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力行学习文化 构建小学语文生长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si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上呈现的是一种功利性的、被动的、接受式的传统学习文化,教师主导作用过于明显,学生没有得到发展,课堂看不到生长。如何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建构自主、实践、创新的新型学习文化将是语文教师必须守望和为之努力的方向。本文通过前后两次课堂教学对比,详解基于力行学习文化的小学语文生长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力行学习文化 小学语文 生长课堂
  一、初探: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江阴市小学语文全员课型大比武,此次大比武主题为“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
  切合赛课主题,结合自身特点,我选择了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理由有三:
  1.这是一篇小说,这种体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不多见,有利于创新;
  2.这篇课文笔触优美,人物刻画细腻,细节描写精彩,有助于写作;
  3.课文通过三个人物、三个情节传递了一个爱的主题,有益于体悟。
  经过备课,我初步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设计,并进行了第一次试教。试教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达人物品质的写法;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知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充分感受人间的真情,并对生活充满信心,知道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应该主动给予无私的帮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说课文中几个互相关爱的故事。
  2.质疑:乔依、老妇人、女店主三个人如何形成一条“爱之链”?这是一条怎样的“爱之链”?
  (二)精读课文
  重点探讨第一环节——乔依关爱老妇人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乔依关爱老妇人的句子。
  2.指名回答,并适时出示相关句子,练习朗读,明白道理。
  简略探讨第二环节——老妇人关爱女店主
  1.自由读课文,老妇人为什么会觉得女店主需要关爱?老妇人又是怎样关爱女店主的?
  2.老妇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女店主得到关爱后会怎样想?
  简略探讨第三环节——女店主关爱乔依。
  1.从女店主对乔伊的关爱中,你读懂了什么?
  2.故事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结尾?
  (三)感情升华
  1.小结:三个人恰巧形成一个“爱之链”,只有人人奉献,才能形成这长长的爱之链。
  2.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我们见到或者经历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景。
  (四)当堂练笔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提示:1.注意故事情节的连续性;2.描写时注意抓住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等;3.升华“爱”的主题。
  然而,看似比较完备的教学设计,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第一次试教的结果显然是不令人满意的,主要问题有:
  1.读和写完全分离。读仅仅是读,没有为写提供帮助;写也是走过场,看不出提高;
  2.小说的文体特色没有体现,和记叙文的教法区别不大;
  3.重文本的人文性,忽视言语实践,仅是在教课文而不是教语文。
  二、重构:学生本位的生长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检验课堂是否有效的标准。而我的课堂恰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凸显的大多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课堂上缺少力行学习文化。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应该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第一位,让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融入课堂,勇于克服困难,积极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通过反思,我推翻了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转变方向,大胆舍弃,重新制定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过程。随后,进行了再次尝试: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两处环境描写,体会小说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推动情节、深化主题等作用;
  2.研读课文两处环境描写,一步步学习写好意象、巧妙叠加、合理分布等写作手法;
  3.运用写作手法尝试环境描写,从选好意象到写好一句、写好一段,逐步螺旋递进上升;
  4.培养关注小说及小说以外各种文学体裁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赏析环境描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归纳提炼写好意象、巧妙叠加、合理分布等环境描写的写作手法;
  2.尝试运用写作手法从选好意象到写好一句,再到写好一段,逐步提高。
  【教学过程】
  (一)回顾爱的画面,揭示学习任务
  1.回忆围绕“爱”这个主题,作者描绘的三个爱的画面。
  2.关注完人物和情节,这节课我们专门来关注小说的环境,学写环境描写。
  (二)初读环境一,学习“选好意象”
  1.初读环境一:第一小节。
  (1)圈画景物,思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描写这样一个环境?
  (2)师给出意象概念:这里的景物不单单是景物,它们仿佛会开口说话,表达着乔伊的心情,我们把像破汽车、寒风、雪花、黄昏、破公路这些带有人物情感的景物叫作意象。
  (3)比较体会“选好意象”。
  (4)小结:正因为描写人物的心情不同,所以选用的意象也不同。所以写好环境描写的第一步是选好意象。
  (三)细读环境一,学习“巧妙叠加”   1.再读环境一: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一连写几个?写一个不够吗?
  小结:要把人物衬托得更具体形象,我们可以把选好的意象进行叠加,写好环境描写的第二步是巧妙叠加。
  2.阅读《理想的风筝》片段进行运用。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蓝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
  (1)圈出文中意象。猜一猜:这些意象衬托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2)试着叠加一个意象,进行交流,评价。
  (3)与原文比一比,体会妙处。
  (四)研读环境二,学写“合理分布”
  1.研读环境二:[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你读懂了什么?
  2.刚才说到意象要叠加,现在为什么不像开头那样,多写几个?(合理分布)
  3.不重要那能去掉吗?
  4.小结环境描写作用:既可以衬托人物,又可以推动情节,还可以深化主题。
  (五)补白环境三,尝试环境描写
  1.提出高级训练任务:根据人物心情写一段环境描写。刚好,文章结尾处没有写环境描写,我们帮他补一段。
  2.根据要求,进行习作。
  3.习作交流,评价。
  (六)布置拓展任务,赏析环境描写
  1.关注必读书目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用法。
  2.赏析各种文学体裁作品中出现的环境描写,体会意象之美。
  再次尝试的效果达到了我的预期。学生目标明确,扎扎实实得以达成目标,学生的学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再加上老师有效的课堂调控,得当的方法指导,适时的评价激励,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本堂课上全面提高。
  三、剖析:基于力行学习文化,构建语文生长课堂
  1.以生为本,倡导自主探究
  以生为本的“生本课堂”已经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力行学习文化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爱之链》一课的教学,以我第一次试教为例,教师会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内容,体会小说情节的巧妙,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的道理;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学习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聚焦故事结尾,根据课文情节的发展,续写故事……这样教,学生也能感悟到小说这种体裁的独特之处。但是,在教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过于明显,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学习课文,属于被动的、接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在学习中,让学生自觉产生学习的热情与勇气,彰显生命的力量。
  于是,在学完人物和情节之后,围绕“环境”我重新建构了本堂课的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从赏析环境描写,到学写环境描写;教学环节的设计也是紧扣教学目标,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是以生为本,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良性循环。
  2.重视表述,强调思考体验
  表述、记述是学习的重要方面,目的是把学习的素材、内容、思考、体验,通过和他人的交流,获得情感的认同和经验的共享,求得他人的帮助,获得他人的肯定,使学习转换为“表达”“共享”“创造”。
  我们根据不同年段目标,给学生设计不同的训练内容。以《爱之链》课后习题要求以“清晨,乔伊醒来……”为开头续写故事为例: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环境描写的三种写法——选好意象、巧妙叠加、合理分布,接下来我们要来学着运用。刚好,文章结尾处没有写环境描写,我们来帮他补一段。
  师:想一想:清晨,乔伊醒来时心情会是怎样?
  生通过朗读回答:充满希望。
  师:根据充满希望的心情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意象来写?
  结合学生回答,整理:屋内可以写妻子的留言、燃得很旺的火炉等,屋外可以写清晨的曙光、温暖的太阳、鸣叫的小鸟、雪后的美景、堆雪人的孩童、银装素裹的汽车等。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运用学过的方法以“清晨,乔伊醒来……”为开头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
  学生试着写作,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后交流。
  生1:清晨,乔伊醒来,发现妻子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起床了。他一眼看到了桌上的那张纸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那是妻子的笔迹,乔伊感到一阵温暖。走出房门,屋外是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群群小朋友正在堆着雪人,阵阵欢叫声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初升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评价:这个同学巧妙叠加了妻子的纸条、美丽的雪景、堆雪人的小朋友、温暖的太阳等意象,衬托出了人物充满希望的心情。
  生2:清晨,乔伊醒来。他望了望里屋,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家具,不禁有些失落。他拉开褪了色的窗帘,一阵耀眼的阳光射进屋子,一切变得那样明亮起来。推开窗子,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他感到阵阵凉意。抬头一看,居然是两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枝头戏耍,蹦蹦跳跳。他看到自己那辆破汽车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就像一辆崭新的雪弗莱汽车。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
  师评价:这个同学不仅巧妙叠加了多个意象衬托人物心情,更妙的是,通过描写把本来代表不好的破汽车也写活了,这叫境由心生,是环境描写更高明的方法。
  ……
  同样的课后练习,一般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地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去创造,根据故事情节构思续写内容,学生是被动地、无抓手地进行练笔。我们重视学生的记述表达,重新建构后的课堂,学生积极思考,乐意动笔,体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刚刚学习的环境描写方法,也能得到运用。对于这样的练笔训练,学生有方法、有目标、无压力,积极性高,写作效果也是一般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潘光文.课堂文化的批判与建设.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3]丁谷怡,孙双金.重建课堂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
  [4]周卫,刘建宾.打造文化课堂——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厚重课堂’的探索与实践”这一课题的研究,从引领教师做“厚重教师”这一角度出发,借助“教师专业知识考试”试题命制这一载体,通过对部分试题命题意图的分析,引领教师进一步“学课标、通教材、读学生、研教法”,使教师的专业素养更加“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灵活度”,形成正确的教师专业成长导向。   【关键词】厚重教师 专业知识考试 专业素养提升   2010年,我们提出了“厚重
刘 荔 国家级骨干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南昌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语文教研员。她一直秉承“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工作,努力构建“扎实、有效、生态、智慧”的语文课堂。  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江西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优秀班主任”“江西省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南昌市优秀教师”“南昌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持、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多个
【摘要】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为实现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努力为学生提供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或者动手操作如剪、拼、做等的体验活动,进而让学生经历、感悟,逐渐积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迁移运用到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或生活中去。   【关键词】活动经验 积累 动手操作 自主体验 生活   一
【摘要】语文教学应当重视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阅读是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以安徽省马鞍山和县教研室的章孝丽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为例,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关键词】情境创设 画面想象 文本联想 言语实践  在2015“年泰州市义务教育六年级语文学业质量测试”中,节选的短文《爷爷逼我读两
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进展性评价,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状态的评价。在小学阶段,形成性评价是日常教学中的评价,它伴随教学发生,为教学服务。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形成性评价逐渐进入了小学英语教师的视野,并逐步被教师们运用在公开课和日常课中。  一、形成性评价就像一道“家常菜”,每一位英语教师都会做  课上,教师们习惯使用形象化的荣誉激励形式,从最初“画小星星”逐步发展到“小猴爬杆”等多种创意形
教育家斯宾塞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比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会引领学生推敲文字的恰如其分,欣赏语言的精湛优美,挖掘文本的内在意义,揣摩谋篇布局的精妙独到,而比较这种方法较为常用。比较是一种教学手段,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比较,辨析它们的异同。这种比较的实质是将若干知识信息,经过观察、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使之在头脑中形成
原文要变成教材,编者一般会基于某些原因对其进行修改,此时作为教者,如果能善于发现,合理利用,就会有意外收获。编者对教材的改动一般从字詞句、标点、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着手,笔者就围绕这几个方面谈谈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是怎样把选文与原文进行比照阅读的。  一、在字词句的对比咀嚼中体悟言语的奥妙  以苏教版第八册选文《燕子》为例。  《燕子》是由郑振铎的散文《海燕》修改并成为教材选文的经典范例之一,为了学
【摘要】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统计量,它的统计学意义是能刻画、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般水平)。在教学中,如何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强调的“从统计学的角度理解平均数”呢?如何将算法水平的理解与统计学水平的理解整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中创设“记数游戏”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接着,借助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动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直观理解“平均数能刻画一
蔡金法 美国特拉华大学数学系,教育学院教授。1994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获数学教育认知研究的博士学位,并荣膺杰出博士论文奖。《数学教育研究》(JRME)雜志主编(2015-2020)。他是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Fellow (AERA)。2017年获得特拉华大学的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颁发的杰出研究奖。曾担任美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协会理事长。他曾受聘于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
“伙伴”,是所有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几乎所有儿童都渴望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伙伴,很多时候他们之所以参加一个活动或者游戏,不是因为活动或游戏的诱惑,而是因为在活动或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与自己的伙伴在一起:一起探险、一起完成任务、一起分享快乐、一起聊共同的话题,甚至是一起失败、一起沮丧、一起哭、一起笑……这些共同分享的情绪都给他们带来美好的感受和回忆。所以,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儿童的这一天性,创造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