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动寻找答案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112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1年次的蔡颖卿出生于台东。父亲是中学校长,母亲接管家族的砖工厂。虽然工作忙碌,母亲在饮食生活上对一家人的照料,对她产生极大的影响。身为家中最小的女儿,十岁那年,才刚刚上小学四年级的她,就开始在家里的厨房帮忙,帮母亲分担各种家事,在长年累月的实作中,掌握了扎实的生活技能且乐在其中。
  台南成功大学中文系毕业典礼后的第三天,蔡颖卿到在台北驻点的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为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上了不到一年时间的班,她便辞去外人眼中非常羡慕的外商公司的工作,进入烹饪学校学习西点制作。1985年底,她随丈夫从台北移居台南。来年,在大女儿七个月大的时候,她顶下一间位于大学路的店面,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餐厅——BB HOUSE。
  开一家餐厅对蔡颖卿来说是一件很笃定的事情,那是她在学生时代就有的梦想。上成大的第一天,她马上面临大学生活中让人失望的饮食氛围。学姐带着她到学校的餐厅外带晚餐回宿舍。她点了半碗饭和三道菜,那些食物竟不可思议地全混装在一个塑料袋里。看到那些被混在一起面目模糊的食物,她觉得自己好像是一只小狗,甚至有想要退学的念头。后来的大学生活里,她也跟着同学在学校附近的餐厅吃东西,可是那些卫生问题与品质粗糙的饭菜成为她心中的疑惑:这种生活的教育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可是为什么其他人却视而不见?这个疑惑慢慢地在心中形成了一个梦,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回到母校附近,开一家小而美的餐厅。
  不满意大学提供的饮食生活,所以要回到大学旁边用行动证实自己的不满,这个梦想以及最终的实现,是典型的蔡颖卿性格——看到一个现象,觉得它不好,她不会变成一个批评者,而是思考自己可以怎么做,以证实自己的看法是没有错的。她以后的许多行为,都与自己性格中的这个特质有很大的关系。即便是后来做小厨师,也是在回应自己的观察。她一直用行动来找答案。
  被许多成大学生亲切称为“比比屋”的餐厅,以蔡颖卿的姿态经营起来,传达她对餐饮与生活的想法。店里有平实但质感很好的餐具、好的音乐以及温馨简洁的空间。在经营满一年该续约时,房东提及自己想把产业卖掉,议价完蔡颖卿去美国一个月与家人度假。当回台南办理过户手续时,房东突然反悔把售价提高了整整一倍。交易陷入了僵局,几经思考之后,她放弃了这个计划,除了价格的原因,更主要是气愤房东的不诚信。在学校旁边的另一处,她买了自己的房子,重开了餐厅。这家餐厅一直到四年前,全家搬到台北生活才结束营业。
  在经营餐厅的二十几年里,有12年的时间,蔡颖卿随着先生在泰国、新加坡生活。为了这家餐厅,她每个月都飞回台湾一次。每次回去,都为餐厅换上一些新的菜色,并亲自照料餐厅几天。因为没有办法每天都待在店里,她把自己写的,有关饮食生活的心得放在店里的餐桌上,以让顾客在等餐的时候,可以了解餐厅主人的所思所想。文字也弥补了自己无法经常与顾客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遗憾。
  前段时间,成功大学邀请蔡颖卿回校演讲,一位经常去“比比屋”用餐的成大教授在演讲后,找到了她,并送上自己收藏的她在餐桌上放的文字。他把那些文字装订成册。教授的举动,让蔡颖卿吓了一跳,也非常欣喜。现在回头去看当时自己所写的那些“自以为是”的文章,她很庆幸自己用那样的方式记录了对饮食生活的想法。她说:“我把这个事情看得很重要,但并没有让自己变成一个替别人代言的美食家,这是因为我看到这是生活里比较广的面向。我并没有专注在哪一种食物的研究,而是从餐饮的形式看到它对一个人各种感官的感受,它从来不只是吃饱就好的问题。”
  家人情况的介绍
  大女儿翁乐旂,从美国宾州大学语言学系毕业后,在台湾三峡成立了workshop英语咨询工作室,为专业人士提供更深入的英语学习。她也帮某些公司如yahoo的部门上团体课。因学生在不同之处,有时会用skype进行教学。蔡颖卿说自己很喜欢了解女儿的上课情况,那种成人还为学习而努力的场面,常常让她感动不已。
  小女儿翁书旂,在美国罗德岛艺术大学攻读艺术和建筑双学位,还有一年即将大学毕业。
  谈起这两个在别人眼中都非常出色的女儿,蔡颖卿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她们都很努力,是不是很厉害从来不在我的考虑范围里面,我觉得她们很尽力,而且慢慢在进步,这是我对每一个年轻人的期待。”
  先生Eric是蔡颖卿所有工作能成就真正的支持者,先生始终默默付出,是使她热情不灭的原因。他是家中三位女生的专职摄影师,是小厨师活动的影像记录者。十本有关教养、饮食生活经验分享的书籍,“虽然只是一位母亲的手札,但其实文字背后是一对父母给两个女儿爱的双结。”(引自《妈妈是最初的老师》自序)
其他文献
第五届工人文学奖得奖作品集  策划:街坊工友服务处教育中心  编辑:工人文学奖委员会  出版社:进一步多媒体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第五届工人文学奖得奖作品集》是简朴又实在的一册书。厚厚的,文字洋洋洒洒的,没有矫作之情也没有华丽装帧。至于奖项本身,它始于二十多年前,四届后停办,如今由一个关注工友的组织再续。它并非举世瞩目的文学荣誉,却盛载了最真实的生活故事。  所以说,真实的文字往往是
期刊
在许多人唱衰出版产业的今天,出版的春天却悄悄地到来。这是因为出版政策的逐步开放,给众多想做出版的人和想发表作品的人带来了希望。出版虽然还没有完全自由,但相比过去其涵盖范围已然宽广很多,想从事出版的人只要按一定的游戏规则就可从事出版行业。想发表作品的人只要其作品得到人们认可,并合符出版政策要求,就能出版。所以现在从事出版的人和写书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图书出版社只有五百多家,但从事出版的公司超过一万家,
期刊
无论是谁,或许都曾为爱执着、疼痛、明知天真却难以自持,告诉自己不能爱,却偏偏就是爱了。在时光洪流里翻滚呼喊,直到人老了、倦了,身份也尴尬起来。过了少女时期但仍心存想念,镜里不免检视自己许多遍,皮肤粗糙、面容憔悴,身处世间感觉苍凉,却不放弃一丝丝爱的可能。其实我们渴望的,无非是回到一种老派的纯真年代;不轻易连络、谈天,一旦碰了就是来真的。约会时走长长的路,望着对方的眼睛说话,离开MSN、离开手机Ap
期刊
“‘教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也都看得很重,但我非常反对把‘教养’时时放在心上,我们只要放‘生活’就好了。一旦太注重教养,家长就会处于督导者的位置,连自己的生活都忘记。所谓的教养,是把自己的生活过好,把孩子照顾好,这是一整个经验的传承,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命题。所以,我在进行的工作其实是一种说服,说服父母们在饮食生活里重拾家庭的关怀。”看上去十分柔弱的蔡颖卿,用轻柔的语调说起教养和生活,流露着始终
期刊
21世纪头十年不单向我们展示全球化的问题,也向我们暴露出生态破坏的种种恶果,随着各种地震、海啸、核灾的发生,关注环境以及改变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不再关乎市场、国家或社群的自由意志,而是唯一的、必然的出路。《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正是带出这样一个讯息,因为活在今日我们表面上很“自由”,可以怎样怎样,事实上我们只有一种自由:正视或逃避问题。“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源自诗人里尔克名作《古老的阿波罗石像残躯》的末
期刊
除了分享教养理念之外,蔡颖卿坚持带领各种习作。从最初针对大人的“读书会”,到只有小小孩参与的“小厨师活动”和即将开始的“缝纫活动”,蔡颖卿从生活的不同面向,为“教养”做出自己的定义。  读书会,享受阅读的喜悦  2008年,在台湾三峡的工作室,蔡颖卿成立了读书会。想要成立这个读书会的念头,在她脑海里盘旋了很久,“我只想单纯地跟大家一起享受阅读的喜悦。”蔡颖卿说。  这种分享阅读的心情,与父母对阅读
期刊
该如何向不认识丘彦明的读者介绍她呢?过往的工作经历?1970年代中到1980年代末,她在《中国时报》担任记者,又在《联合报》任副刊编辑,之后成为《联合文学》总编辑。她是台湾文坛最丰富、竞争最大的年代里的重要一员。然而,这些事业上的辉煌经历,都不及日后她激流勇退到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念美术,继而嫁给四川男人在荷兰过的日子更被人津津乐道。或许,“荷兰式美好生活代言人”更适合现在的她。  她笔下的荷兰日子
期刊
江城(River Town)  作者:(美)彼得·海勒斯(Peter Hessler )  出版社:上海译文  《寻路中国》的姊妹篇。海斯勒(中文名何伟)散见于各大杂志的旅游文学作品,数度获得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江城》一经推出即获得“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涪陵是我开始认识中国的地方,也是让我成为一个作家的地方。在那里的两年生活经历是一种重生:它把我变成了一个全新的人”。何伟的笔下是真中国,
期刊
大抵自19世纪以降,是欧洲绘画艺术全面繁荣的时代。回顾西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许多观念流派,诸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在这段期间相继出现,且因欧洲工业与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使得当时蔚为新兴的木刻画、铜版画、石版画等多样类型艺术有了相当程度的普及与推广。  1818年,发明石版印刷术的捷克裔德国人阿罗依·塞尼菲尔德(Aloys Senefelder ,1771~1834)因编纂
期刊
生猛有力绝对juicy  设计师小子的抢眼美学  曾在书店见过一本介绍台湾民间信仰“三太子”的专书《我爱三太子:众神喧哗太子帮》,封面“台”味十足又逗趣,摆在全是极简、欧美流行小说风格封面的新书平台区上,看起来格格不入却又极为抢眼。  什么是“台”呢?以我自己的经验,便是带着浓浓台湾草根气息的流行元素:闪亮、抢眼、颜色对比强烈。更重要的是,复古的台式美学带着加法哲学,把许多独自就可成立的元素加在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