原苏联学者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应用与拓展。1930年他在总结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形象描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空间概念——最近发展区,但是,由于当时的种种原因,此思想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进一步的发展和传播,1960年后,维果茨基的许多著作被译成英语传播到西方,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最近发展区思想光芒再现,启迪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智慧,激发了一系列深化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至今)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母亲给予幼儿的支持与建筑上使用的支架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并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进一步对这种支持扩展到教育领域,由此正式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布鲁纳和伍德(Wood,1976)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幼儿或新手在更有能力的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达到他们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不能达到的目标的过程。罗森赛恩(Rosenshine et al,1992)等认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习者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即帮助学习者跨越当前水平和目标之间的距离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狄克森(Dickson et al,1993)等提出,支架式教学是系统有序的包含了提示性的内容、材料、任务以及相应的教师为改善教学所提供支持的过程。斯南文(Slavin,1994)指出,支架式教学是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的过程。多那得(Donato,1994)将支架比作是一种情境,即有知识的参与者(包括老师)能为一同参与的新手创造一种支持条件,以将新手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关于支架式教学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观点是普利斯里(Pressly et al,1996)等人于1996年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佩瑞格依(Peregoy)和伯尔(Boyle)这样定义该理论:“在通常的意义上来说,脚手架是一个暂时的被树立起来让工人们站在上面修建房屋用的框架,一旦房屋建好了,脚手架也就被撤走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成年人要提供不同的暂时结构和框架,即语言上的脚手架来帮助孩子学习语言,构建有效的交流。”纳撒及(Nassaji)和斯万(Swain)则给予“支架”更为广义的定义:“支架是指学习者和专家在学习者ZPD(最近发展区)领域内的合作。”
虽然研究者们对于什么是支架式教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但这些表述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理念。另外,研究者对支架式教学的性质的判断上还存在分歧,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模式,有的认为是一种教学思想,有的则认为是一种教学策略。洪树兰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习者自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教学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支架式教学进行了较具体系统地研究,有不少研究证明支架式教学是一种理想的、适宜于个别化教学的干预方式(Reid et al,1998),能为学习者提供基于最近发展区的个别化的支持(Chang,Sung&Chen,2002),能使教师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化需求(Kameenui et al,2002)。支架将学习者独立活动的水平与在更有能力的他人的支持下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联系起来(Rosenshine et al,1992)。卡茨登(Cazden,1979)曾明确指出,支架式教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另外,支架式教学也被广泛应用于问题解决当中。目前,支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jeromeseymourbruner1951-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