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知识分子的写作世界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恳,我阅读的关键词语
  李海鹏的写作经历很丰富,他是一位善于驾驭文字的作者。所谓驾驭,不单是作者本人在驾驭小说,小说本身也会有一些规则在约束作者,从另一方面来说,约束也在成就作者。
  无论是写专栏还是写小说,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他的聪明,这个也无须多言,相信大家也都感受得到。其次,在同时代写文章的人当中,同样是旁征博引,但他的写作逻辑是非常清晰、非常好看的。因为他的很多文章都是在讲一个道理。
  在我看来,李海鹏作品最重要的质地是诚恳,诚恳地面对他的读者、他的作品。他愿意跟你面对面,平等地交流。这点我在读村上春树小说时感受尤为深刻。不管村上身上背了多少头衔,他在小说中不是要摆明某个道理,或是去教会你什么东西,他也是没有把握的,但他愿意把这个没有把握的过程很诚恳地展现给你。我读李海鹏小说也有类似的感觉。
  帝国蝉鸣,一种隐喻形象
  我们俗话说“文如其人”,李海鹏本人就像他的文章一样,聪明又诚恳,很有人格魅力。他的诚恳是基于这种聪明来展现给你的。他最初拿给我的小说书稿不叫《晚来寂静》,叫《帝国蝉鸣》。这个书名或多或少地透露了他的一些写作意图,用一只蝉的鸣叫来反映一个帝国的状况,用一个水滴来折射整个世界,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小见大”。
  在阅读了这本小说以后,我就发现,这个书名带给小说一个预期,而这个预期同这部小说之间会有一个错位,因为他的小说并不是“帝国蝉鸣”这样一个状态。在同他协商以后,他很快就自我否定,也觉得不太合适。后来我们一致选择了《晚来寂静》。我觉得,当读者拿到这本书,读了李海鹏,看到书名上这四个字,就会感觉李海鹏和这个书名是浑然一体的。
  在和李海鹏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在他身上看到一个真正的精英知识分子的状态。我特别希望看到更多像李海鹏这样的人出现,像出色的西方文学家一样,把社会科学发酵,酿成美酒。李海鹏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质,和他聊天的时候,我最兴奋的就是这个部分。在精英圈子里,我们大家多去阅读思考和交流,不要陷入文化的怪圈子里,这个可能才是中国小说未来繁荣的方向。
  “不聪明”的写作方式
  当我拿到《晚来寂静》这个稿子的时候,我挺惊讶的,因为我们所了解的李海鹏是他的评论、杂文。我们以为他会把专栏评论里的写作方式传达到小说里面,结果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方法。在我看来,他选用了一种很老派、很质朴的方式去写这部小说。
  这个是“不聪明”的,放弃他最擅长的技巧、方式,用一种返璞归真的理念去写他的第一部长篇。但作为读者,我们不仅要考虑他的作品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什么,而且要考虑他选择这种呈现方式的原因。对于有些人认为李海鹏小说不如评论的说法,我自己倒不这么认为。因为专栏集更容易取悦于人,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取悦读者,这倒无可厚非。但是我觉得读者也不能太懒,比如说有些东西你看不懂,那你不能说作家写错了。我不是说读者在《晚来寂静》中错过了什么,而是说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我有一个最简答的期待,就是希望他能一直写下去。至于他未来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我觉得肯定是超预期的。他很勤奋,脑子又转得快。在70后的写作者里面,中文小说总体实力还不算强。我希望年轻的作家一直写下去,说不定写着写着,大家就出现了。
其他文献
在许多人唱衰出版产业的今天,出版的春天却悄悄地到来。这是因为出版政策的逐步开放,给众多想做出版的人和想发表作品的人带来了希望。出版虽然还没有完全自由,但相比过去其涵盖范围已然宽广很多,想从事出版的人只要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就可从事出版行业。想发表作品的人只要其作品得到人们认可,并合符出版政策要求,就能出版。所以现在从事出版的人和写书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图书出版社只有五百多家,但从事出版的公司超过一万家,
期刊
无论是谁,或许都曾为爱执着、疼痛、明知天真却难以自持,告诉自己不能爱,却偏偏就是爱了。在时光洪流里翻滚呼喊,直到人老了、倦了,身份也尴尬起来。过了少女时期但仍心存想念,镜里不免检视自己许多遍,皮肤粗糙、面容憔悴,身处世间感觉苍凉,却不放弃一丝丝爱的可能。其实我们渴望的,无非是回到一种老派的纯真年代;不轻易连络、谈天,一旦碰了就是来真的。约会时走长长的路,望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离开MSN、离开手机Ap
期刊
“‘教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也都看得很重,但我非常反对把‘教养’时时放在心上,我们只要放‘生活’就好了。一旦太注重教养,家长就会处于督导者的位置,连自己的生活都忘记。所谓的教养,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把孩子照顾好,这是一整个经验的传承,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命题。所以,我在进行的工作其实是一种说服,说服父母们在饮食生活里重拾家庭的关怀。”看上去十分柔弱的蔡颖卿,用轻柔的语调说起教养和生活,流露着始终
期刊
21世纪头十年不单向我们展示全球化的问题,也向我们暴露出生态破坏的种种恶果,随着各种地震、海啸、核灾的发生,关注环境以及改变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不再关乎市场、国家或社群的自由意志,而是唯一的、必然的出路。《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正是带出这样一个讯息,因为活在今日我们表面上很“自由”,可以怎样怎样,事实上我们只有一种自由:正视或逃避问题。“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源自诗人里尔克名作《古老的阿波罗石像残躯》的末
期刊
除了分享教养理念之外,蔡颖卿坚持带领各种习作。从最初针对大人的“读书会”,到只有小小孩参与的“小厨师活动”和即将开始的“缝纫活动”,蔡颖卿从生活的不同面向,为“教养”做出自己的定义。  读书会,享受阅读的喜悦  2008年,在台湾三峡的工作室,蔡颖卿成立了读书会。想要成立这个读书会的念头,在她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我只想单纯地跟大家一起享受阅读的喜悦。”蔡颖卿说。  这种分享阅读的心情,与父母对阅读
期刊
该如何向不认识丘彦明的读者介绍她呢?过往的工作经历?1970年代中到1980年代末,她在《中国时报》担任记者,又在《联合报》任副刊编辑,之后成为《联合文学》总编辑。她是台湾文坛最丰富、竞争最大的年代里的重要一员。然而,这些事业上的辉煌经历,都不及日后她激流勇退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念美术,继而嫁给四川男人在荷兰过的日子更被人津津乐道。或许,“荷兰式美好生活代言人”更适合现在的她。  她笔下的荷兰日子
期刊
江城(River Town)  作者:(美)彼得·海勒斯(Peter Hessler )  出版社:上海译文  《寻路中国》的姊妹篇。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涪陵是我开始认识中国的地方,也是让我成为一个作家的地方。在那里的两年生活经历是一种重生:它把我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
期刊
大抵自19世纪以降,是欧洲绘画艺术全面繁荣的时代。回顾西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许多观念流派,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在这段期间相继出现,且因欧洲工业与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使得当时蔚为新兴的木刻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多样类型艺术有了相当程度的普及与推广。  1818年,发明石版印刷术的捷克裔德国人阿罗依·塞尼菲尔德(Aloys Senefelder ,1771~1834)因编纂
期刊
生猛有力绝对juicy  设计师小子的抢眼美学  曾在书店见过一本介绍台湾民间信仰“三太子”的专书《我爱三太子:众神喧哗太子帮》,封面“台”味十足又逗趣,摆在全是极简、欧美流行小说风格封面的新书平台区上,看起来格格不入却又极为抢眼。  什么是“台”呢?以我自己的经验,便是带着浓浓台湾草根气息的流行元素:闪亮、抢眼、颜色对比强烈。更重要的是,复古的台式美学带着加法哲学,把许多独自就可成立的元素加在一
期刊
1961年次的蔡颖卿出生于台东。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接管家族的砖工厂。虽然工作忙碌,母亲在饮食生活上对一家人的照料,对她产生极大的影响。身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十岁那年,才刚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她,就开始在家里的厨房帮忙,帮母亲分担各种家事,在长年累月的实作中,掌握了扎实的生活技能且乐在其中。  台南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后的第三天,蔡颖卿到在台北驻点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不是自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