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以现代管理的理念,从基层工作实际出发,通过对出版社转制过程中职工思想动态的观察分析,试图总结出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和实践方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主人翁;企业转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的解放程度,也同时决定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力度。
毋庸置疑,企业要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我国正处在大量的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过渡的时期。转制中,企业员工理应被视为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就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职责中,每一项都应是围绕人的工作展开的。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转制过程中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尊重职工的劳动、人格、民主权利和创造精神,才能做好人的工作。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通过实践总结,归纳出几方面应该重点关注的具体工作:
一、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增强主人翁意识
(一)改变传统政治思想工作靠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的方式。随着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宣传导向功能的日益强大,与以往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信息量的涌入,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二)改变行政命令式思想教育。法治社会中商品经济下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也已经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此,行政命令仍然不能解决思想教育问题。
原本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是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提高人的政治觉悟的,传统意义上是这样,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是这样,工作对象就是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因此,不论思想认识的统一,还是政治觉悟的提高,都是以感情的交流、沟通、融洽为起点的。只有感情的交流、沟通和融洽,才可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政工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满腔热情,以情感人。要以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同志之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手足之情,去与工作对象促膝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真诚感动他们,使他们向你敞开心扉。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施治。
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干部职工多方面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企业政策出台前一定做好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此时职工情绪容易波动,不同层面不同年龄的职工都会心存疑虑,人力资源部就是当年的职工之家干部之家。让职工有话愿意来倾诉,有疑惑能够得到答案,有困难能够得到解决,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职工表达利益诉求。政策实施过程中对“老人”“中人”“新人”分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断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积极做好非强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关怀的需求,组织就是他们的家,理应给予关心、关怀。
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强化主人翁地位
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强有力维护了企业员工个体的合法权益,深化企业改革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冲破旧观念束缚,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依法保障职工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劳动权益,近些年企业常常出现招人难、留人难的困扰。
试做一简单分析,会发现几种现象:一是应聘材料很多,但是用人部门选不到合适的人,供需双方达不成共识。二是新员工入职一段时间刚刚可以独立工作又辞职不干了。三是招聘成为日常滚动性工作。据不确定资料调查显示,2011年企业中20%的人坚决跳槽,60%的人准本跳槽,20%的人决定留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沟通。企业用人又有多少把人家当做自己人,当做主人,企业真的了解人家吗?知道他们的需求吗?二是企业为他们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三是员工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吗?因此要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员工把企业当成家,把职业当成事业强化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合法权益,使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得到合法保障,确保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使老职工看得到保障,新职工看得到前景。待遇可以吸引人但是留不住人;感情可以打动人也留不住人。那靠什么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成就事业呢?只能靠的是创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信赖的企业创新机制,可以成就事业的工作平台。只能靠探索贴近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新办法,立足企业长远发展,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职工特别是青年人的实际,帮助年轻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使员工自觉自愿与企业共荣辱、共命运。
三、让双文明建设回归企业
(一)员工是人不是神,他们要生存必然有物质需求(这是物质层面)。
(二)在物质需求达到一定满足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满足(这是精神层面)。
我们呼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需要双文明建设。员工所追求的是事业、权力、信任、责任、地位、贡献。企业应围绕员工需要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薪资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信任是满足员工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都乐意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乐意聆听管理层对他们解释各种政策和发展方向。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倾向于尽量不向员工透露公司的情况,尽管其中并不一定都有保密的需要。由于过度的保密使员工感受不到公平、公正(也许本身并非不公平),员工缺乏被信任感,更没有被激励的感受,试想如此是不可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
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在新员工入职伊始,从企业文化理念入手,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员工职业生涯是指员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职业生活的方式、内容和职业发展的阶段,它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新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会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工作。只有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时达到了企业和个人的和谐统一。企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形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创业发展互相匹配、共同推进的局面,使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要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我的发展道路,给员工提供在企业内部成长的空间和选择。企业既满足了员工的经济需求物质需要,也满足了精神需求,也就是个人长期发展的需要。由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四、满腔热忱服务于人、服务于经济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是员工的服务者。前面谈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项职责都是围绕着人开展的。人的事无小事,因为看似简单的一个电话、看似微小的一个邮件,都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服从大局、服务职工、创造和谐,都是为企业制度的落实,为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打基础做铺垫。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关系不是领导和指导关系,而是服务和保证关系,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服务,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内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科学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同时,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责权分明、运转协调、渠道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为重要。更应该联合所有管理部门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物业保障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自觉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员工。了解、关心员工是为了有的放矢解决员工的问题,解决人力资源各环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转变工作观念,变管理者为服务者。人力资源部有责任有权利首当其冲起到协调服务建立机制的作用。
五、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一)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
(二)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青年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学习竞赛、技术竞赛、读书竞赛等。
(五)培训内容引向纵深,政治、经济、业务、娱乐、心理、伦理等。
综上所述,在企业转制后按照思想政治工作固有的特点和规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所思所盼所忧的契合点,真正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企业有号召力、凝聚力,职工群众人人争做贡献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转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主人翁;企业转制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政治工作是以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因此,思想的解放程度,也同时决定着企业改革的推进力度。
毋庸置疑,企业要确立员工在企业中的主导地位。我国正处在大量的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过渡的时期。转制中,企业员工理应被视为待开发的资源,挖掘人的潜力。就此,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职责中,每一项都应是围绕人的工作展开的。因此,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转制过程中充满人性关怀与和谐,尊重职工的劳动、人格、民主权利和创造精神,才能做好人的工作。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通过实践总结,归纳出几方面应该重点关注的具体工作:
一、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增强主人翁意识
(一)改变传统政治思想工作靠形式主义和空洞说教的方式。随着知识层次的不断提高,宣传导向功能的日益强大,与以往任何时期无法比拟的信息量的涌入,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式已经行不通了。
(二)改变行政命令式思想教育。法治社会中商品经济下现代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物质需求和社会需求,也已经较之改革开放之初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此,行政命令仍然不能解决思想教育问题。
原本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是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和提高人的政治觉悟的,传统意义上是这样,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仍然是这样,工作对象就是人,而人都是有感情的。因此,不论思想认识的统一,还是政治觉悟的提高,都是以感情的交流、沟通、融洽为起点的。只有感情的交流、沟通和融洽,才可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这就要求政工干部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满腔热情,以情感人。要以共同目标、共同理想的同志之情,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手足之情,去与工作对象促膝谈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真诚感动他们,使他们向你敞开心扉。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对症施治。
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干部职工多方面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企业政策出台前一定做好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此时职工情绪容易波动,不同层面不同年龄的职工都会心存疑虑,人力资源部就是当年的职工之家干部之家。让职工有话愿意来倾诉,有疑惑能够得到答案,有困难能够得到解决,体现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职工表达利益诉求。政策实施过程中对“老人”“中人”“新人”分别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断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要积极做好非强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得到关怀的需求,组织就是他们的家,理应给予关心、关怀。
二、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强化主人翁地位
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强有力维护了企业员工个体的合法权益,深化企业改革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中冲破旧观念束缚,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依法保障职工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劳动权益,近些年企业常常出现招人难、留人难的困扰。
试做一简单分析,会发现几种现象:一是应聘材料很多,但是用人部门选不到合适的人,供需双方达不成共识。二是新员工入职一段时间刚刚可以独立工作又辞职不干了。三是招聘成为日常滚动性工作。据不确定资料调查显示,2011年企业中20%的人坚决跳槽,60%的人准本跳槽,20%的人决定留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沟通。企业用人又有多少把人家当做自己人,当做主人,企业真的了解人家吗?知道他们的需求吗?二是企业为他们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三是员工能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吗?因此要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员工把企业当成家,把职业当成事业强化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合法权益,使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得到合法保障,确保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职工。使老职工看得到保障,新职工看得到前景。待遇可以吸引人但是留不住人;感情可以打动人也留不住人。那靠什么才能真正留住人才成就事业呢?只能靠的是创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可信赖的企业创新机制,可以成就事业的工作平台。只能靠探索贴近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新办法,立足企业长远发展,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结合职工特别是青年人的实际,帮助年轻人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为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使员工自觉自愿与企业共荣辱、共命运。
三、让双文明建设回归企业
(一)员工是人不是神,他们要生存必然有物质需求(这是物质层面)。
(二)在物质需求达到一定满足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满足(这是精神层面)。
我们呼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仍然需要双文明建设。员工所追求的是事业、权力、信任、责任、地位、贡献。企业应围绕员工需要建立人事考核制度、晋升制度、表彰制度、薪资发放制度、选拔进修制度委员会、参与制度来满足职工需要。信任是满足员工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的重要手段。大多数人都乐意得到管理层的信任,乐意聆听管理层对他们解释各种政策和发展方向。而事实上许多公司的管理层都倾向于尽量不向员工透露公司的情况,尽管其中并不一定都有保密的需要。由于过度的保密使员工感受不到公平、公正(也许本身并非不公平),员工缺乏被信任感,更没有被激励的感受,试想如此是不可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不可能发挥员工的创造潜能。
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在新员工入职伊始,从企业文化理念入手,帮助他们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员工职业生涯是指员工个人职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职业生活的方式、内容和职业发展的阶段,它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每一个新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都会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抱有一定的愿望,并为自己制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同时,会积极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工作。只有当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时,个人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时达到了企业和个人的和谐统一。企业在选人、用人过程中,应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帮助员工设计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形成员工职业生涯发展与创业发展互相匹配、共同推进的局面,使人力资源的培养与使用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和谐统一。因此,企业要为员工搭建一个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同时要善于引导,让员工在企业中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我的发展道路,给员工提供在企业内部成长的空间和选择。企业既满足了员工的经济需求物质需要,也满足了精神需求,也就是个人长期发展的需要。由员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选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的发展目标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
四、满腔热忱服务于人、服务于经济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是员工的服务者。前面谈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每项职责都是围绕着人开展的。人的事无小事,因为看似简单的一个电话、看似微小的一个邮件,都关乎着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每天的工作都是服从大局、服务职工、创造和谐,都是为企业制度的落实,为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打基础做铺垫。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及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关系不是领导和指导关系,而是服务和保证关系,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服务,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业务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要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内部的政治核心作用,科学配置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同时,建立健全目标明确、责权分明、运转协调、渠道畅通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更为重要。更应该联合所有管理部门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精神培育、企业文化建设、物业保障管理服务等领域工作结合起来,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自觉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员工。了解、关心员工是为了有的放矢解决员工的问题,解决人力资源各环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服务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调动积极性。转变工作观念,变管理者为服务者。人力资源部有责任有权利首当其冲起到协调服务建立机制的作用。
五、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工作热情
(一)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
(二)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发挥青年的生机活力和创造力。
(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学习竞赛、技术竞赛、读书竞赛等。
(五)培训内容引向纵深,政治、经济、业务、娱乐、心理、伦理等。
综上所述,在企业转制后按照思想政治工作固有的特点和规律,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找准思想政治工作与职工所思所盼所忧的契合点,真正把工作做到职工心坎上,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企业有号召力、凝聚力,职工群众人人争做贡献的思想政治工作局面。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转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使思想政治工作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