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联合国科教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颁布十年后,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大批包括中国传统刺绣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所有的绣种都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国家级或省级名录。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美术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汉绣,湖北地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代表,随着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近年来,汉绣再度崛起。《2000杨小婷首届刺绣艺术展》《2011首届楚风汉韵刺绣精品展》等一系列展览的成功举行,加之汉绣大师及汉绣艺人在国家各种工艺美术大展览中频频获大奖,汉绣重现昔日之辉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汉绣;文化产业;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G182
  汉绣,是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汉绣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2008年6月汉绣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其影响远不如四大名绣,并且濒临灭亡。汉绣传承人为传承和发展汉绣遗产,提出市场化运营汉绣的想法,开展过不少关于汉绣的活动,成立了工作室,在武汉博物馆布置了展位,但是在市场运营方面未有名明显的表现。汉绣的绣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多局限于传统绣品类型,汉绣的现代商业运用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在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更新的基础上把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学习其他绣种的成功案例,将汉绣传统艺术在新时期找到新的文化内涵,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产生更大的价值。
  1.汉绣现状
  2008年6月,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汉绣已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湖北非物质汉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汉绣基地落户青山、昙华林等地。2012年底,武昌区政府注资1个亿成立了湖北楚风汉绣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其公司由武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北开福来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一家文化产业发展公司。2013年12月,来自国内国外的在文化遗产领域及传统工艺文化领域的专家聚集在广州,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刺绣)遗产国际论坛,探讨中国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参观了“中国传统刺绣艺术精品展”。相比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以及近几年来羌绣、汴绣的崛起与发展,汉绣的现代商业运用特别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近几年来汉绣再度崛起,但是市场行情不容乐观,汉绣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从业者,其产品比较缺乏,商品属性未得到开发。
  2.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特点
  手工技艺类文化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类别,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手工技艺就有89项,占到了总数的1/6。这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十分重视传统手工技艺的抢救保护,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传统手工技艺在仍然具有存在的市场和价值。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形态具有独立性,在物 质材料齐备的前提下,即可实现不需要借助更多的外在条件,因此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具有直接、丰富、灵活的特点,经济价值的实现模式也更容易与现代的金融模式融合。
  2.1文化性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属性。在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包含了创造者和当地区域的个性与人性,同时包含了当地民族的民族性和特性,融合了当地民族的信仰与价值观。手工技艺与其产生的手工艺品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世界的理解和心灵的追求,蕴含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丰富的创造力,包含制作者的民族情感,能引起人们的情感沟通。
  2.2稀缺性
  在经济学领域,把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两类:自由取用物品和经济物品。自然取用品是普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其数量相对是无限的,取用时不用花费成本。经济物品需要生 产,生产需要使用资源,因而需要成本。在既定资源下,其数量、质量和种类都是有限的,只能满足人类的一部分需要。换句话说,与人类无穷的欲望相比,经济物品的数量、质量和种类总是不足的。这种不足就是稀缺性。在稀缺性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得更为突出,目前许多地区的手工技艺都面临失传的境况,同时许多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材料稀缺的局面。
  我国在历史上就是手工艺大国,在世界手工艺领域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世界承认的手工艺传统大国。随着上世纪工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手工业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逐渐被工业产品所取代,纯手工制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难见身影,手工技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今十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时,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追求个性与品质成为现在人们新的需求。手艺及其制品越来越为公众所喜爱和珍视,凸现出现代价值,已呈日益增长之势。
  3.发展汉绣文化产业的现实意义
  汉绣作为一门悠久历史的手工艺术必然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通过发展汉绣文化创意产业,在保持非物质文化本身的特色,展现其文化价值同时,实现市场和文化的有效结合。不但能营造有保障的就业条件,吸引外流人口回归。使其在新时代找到新的文化内涵,通过创意的设计,对其元素进行重整,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产生更大的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和传承中来,进一步推动湖北非物质文化汉绣的发展。
  3.1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在荆楚民间习惯中,汉绣应用最广泛并且与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大概分为四大类:生活用品、装饰品、宗教礼仪用品、戏剧舞台用品。由此可见,丰富多彩的楚地民间习俗曾为汉绣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楚人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的仰望和辛勤的劳动为汉绣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一段时间以来,在汉剧舞台上与汉绣血脉相连的戏衣大都是汉绣作品。    汉绣是在织物上讲述故事,用图案的形式显现人们在漫长历史岁月中聆听自然,感悟自然的心声。在新形势下,汉绣产品既可以走高端艺术路线,又可以提取单独的纹样,与生活用品结合,增强其实用性,缩短其工期走高端路线。   3.2体现现代人文及精神需求
  汉绣是一种手工艺技术活动,绣娘们赋予了它一些人文的、生命的、艺术的东西 。它并非大机械生产技术,它是造物者人格化的体现。它能唤醒人们对心灵的缺失,能触动人们内心最真诚的欣赏。
  3.3顺应世界文化多元化需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同时,文化更需要民族化,更需要个性化,传统的手工艺虽然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基因、文化基因、它同样可以渗透到我们的现代社会,信息社会当中,因为它是一种文化资源,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
  3.4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中国人受”天地人和”的观念影响根深蒂固,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亲和的。在汉绣中,这种对大自然的崇拜和敬仰表现得十分明显,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协调,并始终关怀着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依存,而这正是我们现代设计理念所需要的东西。在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更新的基础上把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学习其他绣种的成功案例,将汉绣传统艺术在新时期找到新的文化内涵。
  任何一种文化要保持生命力,必须兼具历史传承性与变革创新性。文化创新力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把优秀的文化元素、先进的创意形式与传统文化精髓进行深度融合,实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同步发展。这种文化创新主要体现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时代精神,即在传统文化内涵的传承和更新的基础上把文化的传统性与时代性结合起来,为文化提供空间上的扩散和时间上的延续。
  4结束语
  发展文化产业是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需要。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将传统文化中的极其丰富灿烂的文化资源加以弘扬和传播,让越来越多的当代中国人了解、感知,进而热爱中华文化。只有使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只有借助飞速发展的高科技技术,才可能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汉绣艺术既是湖北地域性民俗文化内容的象征,同时也是荆楚文化传统精神价值的一部分,是楚文化的传承。近几十年,汉绣长期脱离市场,在刺绣领域未获得独有性地位。虽然近几年来汉绣再度崛起,但是市场行情不容乐观,汉绣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从业者,其产品比较缺乏,商品属性未得到开发。传承发展湖北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汉绣应结合湖北地方特色,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为导向,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汉绣的发展。
  參考文献:

[1]郭新如. 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文化产业赢利模式探析[J]. 现代经济探讨,2009(01).
  [2] 梁君.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探析[J]. 江苏商论,2009(11).
  [3]于海广.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J].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8).
  [4]冯泽民.汉绣与非物质文化保护文集[M].武汉出版社,2011(2).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 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5).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的西南是多民族聚居地,数以百计的族群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他们鲜为人知的历史,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充分渗透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手工艺,作为一扇背负了一个族群物质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窗口,将各自的历史、文化与记忆一一呈现,诉说着一个族群繁衍生息的故事。本文以石林彝族支系撒尼人传统刺绣工艺为研究对象,选择“石林撒尼刺绣之乡”阿着底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时空观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考察20世纪80年代
期刊
摘要: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有着古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植于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及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注重对西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更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保护,更新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
期刊
[摘要]《复活》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描写了男女主人公聂赫留道夫与玛丝洛娃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剧变之后,完成自我救赎。灵魂的救赎最终指向复活。  [关键词]复活灵魂救赎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引言  偶然读到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关于“灵魂的扫除”那段话:“……他感到他的内心生活疲沓了,有时甚至停顿了,就着手把堆积在他的灵魂里而成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美术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了整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情况,那么提高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简单的截介绍了美术馆的功能,提出了更好发挥美术社会功能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美术馆;社会功能;发挥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馆逐
期刊
摘要:方志中的序跋,是志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志书编纂完成后,编纂者一般会请上级官员或学者为志书题序,同时自己也会为志书写一篇自序,加于志前。东三省志序,因其历史背景、序作者的不同,志序的内容上也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东三省志序中时间、作者以及内容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方志序跋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民国;东三省;志序;比较  序跋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序居志书之前,跋垫志书之后。方
期刊
【摘要】定陶王墓地(王陵)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定为商周至汉的古文化遗址,定陶王陵是一座規模较大、墓葬形制独特的汉代墓群。  【关键词】定陶王墓地;古文化遗址;汉代墓群  定陶王墓地(王陵)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公布),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距定陶县城约16公里,为汉代王侯级别的墓群,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折叠产品就一直存在我们的生活中,且有最古老的折叠产品发展而来的折叠椅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成长且逐渐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物质文化,更是现代设计文化所提倡的文化理念。因此,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对折叠文化的特征进行分析,得知其具有:空间性、活动性、便利性及环保性。  关键词:折叠;折叠文化;特征  Summary: Folding products have exist
期刊
摘要: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思想得以广泛传播。但在袁世凯的“运筹帷幄”下,中华民国又进入了一段黑暗时期,这段时期内的民国政治黑暗、经济落后、民生凋敝。1916年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死于北京,群龙无首的北洋派系四分五裂,以直、皖、奉三派实力最为强大,三派利用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倾轧、争权夺利,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因此这段时期的北洋外交有其独有的特点,外交思想和政策方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文化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文物事业单位如何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和方向,成为文物单位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文物事业如何可持续发展谈了谈自己的想法,希望能给文物事业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物事业;保护体制  社会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在改革中发现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逐完善。在新形势下,作
期刊
摘要:民俗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丰富的宝贵财富,它涵盖着当地历史、人文风情、民间习俗和文化传统等,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文化现象。而“雷祖崇拜”现象在粤西大地上正绽放异彩,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抢救和保护这一珍贵遗产,  笔者对雷祖崇拜习俗展开了研究,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雷祖崇拜;旂游价值  雷州,故名思义以雷多而著名,史记该地一年打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