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王陵葬制考及保护对策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cy1232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定陶王墓地(王陵)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定为商周至汉的古文化遗址,定陶王陵是一座規模较大、墓葬形制独特的汉代墓群。
  【关键词】定陶王墓地;古文化遗址;汉代墓群
  定陶王墓地(王陵)是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公布),位于山东省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距定陶县城约16公里,为汉代王侯级别的墓群,2013年5月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陵东西长530米,南北宽280米,占地面积148400平方米,早年地表上残存封土墓葬有三座,墓地东北部是一座大型券顶石室墓(M1),西北部是一座大型积砂“黄肠题凑”墓(M2),中南部是一座石室墓(M3)。建国初期残存封土堌堆(在三个墓葬之上),高的10多米,低的也有8米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当地村民拉土积肥、平整土地,堌堆遭到破坏,远处看现在的墓地还稍高于周围地表。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将此处定为商周至汉的古文化遗址,因历代称此处为灵圣湖,故命名灵圣湖遗址,后更名为定陶王陵,发现采集了不少的商周至汉代陶器残片。
  定陶王陵有三座大的墓葬组成,呈品字形分布。
  一号墓葬(简称M1)位于王陵的东北部。M1是一座大型“甲”字型土坑竖穴券顶石室墓,由封土、墓道、墓门、墓室四部分组成。封土是从原地面直接夯打堆实而成,夯层5-20厘米,夯窝直径5-8厘米,深0.2-0.5厘米,夯具为平头簇棍夯,单簇约为15-18根木棍。封土直径约为160米,面积约25600平方米,残存封土最大厚度11米;斜坡墓道南向,墓道壁板筑而成。墓道长7.5米,北宽南窄,墓道南宽2.2米、北宽2.8米,深0-5米;墓门上宽下窄,宽处2.2米,窄处1.8米,高2.3米,进深0.8米,石块直缝平砌封门;墓室平面呈长方形,墓顶距地表约3米,墓室通高8米,南北长10.7米.东西宽7.6米,整个墓室由卷顶和长方形室组成。长方形室由石头错缝平砌而成,墓底呈中间高东西两边低,以石自然平铺而成,卷頂用楔形石头垒砌而成,并用铁块、碎石块作楔加固,其外用厚8厘米的红土(红烧土)涂抹。清理墓室时发现九块石头上有文字,能确认的字有:“孔口口”、“阮”、“庄口生”、“明大夫”等。该墓被毁严重,未见棺椁及人体骨架,随葬品较少,出土器物:铜器多鎏金,承弓器、鸟形器各一件,铜钱63枚,残铜镜一个。残玉尺一件,硬釉陶壶3件,陶罐一件,残铁矛2件,金箔等。
  三号墓葬(简称M3)位于王陵的东南部,尚未发掘。经勘探、铲探,M3也是一座石室墓,再根据M1、M2封土的推算得知,该墓封土135米,南北135米,面积约18225平方米。墓室的形制、规模、结构尚不明确。
  二号墓葬(简称M2)是一座大型的积沙黄肠题凑墓,也是三座墓葬当中最大的一座,位于王陵的东中部,与M1、M2形成了三点对立的局面,使王陵远远望去,宛若一个大大的“品”字。M2的发掘工作于2010年10月正式开始,在发掘过程中,在墓葬封土内发现了较多的唐梁以来的晚期遗存,如避难洞、沟、铜钱窖藏等遗迹,并出土有碗、碟、盘、狗、虎枕等瓷器,另有铜钱、铜镜、铁釜、铁刀等遗物。出土的遗物年代多属于宋元时期。
  墓葬整体结构呈“甲”字形。由墓道、墓门、墓室、积砂沟四部分组成。墓地封土直径约为170米,封土面积约28900平方米,残存封土最大厚度约11米,夯层10-20厘米,夯窝直径5-8厘米,夯窝深 0.3厘米,夯具为平头棍夯。斜坡式墓道向东,长约20米,墓道自上向下逐渐内收变窄,两边留有二层台、自东向西上宽6-10米,下宽3.3-6米;墓门口宽1.38米,高1.62米,进深1.15米。清理墓室时发现墓门左上角镶嵌有六棱铜转鼻,墓门应该装有两扇木门,现已不见;墓坑近方形,边长28.3米,墓室方形,边长约22.46米,整个墓室顶部及四周用青砖封护。墓室由回廊外室、回廊、椁室、耳室、甬道等组成,共23室。椁室面积529平方米,呈边长22.46米的正方形。墓室外部一圈用长1.15米的黄肠木叠垒成高1.9米高的围墙,回廊宽1.11米。椁室南北两侧回廊外各有4个室,东西两侧回廊外,各有两个相同的室。回廊内前、中、后三室,前、后室左右各有一对称耳室。中室左右各有两个耳室。中室为边长3.7米的正方形,各室皆有门,门上皆有镶嵌的青铜衔环铺首。主室外围墙与回廊内各室隔墙黄肠题凑木的宽、高一致。整个墓室顶、底上下各有四层大型方木叠筑,各室之间墙及外围墙皆是黄肠木叠垒,黄肠木表面、端部略有腐朽。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布局规整,南北、东西对称,整体保存较完整。墓室上椁板厚0.24米;墓室外围四周为宽约2.5米、深达墓底的积砂槽,砂槽内立有14根木柱,木柱布局对称、排列有序。砂槽周围3米外有25个柱洞,柱洞规整排列,南北、东西对称,柱距相同。墓室上的草拌泥青砖40(39)×20(19)×10(9)厘米,计1.3万余块,周边砖墙约1万余块。百分之九十墓砖带有朱书、墨书、刻写,有姓名、地名、记事等,字题有隶、楷、草书,还有“五铢钱”戳印、刻字、刻划符号等,较清晰的文字有:“任史”、“李子春”、“寇合”、“山阳昌邑李寊焬出”、“九十一友”等等,墓砖上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多达30余种。另有少量如“山阳昌邑、炀里”等地名以及数字。这些文字和符号记录的内容丰富,对于研究汉代的书法艺术、人文地理等都是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批汉字砖多数是隶书,是当时通用书体,也有的是篆书,是为了表示郑重,所以写成古体,但最常见的是篆、隶并用,反映了汉代文字、书体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些汉字砖保存了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转折,所以就显得弥足珍贵。
  该墓属于西汉晚期诸侯王级别的墓葬形制----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是设在棺椁之外的一种木结构,它由松柏木材组成,从内侧看四壁均为木头,即题凑。与已发掘的“黄肠题凑”墓不同,墓门向东,有前、中、后三个墓室,各墓室左右又分别有侧室,共有23个墓室,整个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对称分布,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表面、末端略有腐朽,但整体保存较完整,整个墓室建造所用木材达到3000---40000立方米。墓室之外为一周木构回廊,回廊之外为一周外藏椁。其中南北两侧外藏椁各有四个长方形室,东西两侧各有两个长方形室。南北、东西两侧外藏椁布局完全对称。所有墓室均有木质墓门。整个墓室结构建筑考究,对称分布,墓室所有墙壁均为小型枋木垒砌,表面、端部略有腐朽,但整体保存较完整。墓室中室为主室,有漆棺一具,木棺外表髹漆,有漆画和彩绘。
  该墓室年代约属西汉晚期,是我国目前所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典型性代表意义的“黄肠题凑”墓,为研究墓室的形制、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汉代葬制、埋葬习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保护、展示价值,被专家誉为属于“亚帝王级”的墓葬。
  定陶王陵是一座规模较大、墓葬形制独特的汉代墓群,因为多次黄河於土预埋较深,陵园遗迹深埋于地下10多米,陵园大小规模不清,有待今后的试探发掘。
  定陶文物保护部门将做好定陶王墓地(王陵)保护工作作为当前首要任务,同时重视文物利用,发挥其社会效益,确立了“三步走一拓展”的工作思路。“三步走”一是近期以建设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博物馆、加强汉墓本体保护为核心。按照国家局批复的总体保护方案,定陶县将严格按批复方案、严格按时间节点、严格按技术要求,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在3-5年内建成黄肠题凑博物馆,边研究保护边开放参观,把保护措施与科普教育相结合,最大化地凸显社会效益。二是中期以定陶王陵的整体规划保护为基础。在摸清陵园范围、布局的基础上,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进行总体设计,编制高水平保护规划,积极申报全省乃至全国考古遗址公园,在5-10年左右的时间内建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遗址公园。三是远期以建设汉文化园为外延。将定陶王陵纳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以定陶王陵遗址公园为依托,以展示、体验汉代文化生活(宫廷、民间)为主题,规划建设汉文化园,用5-15年的时间,打造一处大型旅游文化综合体。 “一拓展”即拓展定陶汉墓保护的空间,将汉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进行规划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将以定陶汉墓博物馆、定陶王陵遗址公园和汉文化园建设为龙头,以官堌堆、梁王台的保护和展示为依托,以戚姬(堌)寺、项梁墓的保护和相关工作等为后续支撑,逐步打造全国汉文化发掘、保护、研究、开发、传承的高地。
  1.作者简介:柴黎亚(1975年10月),女,汉族,山东定陶人,定陶县文物局办公司主任,文博馆员,大学学历,研究方向:文博管理。
其他文献
【摘要】:殉情现象是中国西南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殉情在纳西族中时常出现,殉情人群大部分为纳西青年男女。这些殉情现象的源起和过程可以作为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巴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本文重在分析纳西族殉情文化产生原因、社会影响及其在东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文化殉情  纳西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支,在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纳
期刊
摘要:“尔比”是彝族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是彝族先辈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尔比”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尔比”作为口头记忆文化遗产,运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来传承这一活态的口头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尔比;传承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24  一、尔比简述  “尔比是彝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
期刊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本土化思潮带动下,新中式的设计理念成为设计师从新思考民族文化价值的萌芽。借助“设计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理念,健康、绿色、环保的设计浪潮下,催使着传统文化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得以再生的创新探索。广府园林设计理念,不仅仅是这一文化的具体表现,本身更是一种活动。建筑、园林元素反应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离不开传统文化做基石。  由此,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
期刊
摘要:宗教与油画有着相互的某种联系,宗教情感和宗教精神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甚至成为油画艺术的原动力。尼古拉·穆欣的油画作品中具备的独特形式美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宗教情怀使他成为了十七世纪古俄罗斯宗教油画的真正沿袭者,也在事实上实现了对只属于自己的“艺术宗教”的皈依。  关键词:油画作品;艺术传统;东正教;感受力;尼古拉·穆欣  宗教与油画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宗教情感和宗教精神对于艺术创
期刊
摘要:作为古希腊文学经典,《诗学》历来为人品评研习。然而它行文的混杂,文笔的生硬以及逻辑的混乱却为人诟病。对此本文认为除却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外这更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有意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種摹仿,是一部悲剧式的戏剧写作。  关键词:《诗学》;摹仿;情节;发现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直被奉为古希腊文学经典。前人对它也是耗尽心血,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这些都大可不必。我们说亚里士多德是一
期刊
摘要:中国的西南是多民族聚居地,数以百计的族群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他们鲜为人知的历史,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充分渗透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手工艺,作为一扇背负了一个族群物质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窗口,将各自的历史、文化与记忆一一呈现,诉说着一个族群繁衍生息的故事。本文以石林彝族支系撒尼人传统刺绣工艺为研究对象,选择“石林撒尼刺绣之乡”阿着底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时空观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考察20世纪80年代
期刊
摘要: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有着古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植于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及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注重对西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更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保护,更新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
期刊
[摘要]《复活》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描写了男女主人公聂赫留道夫与玛丝洛娃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剧变之后,完成自我救赎。灵魂的救赎最终指向复活。  [关键词]复活灵魂救赎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引言  偶然读到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关于“灵魂的扫除”那段话:“……他感到他的内心生活疲沓了,有时甚至停顿了,就着手把堆积在他的灵魂里而成
期刊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追求,美术馆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应了整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情况,那么提高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本文简单的截介绍了美术馆的功能,提出了更好发挥美术社会功能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美术馆;社会功能;发挥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美术馆逐
期刊
摘要:方志中的序跋,是志书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志书编纂完成后,编纂者一般会请上级官员或学者为志书题序,同时自己也会为志书写一篇自序,加于志前。东三省志序,因其历史背景、序作者的不同,志序的内容上也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东三省志序中时间、作者以及内容的比较,可以加深我们对方志序跋的认识和研究。  关键词:民国;东三省;志序;比较  序跋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序居志书之前,跋垫志书之后。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