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题取向到人文关怀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v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延续着重“问题取向”轻“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随着积极的理学的兴起,人文幸福教育逐渐引起教育界关怀,并开始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文幸福教育主要包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培养体验幸福能力、塑造努力追求幸福品质三个方面,力求使学生真正领悟生命的价值,从而更加的热爱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关键词:幸福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取向 人文关怀
  一.问题取向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心理健康课一般以选修课形式在低年级学生中开设,影响面较低,学生也抱着独善其身、提高未来生活质量为目的来学习这门课程。但是任课老师在课程设计上大多以可能会引起学生心理问题来展开:一般是先提出学生会出现的心理不适,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人际交往、同学情感问题等等;然后探讨、传授如何克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联系实际指导学生如何运用于实际。这种授课方式目的明确,以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主,但却极易引发学生的“问題意识”,导致一些敏感的学生过分关注自己的不足和不同,使自身的消极层面扩大。
  二.人文关怀九年义务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上是一个“以心育心”的过程,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互相沟通的平台下,老师才能真正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以“问题解决”式的心理教育很难形成师生之间在谈心过程中的平等关系,不能使学生直述胸臆,更别提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助人自助”的实现。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需要向“人文关怀”的形式转变。
  三.人文幸福教育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1.为何将幸福教育引入学校
  幸福教育是从源头上教会学生领悟生活的真谛。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中指出:幸福是“始点”,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的事情。而事实上,正是对人们幸福的不懈向往和追求,才提供了人们一切行为的终极价值根据,才引导和引领人们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并不断激发人们激情和创造力。在九年义务教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成绩落后使他们分享到的关爱较少,在内心深处有一定的自卑感。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家长的期望以及学生对自我的要求使学生承载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将人文幸福教育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幸福和如何培养他们追求幸福的能力,学生将更透彻地理解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从而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具有高屋建瓴的认识。
  2.如何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幸福教育
  (1)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科学的幸福观。幸福观是人们在对幸福追求和生活体验中所持观点和看法。只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幸福,才可能感受到幸福。但幸福观有一定主观性,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况且同一个人也有可能因时、因地、因事而发生不同情况的改变。因为人对刺激作出反应之前,要经过一些必不可少的感知和判断。接受同样的刺激,对于不同的人,是否产生幸福感,以及产生什么样的幸福感,都要经过心里灵内在的认知解释和建构。亚里士多德说:当其病时以健康为幸福,当其穷困时,以财富为幸福,当自觉无知时,又羡慕那些能宣传某种为他所不能想到的伟大理想的人。(2)培养学生体验、感受幸福的能力。当今很多学生都已经拥有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但仍然抱怨自己生活的不如意,以至于经常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这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心里现象,原因来自诸多方面,但跟学生对幸福的感受性有关。幸福每时每刻都伴随我们身边,关键在于你是否善于去发现它、感知它。如果人们对生活及其周围的一切事物持积极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对自己所拥有的心怀感恩,那么其幸福感受能力则丰富多彩,很容易就会发现生活给予自己的惊喜和幸福。(3)塑造学生自主创造、追求幸福的品质。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正值美好青春年华,有无限潜能等待激发,有很多机会需要自己把握。但有的学生总是顾虑自己的家庭条件,和同学相比感觉总要低人一等,在对将来的人生进行规划时总抱着得过且过的生活态度,不敢去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这就需要老师在幸福教育中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充分的自信心和自强心,勇于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同时更要激发他们主动去创造理想生活的进取心。在不断追寻尝试中,感悟不同阶段里幸福的真谛。
  总之,以人文关怀的幸福教育为九年义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它丰富了以往只重解决心理不适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追求幸福,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和追求。人文关怀幸福教育也是在积极心理学兴起后进驻校园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在它的引领下,相信会有更多新的理念不断涌现,从而使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学生心灵,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作者单位:广西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天湖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作为日本侵华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得到深入广泛研究。对于日军的空袭,西方各界亲历者在惊叹中国人民反轰炸斗争精神的同时,也以新闻报道、外交文书、私人通信、画报及影像等方式留下最直观的记忆,希冀以此为切入点,从第三方视角探索其记忆下的重庆大轰炸历史。   关键词:历史记忆 西方报道 重庆大轰炸  记忆滋养历史,历史反过来哺育记忆,本文通过西方各界亲历重庆大轰炸者的相
内容摘要:话剧《天窗》与电影《45周年》具有相系之处:两者都涉及到了一个看似“不在场”,但于人性、精神层面时刻“在场”,并对冲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第三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婚姻(爱情)的稳态与打破”。两者不同点主要在于《天窗》的叙事文本第三人为Alice,但在故事文本中,爱情三人组都分别成为过打破稳态的第三人;而《45周年》的第三人Katya的“幽灵”属性分外明晰。   关键词:《天
《庄子》中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往往会带我们进入一种自由、快乐之境。“庄周梦蝶”这一经典寓言阐释了庄子之乐的内涵:逍遥之乐,无己之乐,归道之乐。庄子的达观影响着很多人
内容摘要: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百余年风霜巨变的的体现,更是历史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贫困问题是当下时代的热点话题,精准扶贫政策是我国解决贫困问题的一项制度创新,人们的贫困现状和脱贫需求应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着力点。本研究项目对农村开展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准扶贫 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贫困地区  一.绪论  自2013年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
内容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出发,选取了几个国际大牌的化妆品说明书翻译的例子,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化妆品翻译的影响,分析了化妆品说明书翻译与文化结合的重要性,并总结了一些翻译技巧,认为翻译过程中译文应体现中文的结构美、音韵美以及情感美。   关键词:文化 化妆品说明书 翻译技巧  一.引言  随着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大众消费品争相升级换代,通过增加品牌吸引力来更好地占据市场。而美妆业作为目前最具发展潜
内容摘要: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中华优秀文化。然社会转型和西方情人节涌入,节日传承陷入危机。为了充分发挥高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促进七夕节在当代高校的保护与传承,本文梳理了七夕节的起源流变,调查其在当代高校大学生中的传承情况,并据现存问题提出以下建议:身体力行,挖掘七夕多元内涵;利用传媒,扩大七夕节日影响;文艺创作,诠释七夕时代意义;推陈出新,激发七夕现代活力。   关键词:七夕节
内容摘要:英汉比较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汉英比较研究始于马建中、严复。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汉比较研究发展迅速,涌现出大量的科学研究成果。英汉比较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句子、词语、功能和二者关系的宏观和微观比较。英汉对比在大学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古代汉语翻译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汉语 英语 对比研究 大学英语 对外汉语教学  英汉对比属于“比较语言学”范畴,是对英汉语言的共时分析
内容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师生关系概念解读为基础对民办高校师生特点进行分析,并找出影响师生关系的现状问题,最后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从学生、教师、院校三个层面提出合理建议,旨在帮助民办高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师生关系 民办院校 和谐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其关系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关系也在发生潜移默化的
内容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的基础。文章结合我国实际,借鉴西方管理学中标杆管理方法,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标杆型队伍建设进行必要性和综述研究,以期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过程中产生问题及应对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标杆型队伍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实的基础,是
太宰治是日本“无赖派”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日本昭和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以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敏锐洞感细腻的感受,塑造了许多女性及母性形象,对于女人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