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阅读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英语阅读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而且是英语学习的主要手段和途径。英语阅读能力是发展其他语言技能的基础和前提。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词汇量小,对语篇分析能力较差,对文章的背景及文化知识缺乏了解。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与理解。图示理论恰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激活并扩展他们的图式知识,以期达到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一 图式理论及其四种模式
图式(Schema)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1781)的著作,康德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只有把它们同他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以后经皮亚杰(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等人发展成为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m才把图式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鲁梅尔哈特(Rumelhart,D.19801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人们头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例如词汇图式、句子图式以及段落图式等。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这些图式与所阅读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外语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运用图式知识对所学语言文字材料进行主动解码;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理解的多少与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与范围。图式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所读的内容。
Carrell.(1984:4)把图式分为:文化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四种。
文化图式指与所学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学生所学文章的文化图式与他们所有的文化图式相吻合,学生就会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相反,如果所读文章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不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文化导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与理解。
形式图式指的是篇章结构及文章的文体。形式图式可以帮助学生对全文的结构组织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帮助读者预测文章中各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细节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
内容图式指的是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是对世界的认知,对阅读材料的话题及题材的熟悉程度。图式论认为,语篇只是一种符号,本身无意义,它只为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提供方向,而语篇的深层语义关系及意义需要读者把自己头脑中的背景知识与文章所提供的信息相联系才能得以把握和获得。因此读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世界知识)是决定语篇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语言图式是指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知识即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读者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解码达到理解文章语言内容的目的。
二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和内容背景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对文章的理解过程是文章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读者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读者对所读文章的图式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深刻的理解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图式的四种模式贯穿到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扩展新的图式知识。
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并综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语篇教学法,总结出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四个基本步骤。
1 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头脑中现存的与文章有关的图式知识。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联想,便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快阅读理解速度,最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率。比如,在讲解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的课文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学生对感恩节的内涵缺乏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感恩节的来历以及人们通常的庆祝方式。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今年的感恩节他要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某种他能够赋予这一节日以个人意义的方式——来庆祝。因此,这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导入对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另外,在这一阶段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猜测,比如作者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过感恩节呢?根据题目学生可能会猜到作者会写三封感谢信,那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三封感谢信会是写给谁的呢?这种不断的提问和猜测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这种兴趣。
2 语篇分析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来激活学生头脑里的结构图式,让学生通览全篇,把注意力放在全篇上,而不是具体的语言点。如果学生对整个文章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单个句子或词的理解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下面这个句子:Look at that lady aⅡin white walking at the head nf the procession!如在中国文化中,这大概是对一个出殡仪式的描写了。而对西方人来说,这也许是个婚礼,“因为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都穿白色服装”。(邓炎昌、刘润清,1989:206)。因此学生只有通读全文根据整个语篇内容才能对这句话做出较为恰当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句际与段际之间的意义联系来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在这一阶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总体内容,把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并总结每一部分及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手段,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总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只有在语篇能力获取的基础上,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培养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学生在交际中才有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3 精读阶段或解码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具体的语言点进行讲解与练习。语言点就是课文中出现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教师可以通过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来帮助他们根据上下文来猜测一些词或词组的意思。教师在语言点的选择上一定要少而精。不要仅仅是通过一两个例句来进行讲解,而是要把这些词或词组放到一个大的语义单位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把内容和意义紧密地联系起来。否则,学生学完这些词后记住的仅仅是这些词的意思,却不能把所学的词汇真正地运用起来。另外,教师在教授语言点的时候,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操练形式,以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置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下来进行造句。也可以通过与其它形近意异或同义词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教师在测试学生对单词、词组的掌握情况时,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对所学的词进行听写,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这些词的运用上来。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编故事的形式把所学词汇串联起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了解了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掌握情况。每学完课文一部分的语言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时间来阅读课文,把这些语言点重新放到文章中去理解。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与第二阶段的上而下的阅读模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全文的目的。
4 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做一个总结。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对文章进行结构总结(structured overview)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以及基本语言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分组来总结文章的内容,然后每组可选出一个代表以口头的形式在全班进行总结。教师也可以以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中他们感兴趣的有感触的某一主题进行总结,因为学生是有感而发,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中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较好的途径。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总之,图式理论揭示了人们的先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后知识结构的规律,为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努力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一 图式理论及其四种模式
图式(Schema)提法最早见于哲学家康德(1781)的著作,康德认为一个人在接受新信息、新概念、新思想时,只有把它们同他脑海里固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才能产生意义;以后经皮亚杰(Piajet)和巴特利特(Bartlet)等人发展成为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m才把图式概念发展成一种完整的理论。鲁梅尔哈特(Rumelhart,D.19801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认知能力的建筑砌块”。人们头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例如词汇图式、句子图式以及段落图式等。阅读过程其实就是存在于头脑中的这些图式与所阅读的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外语学习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可以运用图式知识对所学语言文字材料进行主动解码;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理解的多少与深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知识水平与范围。图式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所读的内容。
Carrell.(1984:4)把图式分为:文化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四种。
文化图式指与所学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学生所学文章的文化图式与他们所有的文化图式相吻合,学生就会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相反,如果所读文章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不熟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文化导入及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章的把握与理解。
形式图式指的是篇章结构及文章的文体。形式图式可以帮助学生对全文的结构组织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时帮助读者预测文章中各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具体细节在文章中出现的顺序。
内容图式指的是语言所承载的背景知识,是对世界的认知,对阅读材料的话题及题材的熟悉程度。图式论认为,语篇只是一种符号,本身无意义,它只为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提供方向,而语篇的深层语义关系及意义需要读者把自己头脑中的背景知识与文章所提供的信息相联系才能得以把握和获得。因此读者头脑中的固有图式(世界知识)是决定语篇理解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语言图式是指语言知识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知识即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知识。语言图式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读者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解码达到理解文章语言内容的目的。
二 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图式理论强调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和内容背景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对文章的理解过程是文章与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需要读者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把内容与形式统一起来。读者对所读文章的图式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深刻的理解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图式的四种模式贯穿到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网络系统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扩展新的图式知识。
在图式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并综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语篇教学法,总结出了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四个基本步骤。
1 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帮助学生激活他们头脑中现存的与文章有关的图式知识。教师尽可能地介绍一些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以促进他们的联想,便于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阅读理解的难度,加快阅读理解速度,最有效地提高阅读理解率。比如,在讲解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三册的课文Writing Three Thank-you Letters时,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有些学生对感恩节的内涵缺乏了解,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讲解感恩节的来历以及人们通常的庆祝方式。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今年的感恩节他要以另外的一种方式——某种他能够赋予这一节日以个人意义的方式——来庆祝。因此,这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导入对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另外,在这一阶段还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猜测,比如作者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来过感恩节呢?根据题目学生可能会猜到作者会写三封感谢信,那老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这三封感谢信会是写给谁的呢?这种不断的提问和猜测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不断地保持这种兴趣。
2 语篇分析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引导来激活学生头脑里的结构图式,让学生通览全篇,把注意力放在全篇上,而不是具体的语言点。如果学生对整个文章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于单个句子或词的理解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下面这个句子:Look at that lady aⅡin white walking at the head nf the procession!如在中国文化中,这大概是对一个出殡仪式的描写了。而对西方人来说,这也许是个婚礼,“因为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新娘都穿白色服装”。(邓炎昌、刘润清,1989:206)。因此学生只有通读全文根据整个语篇内容才能对这句话做出较为恰当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句际与段际之间的意义联系来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在这一阶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总体内容,把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并总结每一部分及每个段落的中心思想,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衔接手段,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总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来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只有在语篇能力获取的基础上,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培养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学生在交际中才有可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3 精读阶段或解码阶段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具体的语言点进行讲解与练习。语言点就是课文中出现的要求学生掌握的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句型。教师可以通过激活学生的语言图式来帮助他们根据上下文来猜测一些词或词组的意思。教师在语言点的选择上一定要少而精。不要仅仅是通过一两个例句来进行讲解,而是要把这些词或词组放到一个大的语义单位的背景下,要让学生把内容和意义紧密地联系起来。否则,学生学完这些词后记住的仅仅是这些词的意思,却不能把所学的词汇真正地运用起来。另外,教师在教授语言点的时候,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操练形式,以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设置情景,在一定的情景下来进行造句。也可以通过与其它形近意异或同义词的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教师在测试学生对单词、词组的掌握情况时,也不能仅仅简单地对所学的词进行听写,而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这些词的运用上来。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编故事的形式把所学词汇串联起来,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了解了学生对这些词汇的掌握情况。每学完课文一部分的语言点,教师应给学生一些时间来阅读课文,把这些语言点重新放到文章中去理解。这种自下而上的阅读模式与第二阶段的上而下的阅读模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全文的目的。
4 总结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通过对文章的理解对文章做一个总结。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对文章进行结构总结(structured overview)来了解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以及基本语言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可分组来总结文章的内容,然后每组可选出一个代表以口头的形式在全班进行总结。教师也可以以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中他们感兴趣的有感触的某一主题进行总结,因为学生是有感而发,这样就可以把学生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中去,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较好的途径。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总之,图式理论揭示了人们的先知识结构如何影响人们的后知识结构的规律,为人们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理解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在外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背景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图式,努力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分析和概括能力,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