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十年来的收获与发展等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capt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十年来的收获与发展
  
  李德顺在2008年第8期《理论视野》上撰文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30年来的发展有两个基本估计:第一个基本估计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我们的哲学实际上已经基本走出了过去的哲学体系模式,一个具有时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在酝酿和形成。第二个基本估计是形成和发展具有时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不仅有必要性和紧迫性,而且有其不可忽视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当前,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面临着两方面的阻力。一种阻力来自于意识形态。对于有些人来讲,传统的哲学体系已经被认定为哲学旗帜,所以建构哲学新形态就是“丢旗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话语权的问题;另一种阻力来自于思维水平。我们有些人的思想方法跟不上时代、世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实践方面的尖锐挑战,也没有深入挖掘和提炼实践发展中产生的新的理论成果,尤其是一些社会实践已经证明正确合理的新道理。
  三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一方面成功深刻,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如下两个危机:一个是文本危机。我们过去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都是经过苏联整理、翻译、解释的,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二手的马克思主义。现在我们发现,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本的研究和整理非常不够,差距很大,我们说惯了的那些话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究竟有多少根据,有什么样的根据,很多难以说清,所以现在我们要自己学习和掌握第一手的马克思主义。
  另一个是现实性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敢于面对现实、面对历史研究问题。但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面前却显得较为落后和被动,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现实面前,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失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失语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搞“左”的那一套纯政治意识形态化、理论研究纯宣传化有关。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及教训
  
  王静在2008年9月25日《文汇报》上撰文指出美国次贷危机已进入了全面深层次的大爆发阶段。我们该如何认识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给了我们哪些警示?
  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宣告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华盛顿共识”所确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破产。美国金融危机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第二,由于各国金融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这些事实再次证明了放任市场自由发展最终将导致市场危机,金融自由化必须慎之又慎。
  因此对内我们要严格控制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连锁风险,对外更要控制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设置适当的“防火墙”,防止国外金融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的传染。
  其次,发展虚拟经济必须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其实已经告诫我们,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这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Nasdaq网络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的最终破灭。
  再次,必须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本来可以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效率,但当风险足够大时,分散风险的链条也可能变成传递风险的渠道,美国的次贷风暴即很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改革为什么要从农村出发
  
  邓聿文在2008年10月13日《中国经营报》上撰文指出:十七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农村的改革发展。选择农村作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三个因素,一是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的中国改革,正是从农村开始的,作为一种纪念,30年后改革从农村再出发,是对过去改革的呼应。二是从农村本身来看,确有再改革的必要。三就是农村的改革发展与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三大问题——内需问题、粮食问题、社会稳定问题——息息相关。而这后一因素,是此次全会再启农村改革的一个最重要背景。
  要解决制约中国未来发展的三大问题,必须先解决目前农村面临的上述棘手难题。其中,土地问题和户籍制度问题又是当前农村乃至中国改革的关键之关键。
  现行土地制度的特点是土地归集体(实际是政府)所有,农民则有使用权。这使得农民的利益常受到政府和其他利益集团的侵害。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在暂时还不能实行土地私有化的前提下,明晰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为此,可以像一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实行土地“永包制”,即在土地权的基础上,农民承包权永远不变,承包权可以转让、抵押、继承,甚至允许宅基地流转。
  另一方面,作为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制度鸿沟,户籍制度本身并不是统筹城乡的真正障碍,真正的障碍是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应对社会保障、计划生育、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经济利益分配等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逐步剥离现行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社会管理和福利制度。
  
  中国农地制度改革的现实和未来
  
  陈锡文在2008年10月13日《财经》上撰文指出: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小岗村考察时指出,“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全新的表达。“长久不变”,我理解就是要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确保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长期稳定。这意味着,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不仅不会变,而且承包期满后也不变。如果真正做到“长久不变”,就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必须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只能是“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割断农村人口的变动和农地变动的联系。凡是农民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今后不应再调整。
  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管理办法,学术界对此议论较多,大多认为是农地制度改革的一种突破。依我看,目前学术界热议、地方政府积极试点的“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更多地是出于增加建设用地的考虑,至少主要不是为了保护耕地资源、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如果上述做法在全国放大,土地用途管制就没有了,整个土地管理制度就会被颠覆。
  从目前的实验看,有的地方,以“城乡统筹”为名,搞农民集中居住,农民搬进了多层甚至高层楼房,看上去很美,但农民失去了宅基地使用权,地方政府却由此获得更多的建设用地。这才是问题的本质。
  农民集中居住,彻底改变了农民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其得失成败尚待研究,不可冒进。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当前的土地冲突和矛盾,首先,必须解决现有土地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一是两种土地所有制的边界;二是改变农地所有权的依据和程序;三是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权界定。这三大问题,必须有一个总体的、系统的改革,不能零打碎敲。只有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消弭现有土地矛盾和冲突。依我看,现在完善法律和法规的相关条件已经具备,时机也逐步成熟。
  其次,在上述三大问题暂时没有解决的当前,最为重要的还是要稳定农地承包关系,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也就是说,尽管现有法律存在缺陷和漏洞,但在没有修改完善之前,地方各级政府和单位、个人依然要有所遵循,不能因为法律有缺陷就为所欲为。
其他文献
【编者按】大洋之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_足。已把整个中国电子行业烧得寝食难安,这场战争叫做“专利”。  在全球市场一体化、生产分工国际化的大格局中,在WTO的框架内,专利大棒被屡屡举起。砸向正把势力范围扩展到垒球的中国企业。诚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企业在专利保护、专利积累和专利管理经验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也不乏“原罪”;但是,放任对手滥用知识产权的狂妄,放弃自强不息的专利修炼,将是对整个产业的
期刊
1、《管理办法》第一步    “中国版RoHS”的诞生并非一帆风顺。  去年7月1日,欧盟的RoHS指令以及日本的J-MOSS标准均开始正式实施,而美国和韩国也分别从1月和7月开始实施本国RoHS法规。显然,我国《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目前的国际趋势。  虽然《管理办法》从颁布到实施仅用了一年时间,但前期准备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据信产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体制改革与市场处处长黄建忠透露,相
期刊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全新命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的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中国特色
期刊
[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本文从价值论的角度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人民幸福,指出应更新观念,实现科学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康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A84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7)06-0076-04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发展观,是
期刊
[摘要] 任何优秀的行政架构设计,首先应顺应于社会经济主体关系的走势,这是不依人的主观意识所决定的,否则必然引起两者的矛盾和冲突。市场经济的横向社会关系走势,客观地要求行政架构必须从集权模式向分权模式转型。在中国,用分权并行模式代替现有的集权单行模式的行政构架设计,符合本土实际,具备可行基础,而且还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意义。  [关键词] 集权行政模式;分权行政模式;行政模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社区建设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社会公平正义落实不落实又是社区建设成效如何的试金石。社会建设必然包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实质是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中,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和落实公平正义,是社区建设、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性所在。  [关键词] 公平正义;社区建设;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 C912.8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应当注意的问题  黄楠森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绝不仅是对一些哲学范畴的取舍和范畴顺序的安排,如果没有新颖的科学内容,仅仅在形式上做文章是无济于事的。新颖的科学内容要从以下一些方面去探寻。首先是从对时代的研究中去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至今一个半世纪过去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
期刊
普世价值应该承认    资中筠在《中国经营报》上撰文指出,体制的改革涉及到法治和民主,进而又涉及到对民主怎么看的问题。现在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既然是民主就应该什么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既有平等又保证各种权利。所以只要看到民主国家一出问题就有人说:看,民主有什么好?好像民主应该是十全十美的。其实民主只是迄今为止比较不坏的制度,从核心来讲就是两个关键:一个是限权,就是对公权的限制。任何人、任何团体只要
期刊
[摘要] 中国崛起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启动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民主政治、多元文化振兴、中华一体化、参与领导世界文明。这七步之中能否领导民主,将是21世纪对中国共产党最大的考验。  [关键词] 中国崛起;领导民主;战略阶段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08)06-0043-03    领导中国实现崛起,就必须弄清楚崛起需要经
期刊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迅猛,社会生活嬗变之急遽,出乎意料并为世人所钦羡。毋庸讳言,超常的剧变在带来巨大财富和众多机遇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若干难以避免的不“科学”的甚至是“不和谐”的发展,诸如人们时下热议的贫富悬殊、城乡差距拉大、生态恶化、制度腐败等等。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予经济高速增长、对外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经济的抑制与挫伤,自是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样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