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复活》中主人公灵魂的救赎

来源 :文化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benla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复活》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峰,在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中描写了男女主人公聂赫留道夫与玛丝洛娃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剧变之后,完成自我救赎。灵魂的救赎最终指向复活。
  [关键词]复活 灵魂救赎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引言
  偶然读到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关于“灵魂的扫除”那段话:“……他感到他的内心生活疲沓了,有时甚至停顿了,就着手把堆积在他的灵魂里而成为这种停顿的原因的垃圾统统清除出去。”不禁颇有感悟,灵魂也似旧房子,如此善于藏污纳垢,若是长期不清理,不知不觉中它便遍布灰尘。写《复活》的时候,托尔斯泰已经六十多岁了。从六十多岁一直写到七十多岁,而《复活》,作为他晚年的作品,在我看来,并不单纯被当作是一个文学作品来写作的,托尔斯泰更多是借用小说这个外在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社会对生命的思考。
  一
  《复活》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托尔斯泰放弃了一切花哨的手法,只采用最简单的白描方法来讲述这个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年少无知时,一对青春懵懂的少男少女彼此相恋。几年后,变质的男人占有了那个冰清玉洁的女孩,留下一笔钱,和一个不再回头的背影。换句话说,这就是一个沙俄版的纯良少女惨遭负心汉抛弃的故事。
  法庭往往是和平时期展示最激烈冲突的舞台,是人与人之间无数小规模战争的战场。枪炮轰鸣,有死有伤。看客们往往热衷于看这种自己不用付出代价的舞台战争片,以满足自己兽性的欲望。聂赫留朵夫便是众看客之一。然而当他惊觉自己也是这场战争的要角时,一切都变了。
  曾经的爱人最终因为陪审团的疏漏判为四年苦役,一下子,迷醉在烂泥里的聂赫留朵夫醒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罪孽,他要站起来,要走出泥潭。然而此时,聂赫留朵夫提出的婚姻更像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玛丝洛娃一语中的。细细品味这句话,背后是多少无奈与悲愤。
  二
  19世纪的沙俄与21世纪的中国,看似跨越时间空间地域文化,但细读大师的作品,回望我们周围的人群,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却并不少。
  我们受着来自灵魂深处的问责:你有没有罪?打算赎罪吗?又打算怎样赎罪?最终,聂赫留朵夫选择了忏悔,即便是他人的不理解,认为是一个笑话,即便是如此艰难,稍一松懈,便会重回旧路,聂赫留朵夫依旧义无反顾。在为玛丝洛娃四处奔走的时候,他看见了社会被广为忽略的一面,也看见了在他心中复苏的,年轻时才有的善意和信念。
  另一边,苦苦挣扎在底层的玛丝洛娃呢?“她领会到聂赫留朵夫打算把她引导另一个世界里去,她就抵制他,已经与先看出来在他招引她去的那个世界里,她一定会丧失她的这种生活地位,以及这种生活地位所给予她的自信和自尊。对于一个徘徊在基本生存线上的苦人儿而言,灵魂的救赎似乎过于奢侈了,她更宁愿陷落在命运的沼泽地里,掙扎,沉溺,再挣扎,再沉溺。但正如她唤醒了聂赫留朵夫对于生命的珍重与责任。
  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预先设想的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故事不停地被打断,被改变方向,以符合托尔斯泰的理想,有时候甚至为了理想的完整,托尔斯泰宁愿损失人物的真实。而这个理想,最终借由聂赫留朵夫自己寻得,他回到旅馆,随手打开英国人送给他留作纪念的福音书,那是他刚才清理口袋时丢在桌上的。
  “据说什么问题都可以在那里找到答案,”
  “看来这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做完一件,再做一件。”灵魂救赎的终极,聂赫留朵夫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简单而真实,遵守戒律,传播善和宽恕。而这也是托尔斯泰所向往的。
  三
  关上书本,似乎只记得聂赫留朵夫为了拯救玛丝洛娃不被法律的机器碾碎,而奔走在那条跟堂吉诃德的天真旅行有类似特征的漫游之路上,一路上展现的社会僵化和蛮横,让我们不由自主地跟随着他否定和追寻,既是在拯救玛丝洛娃,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
  灵魂的救赎最终指向复活。曾经很困惑,复活之后呢?聂赫留朵夫真的能凭着这丝信仰迈入人生崭新的阶段?然而,慢慢的也能够理解了。像聂赫留朵夫一样,我们也经常看见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平和命运中的种种不如意,却感到深深的无能为力。在聂赫留朵夫心中深深扎根的,来自上帝的善和宽恕的理念,更像是对那时黑暗混乱的社会,或是对不由人的命运的一种消极抵抗,不能立竿见影,却能无比顽强。这种心中屹立不倒的虔诚信仰,最终幻化出绝不退缩的勇气,像一把利剑,直刺咽喉。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远了,看得多了,变得快了,我只希望能像聂赫留朵夫一样,还能摇响手中的铜铃。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托尔斯泰研究论文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杜荣.列夫·托尔斯泰的精神重生与《复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4).
  [5]姜超.玛丝洛娃和聂赫留道夫【J】.语文学刊,1984(01).
  [6]高杰.《复活》的人物形象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其他文献
摘要:投影机出现后,已被学校、公司、展会、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甚至家庭广泛采用,其光源的选型也被用户所关注。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对投影机的光源的选型与展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投影机;光源;选型;展望  1 引言  在现代的信息社会中,随着大数据、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视频显示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关行业对投影机光源也要求越来越高。在学校,公司、展会、研究机构、培训机构、数字电影院和部分家庭等均
期刊
摘要:视觉符号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符号作为全世界通用的交流和传播的工具,体现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云南少数民族建筑有包含着非常多的文化特征,如原生性、多元化、景观独特性以及丰富性等。云南少数民主建筑的这些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人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各种家庭结构以及社会形态,非常鲜明地展现出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类
期刊
摘要:少数民族县域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成为少数民族县域旅游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分析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品牌塑造、旅游产品设计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对少数民族县域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少數民族县域;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发展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31。  生态旅
期刊
【摘要】:殉情现象是中国西南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殉情在纳西族中时常出现,殉情人群大部分为纳西青年男女。这些殉情现象的源起和过程可以作为纳西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巴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本文重在分析纳西族殉情文化产生原因、社会影响及其在东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纳西族东巴文化殉情  纳西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一支,在我国西南地区民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纳
期刊
摘要:“尔比”是彝族民众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瑰宝,是彝族先辈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在现代文化冲击下,“尔比”的传承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尔比”作为口头记忆文化遗产,运用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来传承这一活态的口头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尔比;传承  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124  一、尔比简述  “尔比是彝族群众中广为流传的
期刊
摘要:  环境艺术设计本土化思潮带动下,新中式的设计理念成为设计师从新思考民族文化价值的萌芽。借助“设计为了更好的生活”的理念,健康、绿色、环保的设计浪潮下,催使着传统文化借助现代设计理念得以再生的创新探索。广府园林设计理念,不仅仅是这一文化的具体表现,本身更是一种活动。建筑、园林元素反应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生活离不开传统文化做基石。  由此,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展的
期刊
摘要:宗教与油画有着相互的某种联系,宗教情感和宗教精神对于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甚至成为油画艺术的原动力。尼古拉·穆欣的油画作品中具备的独特形式美感、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宗教情怀使他成为了十七世纪古俄罗斯宗教油画的真正沿袭者,也在事实上实现了对只属于自己的“艺术宗教”的皈依。  关键词:油画作品;艺术传统;东正教;感受力;尼古拉·穆欣  宗教与油画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宗教情感和宗教精神对于艺术创
期刊
摘要:作为古希腊文学经典,《诗学》历来为人品评研习。然而它行文的混杂,文笔的生硬以及逻辑的混乱却为人诟病。对此本文认为除却一些不可抗力因素外这更可能是亚里士多德的有意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種摹仿,是一部悲剧式的戏剧写作。  关键词:《诗学》;摹仿;情节;发现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一直被奉为古希腊文学经典。前人对它也是耗尽心血,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在我看来,这些都大可不必。我们说亚里士多德是一
期刊
摘要:中国的西南是多民族聚居地,数以百计的族群以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他们鲜为人知的历史,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充分渗透其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手工艺,作为一扇背负了一个族群物质文化與精神文化的窗口,将各自的历史、文化与记忆一一呈现,诉说着一个族群繁衍生息的故事。本文以石林彝族支系撒尼人传统刺绣工艺为研究对象,选择“石林撒尼刺绣之乡”阿着底村为田野调查点,从时空观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考察20世纪80年代
期刊
摘要:西藏地处我国的西南,有着古朴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根植于秀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有着鲜明的特色及深厚的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注重对西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更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本民族文化、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  关键词:藏族传统文化,保护,更新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