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有许多工作聚精会神、技艺出神入化的老师傅,最红的那一位是故宫钟表师傅王津。有一段时间,“我想嫁给故宫的王师傅”是微博的热门话题。
当然,我们并不是真的想嫁给修钟表的王师傅,我们只是重新发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和中国手艺人的光芒。
是的,新时代,也许是手艺人的新春天。
曾经无比亲切的手艺人
我们的周围曾经有许多手艺人,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几乎密不可分,是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这亲切、醇厚、绵长的记忆里,活着一个民风淳朴、人情浓厚的年代。
在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申赋渔的记忆中,故乡申村这个苏北的普通村庄曾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瓦匠、篾匠、修锅匠、扎灯匠……身怀各种手艺的匠人们构成了乡村社会重要而鲜活的元素,使得人与人的距离很近,很近。
80后教师汪齐生长于湘西的一个小镇。少年时代,他见过做篾匠的爷爷为左邻右舍和附近乡亲编竹篓、竹筐、竹凳、竹席、竹床,奶奶有一门绣花的好手艺,是镇上的姑娘媳妇们最欢迎的人。那个时代缓慢,优美,温良,井然有序……
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你记忆里总会有一些难忘的手艺人。
你的记忆里,也许有一声声“磨剪子,锵菜刀呢”的吆喝,宁静的午后,这浑厚高亢的声音回荡在大街小巷,久萦于耳。妈妈或者奶奶会将他们迎进家里,给他们倒上一杯茶。
你的记忆里,也许有一两个老鞋匠,有的守在小巷口摆个摊儿,有的开一间门脸很小的小店面,他们灵巧的双手使一双双旧鞋焕发新颜,他们做的新鞋既合脚,又结实,不会出现开胶脱线的情况。
如果年岁再大一点,你的记忆里,也许还有一两个巧手的裁缝,每到年底,父母会将他们请到家里,为一家大小缝制新衣裳,给“过年”增加了许多喜庆和欢乐;会有一两个口碑好的木匠,家里的床、柜、桌、椅,甚至姑娘们的嫁妆,都出自他们那双神奇的手;会有篾匠,将竹子咔擦一声破开,划成一条一条,编凉席,织竹篮;会有弹棉花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雪白雪白的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棉被,仿佛就是一种魔术……
手艺人是心灵手巧的“能干人”。靠自己的一双手、一门手艺,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跟纯粹靠力气吃饭的人相比,手艺人的谋生方式显然更有“技术含量”、更有智慧。有一门手艺,就不怕没饭吃。那个时代,家里有手艺人,生活一定不会过得比左邻右舍差。手艺好的,学艺的徒弟多,接的活儿多,一个人一门手艺就能养活一大家人,盖大房子,供小孩读书,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手艺人,手艺是一个职业,甚至可以说是一生的事业。手艺人追求的,是将手艺做到行内最好,做出口碑,做出名气,因为,手艺不止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的体面,他们的骄傲,他们的尊严。他们平凡的人生有—种朴素的崇高感,那是属于普通人的非凡之处。
手艺人是品行可靠的“规矩人”。他们求生活的方式看似卑微,实则高尚。他们依靠的是自己精湛的技艺、吃苦的精神、手中出活的质量和诚实守信的品行。他们的求生,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欺诈,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他们胸怀坦荡,为人诚实,做事不偷懒,不取巧,不使诈。他们知道自己的手艺虽小,但能给人带来大方便,因而总是精益求精。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琢磨和劳作,他们积累了名声,赢得了敬重。手艺人不一定是当地的有钱人,但一定是人品备受肯定的人。
手艺人还是坚守情怀的“文化人”。这“文化”,不是读书识字吟诗作对的“文化”,而是饱含着智慧的传统技艺,是手艺人的人格魅力和工匠精神。在杭州余杭的一个村子里,生活着一位叫马岳思的斫琴师,他制琴20多年,每天相伴的除了妻女,只有后院的一棵枇杷树、一棵橘树,一块菜地和半亩荷塘;上海长乐路上,生活着一位叫储宏生的旗袍大师,老先生90多岁,已经拿不了针线了,还会颤颤巍巍帮客人量尺寸,然后给你讲1930年代的上海;太湖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生活着做竹编和漆器的王雨夫妇,租了一栋带小院儿的老房子,花4年时间做一只竹丝扣瓷的杯子……问他们为什么在坚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这些手艺总要传下去才好,断了,就可惜了。
渐行渐远的手艺人
虽然手艺人会喟叹,这些手艺断了可惜了,但手艺人这个群体还是渐渐萧条了。80后的记忆中还有他们亲切的身影,对90后来说,“手艺人”这个词语已经陌生了。铁匠、鞋匠、补伞匠、皮匠、捏面人的、做糖人的、做瓷器活的、雕刻治印的……都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挑开温情的面纱,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会发现,一些曾经兴旺热闹的民间手艺如今“门庭冷落”,是一個令人唏嘘的现实,但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2014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国传统手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传统手工行业仍以民间作坊为主,样式过于单调传统,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六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尚未找到继承人;近七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低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
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复杂,有的两年三年才能出师,而且,要真正掌握一门手艺,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而这个时代,年轻人追求快速高效,面临太多选择和诱惑,很难青睐这样的行业。家传曾经是传统手艺传承的重要形式,但这种方式越来越少见了。因为地位较低、收入不高,一些手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老行当。一些手艺人也不愿意孩子像自己一样靠手艺吃饭。方师傅是个木匠,以前走街串巷帮东家干活,现在主要在城里帮人装潢。他说,学手艺就是做体力活,很辛苦,他可不希望孩子走他的老路。浙江的一个小镇上有一批在城里早已难觅踪影的手艺人——弹了30多年棉花的弹棉花匠、做了40多年木桶的箍桶匠、编了近50年竹编的篾匠……然而,那种师徒成群的场景已不再了。俞师傅做长寿面已经30多年,这些年里,他收过几名徒弟,但都纷纷离他而去。篾匠陈师傅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竹编,一晃做了快50年,他带过的徒弟有六七个,但如今没有一个在做篾匠。其他传统手艺人也都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 农耕社会的手艺五花八门,手艺人层出不穷,这是当时社会对手工艺品和手艺人的需求。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工业技术日新月异,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手艺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严峻现实。位于湘西南的隆回县滩头镇,流传着一门古老的技艺——手工抄纸术。相传滩头手工造纸始于隋朝,那里曾是长江以南的造纸中心。上世纪中叶,滩头的纸作坊曾有2000余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手工造纸的“抄纸匠”。但由于受机械造纸技术的冲击,传统手工纸作坊大面积倒闭,抄纸匠们也纷纷转行。手工抄纸术濒临失传。
与机器生产相比,手工制品耗费人力多,加工周期长,产品无法大批量生产,再加上因为成本更大的缘故价格也更高,难免被逐步取代。朱师傅如今已经60多岁了,从年轻时就跟着竹器师傅学编竹器。“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用篮子,我当天做,当天就卖光了。现在买的人少了,大家都用塑料袋拎东西,很少再用竹篮子了。现在买的多是游客,买一个回去挂在家里装饰一下。”市场上一张凉席售价只要100多元,而朱师傅手工编制6天,人工费就达六七百元,顾客自然寥寥。朱师傅的竹器店也关门了。
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快速更新,使许多手艺人逐渐“英雄无用武之地”。中等收入的家庭,鞋子还没穿烂就已经被淘汰了,补鞋匠的手艺再好,也很难用上了;绝大部分的家庭,都会买现成的床上用品了,弹棉花匠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大型的家具厂家具城那么多,都是机器生产的,谁还会请木匠来做家具呢?修笔匠,补锅匠,铁匠,瓦匠……都是这样渐行渐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了。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手艺人
难道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传统手艺也不需要手艺人了吗?并非如此。传统手艺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一部分,不能失传;作为手艺继承者的手艺人,其存在不但是有必要的,更是有价值的。
时代在变,手艺人也要跟着“变”。老一辈的手艺人已经逐渐退出了,年轻一代的手艺人,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为自己规划适应新时代的职业道路和发展路径。今天这个时代,手艺的“实用性”和工业技术相比已经失去了优势,但手艺的“观赏性”“审美性”却越来越被看重,越来越受欢迎。可以说,现在的手艺,不是要被时代淘汰了,而是需要升级,需要从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需要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升到满足人的更高需求。我们并非不需要手艺人,而是需要技艺更精湛、视野更开阔、更有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更具有工匠精神、更有市场意识的手艺人。如果一个手艺人能给自己制作出的手工艺品赋予更多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使之由“产品”变成“作品”,甚至“艺术品”,他就能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成功的、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手艺人。
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中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多了。90后的杨柳是江苏宜兴人,宜兴是陶瓷产区,紫砂的故乡。杨柳高考失利,父亲让他接触紫砂,学一门傍身的手艺。他不甘心像其他做紫砂壶的手艺人那样做出千篇一律的产品,于是专心学习陶艺,深入琢磨,亲手设计并制作了许多茶具,赢得了一片赞誉。杨柳说,他努力在传统工艺材料的基础上,融入更多观念,让人们所熟悉的茶壶碗碟,不仅有形式上的美感,还能承载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他的“杨柳陶艺”成为了当地陶艺的一张名片。
保护手艺人,需要全社会来做“守”艺人。今天的“手艺”面临的是危机,也是转机,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一些有远见有情怀有胆识的“守”艺人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了作为。80后的张雁创办了一所手工艺学堂“云手艺”。她专程去苏州找苏绣师傅,去贵州找制作古纸的师傅,去景德镇找制作陶瓷的师傅,去湖南乡下找竹器师傅……然后招学员,一起学手艺。她说:“我让想学手艺的人有地方去学,让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可以收徒弟,让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并拥有新的发展。”“东方生活家”的董事长朱见山也是一个“守”艺人。“东家”是一个让手艺人展示工艺、售卖作品的APP。其展示的物品精美绝伦,每一件物品都对应一位手艺人,每一件器物是怎样做出来的都通过视频让用户直观了解。“東家”有3000多位手艺人,70多万用户,月销售额达到1000余万元。朱见山说,他希望在“互联网 手艺”模式的探索下,让传承成为潮流,让匠人、匠心、匠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政府更是有职责成为“守”艺人。对待传统手艺,政府一贯强调的是“保护”,但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帮助传统手艺人拓宽手工制品的市场销路,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传承状况。政府可以做的很多,如宣传推广,引导手艺人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尽可能发掘其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浙江金华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前几年,金华命名183人为首批非遗项目代知陛传承人,像东阳木雕、金华酥饼制作技艺等一批传统手艺已经列入非遗保护的范畴,并有了代表性传承人。金华还授予63名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婺州窑陶瓷、木雕、竹编、家纺设计等传统手艺中的一批高人名列其中。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东阳木雕、东阳竹编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朝阳产业,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从传统生产工艺成功迈进文化艺术的殿堂,不仅技艺得以传承,还造就了一批工艺大师。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每天都在诞生奇迹的时代,抓住机遇,手艺人将迎来自己的新春天。
当然,我们并不是真的想嫁给修钟表的王师傅,我们只是重新发现了传统手艺的魅力和中国手艺人的光芒。
是的,新时代,也许是手艺人的新春天。
曾经无比亲切的手艺人
我们的周围曾经有许多手艺人,他们与我们的生活几乎密不可分,是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这亲切、醇厚、绵长的记忆里,活着一个民风淳朴、人情浓厚的年代。
在1960年代出生的作家申赋渔的记忆中,故乡申村这个苏北的普通村庄曾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瓦匠、篾匠、修锅匠、扎灯匠……身怀各种手艺的匠人们构成了乡村社会重要而鲜活的元素,使得人与人的距离很近,很近。
80后教师汪齐生长于湘西的一个小镇。少年时代,他见过做篾匠的爷爷为左邻右舍和附近乡亲编竹篓、竹筐、竹凳、竹席、竹床,奶奶有一门绣花的好手艺,是镇上的姑娘媳妇们最欢迎的人。那个时代缓慢,优美,温良,井然有序……
不管你生活在哪里,你记忆里总会有一些难忘的手艺人。
你的记忆里,也许有一声声“磨剪子,锵菜刀呢”的吆喝,宁静的午后,这浑厚高亢的声音回荡在大街小巷,久萦于耳。妈妈或者奶奶会将他们迎进家里,给他们倒上一杯茶。
你的记忆里,也许有一两个老鞋匠,有的守在小巷口摆个摊儿,有的开一间门脸很小的小店面,他们灵巧的双手使一双双旧鞋焕发新颜,他们做的新鞋既合脚,又结实,不会出现开胶脱线的情况。
如果年岁再大一点,你的记忆里,也许还有一两个巧手的裁缝,每到年底,父母会将他们请到家里,为一家大小缝制新衣裳,给“过年”增加了许多喜庆和欢乐;会有一两个口碑好的木匠,家里的床、柜、桌、椅,甚至姑娘们的嫁妆,都出自他们那双神奇的手;会有篾匠,将竹子咔擦一声破开,划成一条一条,编凉席,织竹篮;会有弹棉花匠,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一堆雪白雪白的棉花被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棉被,仿佛就是一种魔术……
手艺人是心灵手巧的“能干人”。靠自己的一双手、一门手艺,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跟纯粹靠力气吃饭的人相比,手艺人的谋生方式显然更有“技术含量”、更有智慧。有一门手艺,就不怕没饭吃。那个时代,家里有手艺人,生活一定不会过得比左邻右舍差。手艺好的,学艺的徒弟多,接的活儿多,一个人一门手艺就能养活一大家人,盖大房子,供小孩读书,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对于手艺人,手艺是一个职业,甚至可以说是一生的事业。手艺人追求的,是将手艺做到行内最好,做出口碑,做出名气,因为,手艺不止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他们的体面,他们的骄傲,他们的尊严。他们平凡的人生有—种朴素的崇高感,那是属于普通人的非凡之处。
手艺人是品行可靠的“规矩人”。他们求生活的方式看似卑微,实则高尚。他们依靠的是自己精湛的技艺、吃苦的精神、手中出活的质量和诚实守信的品行。他们的求生,没有一丝一毫的虚假欺诈,挣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的。他们胸怀坦荡,为人诚实,做事不偷懒,不取巧,不使诈。他们知道自己的手艺虽小,但能给人带来大方便,因而总是精益求精。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琢磨和劳作,他们积累了名声,赢得了敬重。手艺人不一定是当地的有钱人,但一定是人品备受肯定的人。
手艺人还是坚守情怀的“文化人”。这“文化”,不是读书识字吟诗作对的“文化”,而是饱含着智慧的传统技艺,是手艺人的人格魅力和工匠精神。在杭州余杭的一个村子里,生活着一位叫马岳思的斫琴师,他制琴20多年,每天相伴的除了妻女,只有后院的一棵枇杷树、一棵橘树,一块菜地和半亩荷塘;上海长乐路上,生活着一位叫储宏生的旗袍大师,老先生90多岁,已经拿不了针线了,还会颤颤巍巍帮客人量尺寸,然后给你讲1930年代的上海;太湖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生活着做竹编和漆器的王雨夫妇,租了一栋带小院儿的老房子,花4年时间做一只竹丝扣瓷的杯子……问他们为什么在坚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答案:这些手艺总要传下去才好,断了,就可惜了。
渐行渐远的手艺人
虽然手艺人会喟叹,这些手艺断了可惜了,但手艺人这个群体还是渐渐萧条了。80后的记忆中还有他们亲切的身影,对90后来说,“手艺人”这个词语已经陌生了。铁匠、鞋匠、补伞匠、皮匠、捏面人的、做糖人的、做瓷器活的、雕刻治印的……都已经淡出了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挑开温情的面纱,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会发现,一些曾经兴旺热闹的民间手艺如今“门庭冷落”,是一個令人唏嘘的现实,但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现实。2014年的一份调研报告《中国传统手工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传统手工行业仍以民间作坊为主,样式过于单调传统,86%的传统手工从业者分布在农村;近六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尚未找到继承人;近七成传统手工从业者年收入在2万元以下,低于全国居民人均收入。
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复杂,有的两年三年才能出师,而且,要真正掌握一门手艺,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而这个时代,年轻人追求快速高效,面临太多选择和诱惑,很难青睐这样的行业。家传曾经是传统手艺传承的重要形式,但这种方式越来越少见了。因为地位较低、收入不高,一些手艺人的子女不愿继承父母的老行当。一些手艺人也不愿意孩子像自己一样靠手艺吃饭。方师傅是个木匠,以前走街串巷帮东家干活,现在主要在城里帮人装潢。他说,学手艺就是做体力活,很辛苦,他可不希望孩子走他的老路。浙江的一个小镇上有一批在城里早已难觅踪影的手艺人——弹了30多年棉花的弹棉花匠、做了40多年木桶的箍桶匠、编了近50年竹编的篾匠……然而,那种师徒成群的场景已不再了。俞师傅做长寿面已经30多年,这些年里,他收过几名徒弟,但都纷纷离他而去。篾匠陈师傅12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竹编,一晃做了快50年,他带过的徒弟有六七个,但如今没有一个在做篾匠。其他传统手艺人也都面临着技艺传承的困境。 农耕社会的手艺五花八门,手艺人层出不穷,这是当时社会对手工艺品和手艺人的需求。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工业技术日新月异,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的手艺不得不面临被淘汰的严峻现实。位于湘西南的隆回县滩头镇,流传着一门古老的技艺——手工抄纸术。相传滩头手工造纸始于隋朝,那里曾是长江以南的造纸中心。上世纪中叶,滩头的纸作坊曾有2000余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手工造纸的“抄纸匠”。但由于受机械造纸技术的冲击,传统手工纸作坊大面积倒闭,抄纸匠们也纷纷转行。手工抄纸术濒临失传。
与机器生产相比,手工制品耗费人力多,加工周期长,产品无法大批量生产,再加上因为成本更大的缘故价格也更高,难免被逐步取代。朱师傅如今已经60多岁了,从年轻时就跟着竹器师傅学编竹器。“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用篮子,我当天做,当天就卖光了。现在买的人少了,大家都用塑料袋拎东西,很少再用竹篮子了。现在买的多是游客,买一个回去挂在家里装饰一下。”市场上一张凉席售价只要100多元,而朱师傅手工编制6天,人工费就达六七百元,顾客自然寥寥。朱师傅的竹器店也关门了。
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快速更新,使许多手艺人逐渐“英雄无用武之地”。中等收入的家庭,鞋子还没穿烂就已经被淘汰了,补鞋匠的手艺再好,也很难用上了;绝大部分的家庭,都会买现成的床上用品了,弹棉花匠的市场越来越小了;大型的家具厂家具城那么多,都是机器生产的,谁还会请木匠来做家具呢?修笔匠,补锅匠,铁匠,瓦匠……都是这样渐行渐远,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了。
今天我们仍然需要手艺人
难道今天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传统手艺也不需要手艺人了吗?并非如此。传统手艺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一部分,不能失传;作为手艺继承者的手艺人,其存在不但是有必要的,更是有价值的。
时代在变,手艺人也要跟着“变”。老一辈的手艺人已经逐渐退出了,年轻一代的手艺人,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为自己规划适应新时代的职业道路和发展路径。今天这个时代,手艺的“实用性”和工业技术相比已经失去了优势,但手艺的“观赏性”“审美性”却越来越被看重,越来越受欢迎。可以说,现在的手艺,不是要被时代淘汰了,而是需要升级,需要从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需要从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升到满足人的更高需求。我们并非不需要手艺人,而是需要技艺更精湛、视野更开阔、更有文化内涵和审美能力、更具有工匠精神、更有市场意识的手艺人。如果一个手艺人能给自己制作出的手工艺品赋予更多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使之由“产品”变成“作品”,甚至“艺术品”,他就能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成功的、有市场需求、有发展前景的手艺人。
令人欣慰的是,年轻一代中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多了。90后的杨柳是江苏宜兴人,宜兴是陶瓷产区,紫砂的故乡。杨柳高考失利,父亲让他接触紫砂,学一门傍身的手艺。他不甘心像其他做紫砂壶的手艺人那样做出千篇一律的产品,于是专心学习陶艺,深入琢磨,亲手设计并制作了许多茶具,赢得了一片赞誉。杨柳说,他努力在传统工艺材料的基础上,融入更多观念,让人们所熟悉的茶壶碗碟,不仅有形式上的美感,还能承载更多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他的“杨柳陶艺”成为了当地陶艺的一张名片。
保护手艺人,需要全社会来做“守”艺人。今天的“手艺”面临的是危机,也是转机,不是不可为,而是大有可为。一些有远见有情怀有胆识的“守”艺人已经在这个领域有了作为。80后的张雁创办了一所手工艺学堂“云手艺”。她专程去苏州找苏绣师傅,去贵州找制作古纸的师傅,去景德镇找制作陶瓷的师傅,去湖南乡下找竹器师傅……然后招学员,一起学手艺。她说:“我让想学手艺的人有地方去学,让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可以收徒弟,让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并拥有新的发展。”“东方生活家”的董事长朱见山也是一个“守”艺人。“东家”是一个让手艺人展示工艺、售卖作品的APP。其展示的物品精美绝伦,每一件物品都对应一位手艺人,每一件器物是怎样做出来的都通过视频让用户直观了解。“東家”有3000多位手艺人,70多万用户,月销售额达到1000余万元。朱见山说,他希望在“互联网 手艺”模式的探索下,让传承成为潮流,让匠人、匠心、匠物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政府更是有职责成为“守”艺人。对待传统手艺,政府一贯强调的是“保护”,但发展才是最好的传承,帮助传统手艺人拓宽手工制品的市场销路,或许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生存和传承状况。政府可以做的很多,如宣传推广,引导手艺人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尽可能发掘其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浙江金华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前几年,金华命名183人为首批非遗项目代知陛传承人,像东阳木雕、金华酥饼制作技艺等一批传统手艺已经列入非遗保护的范畴,并有了代表性传承人。金华还授予63名民间艺人“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婺州窑陶瓷、木雕、竹编、家纺设计等传统手艺中的一批高人名列其中。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技艺东阳木雕、东阳竹编日益发展壮大,成为朝阳产业,东阳木雕、东阳竹编从传统生产工艺成功迈进文化艺术的殿堂,不仅技艺得以传承,还造就了一批工艺大师。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每天都在诞生奇迹的时代,抓住机遇,手艺人将迎来自己的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