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要求,按照建筑企业需要和人才成长规律及职业教育特征,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教学体系包括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运行管理与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实践过程中,构建定位科学、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体系,可以通过依据行业标准开发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建立多层次校企合作等路径实现。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建筑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6-0037-04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许多研究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途径进行了有益探索[1]。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启动后,如何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为关注的内容。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为例,探讨高职建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从高职土建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来看,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生产一线从事最基层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担任现场施工员、资料员、安全员、材料员、预算员等,因此,将高职土建专业人才界定为施工一线高素质施工技术与管理人才。高素质施工技术与管理人才是一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应该“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既具有建筑专业理论知识又善于将工程图纸转化为工程实体。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体系,强调基础课、专业课与实验、实训、实习等环节的系统性、协调性[2]围绕建筑行业企业的需求,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各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相应要求,满足职业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为目标,对原有的学科体系进行解构,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3]。实践教学体系总框架见图1。
  (一)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以构建“实验、实训、实习”三位一体的“三实”职业能力培養体系为目标,具体见图2。
  1.实验
  实验包含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采用“告诉—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技能;探究性实验是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环节,强化课程教学,把握理论体系,理解重点难点,激发创新思维,熟悉研发程序。
  2.实训
  实训是职业技能实际训练,是学生在校内的“实战演习”,模拟企业真实职业环境,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实训有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模拟仿真训练、课程设计训练、毕业设计训练以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训练、职业技能鉴定等。通过实训环节,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专业知识应用实践能力、职业岗位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等得以加强和提高。
  3.实习
  实习是在实践中学习,即“实战”,包括三个方面:专业认识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了解工作岗位,了解工作内容,了解工作要求,理解专业知识,熟悉机具功能;学生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了解企业及业内对每个工作内容的流程和标准要求,找到自身职业的差距,并在实习结束时制定详细可行的补短计划,降低了就业的成本和风险。
  (二)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构建
  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构建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进行实践课程的纵向和横向整合[4]。实践课程须紧紧围绕建筑行业企业的需求,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明确各职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相应要求,满足职业需求,按专业大类将实训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训练三大模块[5],将课程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表1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化课程体系[6]。
  (三)运行管理与保障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设备配置建设、管理体制建设等。
  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有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操作能力,“既能动口,也能动手”。学校通过内培双师教师(专职),外聘高级技师、能工巧匠(兼职),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措施,如实践课时量计算办法、实践课教师津贴制度、实践课教师职称制度等,打造业务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合作共建模拟、仿真、全真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现职业的真实情景,注重模拟的多层次和多元化。通过与校企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抓住重点,规范发展[7]。
  设备配置建设。设备配置要满足适用性、完整性、先进性,数量足,状态好,利用效率高。
  管理体制建设。针对实践教学体系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及职责划分、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程序、实践教学运行管理记录、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课程实验室管理办法等,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
  (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建立相应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引入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考核标准,结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和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融通的考核标准。通过评价结果、数据分析,反馈意见,改进措施,以保证实训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的。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来展开。在教学中,控制理论教学的广度、深度,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围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来展开教学[8]。   (二)行业标准引领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开发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四川省建筑业协会、四川华西集团等行业企业合作,参照建筑职业资格标准,重构基于施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职业情境、企业文化等要素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无缝对接,为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2005-2008年,由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集中学校106名骨干教师,联合54家企业,组织166名建筑企业专业骨干,编写了《四川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此外,学校还参编了《建筑智能系统施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等4部国家或行业标准。所编写的标准直接指导现场施工,使施工工艺规范化、标准化,同时,在课程开发与教学中,自觉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规范融入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之中,使课程和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一致,达到培养零距离上岗的一线施工技术与管理人才的目标。
  (三)推行“双证书”制度
  追踪行业的最新发展和市场需求,学校将职业岗位标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考试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获得与职业岗位相一致的建筑工程基层管理人员岗位资格证书。
  (四)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
  对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高职教学活动来说,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理论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和实践教学三种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则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践课程采用校内实验、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设计若干个“全真”或“仿真”的职业任务作为学习项目,贯穿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教学过程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过程的高度吻合。
  (五)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学校借助校企合作平台,打造了一支高素质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共聘请412名行业企业知名技术与管理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建成了近700名兼职教师资源库,并适时对其进行教育理论培训,有效改善了实践教学团队的结构,形成了实践技能课程、顶岗实习由兼职教师或校内“双师型”教师承担的格局。
  (六)建立多層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机制
  1.建立区域合作机制
  以“西部建工集团‘9 1’联盟年度峰会论坛”为契机,构建校企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区域合作机制,学校为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向学校提供行业需求、产业情报,为学校科学调整办学方向和专业定位提供依据。
  2.建立顶岗实习准员工机制
  近8年学校90%以上的毕业生到就业单位顶岗实习,基本成为企业的准员工。由于学生在校内已经接受了完整的职业训练,具备了从事一般技术与管理工作的能力,对企业来说是必需的人力资源,对学校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
  3.建立合作共建利益共享机制
  按照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原则,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基础上,新建418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如,建工专业与华西集团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合作建设预应力混凝土实训室,全真摸拟实际施工过程;工程造价专业与天华造价咨询公司合作,在校内成立了公司业务分支机构,由企业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案例、翔实的原始数据,让学生有了亲自“操盘”的体验;建筑设备专业与深圳松本科技共建建筑智能化实训室;建筑装饰专业与四川龙窑土陶花盆工艺厂合作建设陶艺实训室,等等。这类实训室使学校能够以“真刀真枪”的施工项目为教学内容,多工种交织、多岗位配合开设综合实训课程来训练学生,同时又满足了企业生产的需要,实现了校企双赢。
  (七)引入国际标准,形成特色鲜明的管理模式
  2004年,在全国25所建筑类高职院校和四川省所有高校中,学校率先引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以人为本的、基于过程控制并可持续改进的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以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由于学校实践教学体系特色鲜明,定位科学,使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为行业骨干企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学校连续6年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学校”称号,学校步入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轨道。
  参 考 文 献
  [1]刘芳.高职信息类专业群“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1):37-40.
  [2]张小军.高职教育“三维四层”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56-60.
  [3]黄泽钧.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3):155-157.
  [4]吴建设,丁继安,石伟平.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65-67.
  [5]祖彬,周强,郑喜群.论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107-108.
  [6]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Z].2007.
  [7]李焦明.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成人教育,2009(9):35-36.
  [8]吴泽,李辉.论中国特色高等建筑职业教育[J].当代职业教育,2010(2):4-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Construc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ase of Sichu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ao Zongro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posts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he talent growth ru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This teaching system includes the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goal system,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content system, operation management and security system, and practic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In the practice, it is suggested to develop teaching content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 to build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with scientific orientation and vivid characteristic, and strengthen the faculty training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as well as establish multi-layer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path.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Author Liao Zongrong, senior engineer of Sichuan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eyang 618000)
其他文献
一是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包括开展诚信招生承诺活动、学籍信息核查活动、教学标准落地活动、实习管理规范活动、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财务管理规范活动;二是管理制度标准建设行动,包括加快学校章程建设、完善管理制度标准、强化制度标准落实;三是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行动,包括明确能力要求、加强培养培训、强化激励保障;四是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行动,包括强化管理信息化整体设计、健全管理信息化运行机制、提升管理信息化應用能力
他原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子,现在是北京工业技师学院的一名学生。2008年,他以660多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2011年,他从北京大学退学,转学到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从众人艳羡的高材生到普通的技校学生,从北大生命科学研究院人才储备军到如今还未就业的技术工人,周浩的选择让很多人迷惑不解。周浩却很平静,实验室十几台瑞士进口的数控机器,老师面对面的亲自指导,直接上手的机器操作,这一切都令他兴奋不已。201
摘 要 为进一步探析和评述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进展,以中国知网(CNKI)1986—2016年收录的356篇民族职业教育研究文献为样本,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及可视化技术,分别从文献数量与年度分布、期刊来源与知识基础、核心作者与机构分布、关键词共现与主题聚类等方面进行科学计量分析,揭示近30年来国内民族职业教育研究的现状、热点及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科研合作,拓展研究视域、改进研究方
摘 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政策工具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政策精神,颁布了本区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方案、意见或决定。借鉴政策工具理论,对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文本进行计量分析,可了解到“能力建设工具”“系统变革工具”“劝诫工具”的使用频率较高,政策执行的层级性、多属性特征影响政策工具的选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率先进行北京市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探索,针对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对象、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评价以及职业教育政策等各个方面开展研究,积极探索“产学一体、实境再现、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学结合的教学体系模型,系统设计课程体系,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内 涵  我国职业教育分级制度改革于2011年在北京
摘 要 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6年年会在南昌召开。年会围绕“质量、开放、融合”主题,聚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优质校建设思路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以及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诸多关键领域,启迪思考、引发共鸣,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长征”的方向。  关键
摘 要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然而,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存在教学内容体系陈旧、课程定位不准确、教学手段单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脱节等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为此,在专业服务视角下,应明晰数学课程目标定位,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多模块课程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服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
摘 要 对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10、2011和2012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本专业就业形势、毕业去向选择及是否愿意将本专业作为未来就业的首选等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年级间的就业意向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调查结论提出建议:认清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完善高职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政策体系;构建全程化、系统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模式。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入选理由 启动于2005年的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被称作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特区”,担负着探路者的责任。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后,教育部专门召开全国职教改革试验区交流会,力图打造试验区的“升级版”。职教试验区将怎样升级、升向何处值得关注。  事件回放 自教育部在天津专门建立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以来,先后有10个地区与教育部合作共建试验区。总体上看,各试验区积极聚焦职业教育重点难点问题,
摘要 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内涵”为逻辑起点,从贵州区域社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实际出发,参考“欧盟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等发达国家及地区通行、科学而规范的教育质量标准,以“6个一级质量目标”为开发基础,以“28个二级质量目标”为拓展维度,共设计与开发了贵州省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进程中的87条质量标准。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质量目标;质量标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