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如何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终生发展的目的,是当今地理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笔者结合教学经验,阐述了实现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的几个方法。
一、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难易适中。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学生就不会品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教学定位的偏差。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目标。如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降低教学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探索和理论都会落空。”所以,教师必须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如在地理课堂上,笔者喜欢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培养他们敢于讨论问题的习惯。可先让他们与同桌进行讨论,再与坐在前后座位上的学生交换意见。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思考,参与辩论了。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教学模式因应试教育而生,教师占用整堂课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反复地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笔者实施了“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自主探究问题,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笔者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变成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要成长。要用心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来营造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师生关系,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对高效地理课堂的实现,笔者总结出以下三个经验: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交流、诚恳辩论,可以营造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和发展;②教师还可以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真实体验,从体验中学习地理、认识地理;③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地理组)
一、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根据《地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难易适中。如果目标定得太高,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学生就不会品尝到战胜困难的喜悦。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教学定位的偏差。同时,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目标。如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对于后进生,教师可以降低教学要求,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探索和理论都会落空。”所以,教师必须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如在地理课堂上,笔者喜欢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并有意识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培养他们敢于讨论问题的习惯。可先让他们与同桌进行讨论,再与坐在前后座位上的学生交换意见。久而久之,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思考,参与辩论了。
三、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传统教学模式因应试教育而生,教师占用整堂课的时间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反复地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耗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笔者实施了“自主——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把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中,自主探究问题,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笔者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把学习变成了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转变教师角色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而且还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了哪些变化,并且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教师也要成长。要用心去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通过优化教学结构来营造足以润泽学生心灵的师生关系,要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让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
对高效地理课堂的实现,笔者总结出以下三个经验: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友好交流、诚恳辩论,可以营造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在互动中学习和发展;②教师还可以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真实体验,从体验中学习地理、认识地理;③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德州市第一中学地理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