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研究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公式与物理图象的结合是一种重要题型,也是高考的重点及热点.本文就动力学中图象问题的特点、解决策略结合具体的例题进行分析.
  一、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概述
  1.常见的图象有v-t图象,a-t图象,F-t图象,F-x图象,F-a图象等.
  2.图象间的联系.加速度是联系v-t图象与F-t图象的桥梁.
  3.图象的应用.(1)已知物体在一过程中所受的某个力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速度、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要求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3)通过图象对物体的受力与运动情况进行分析.
  4.解题策略.(1)弄清图象斜率、截距、交点、拐点的物理意义.(2)应用物理规律列出与图象对应的函数方程式,进而明确“图象与公式”、“图象与物体”间的关系,以便对有关物理问题作出准确判断.
  5.分析图象问题时常见的误区.(1)没有看清纵、横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单位.(2)不注意坐标原点是否从零开始.(3)不清楚图线的点、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4)忽视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
  二、动力学中的图象问题的题型分析
  1.与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的v-t图象
  例1 以不同初速度将两个物体同时竖直向上抛出并开始计时,一个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可忽略,另一物体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与物体速率成正比.下列用虚线和实线描述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广大中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全面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中学生意识到科学与自身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为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学生数理化(初中)杂志社特举办“中
本文针对当前形势提出大学教学创新的若干思考:立足发展,更新观念;务实求新,素质为要;以“法”促效,塑造个性.以适应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突破、新发展.
有一个女孩在文章中写道:“数学好抽象,好像和我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数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座坟墓.”简短的几句话语道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数学抽象,枯燥无味.为改变这
班主任常常有这样的困惑:“听话的孩子缺少个性”,而“有个性的孩子有时候不听话”,因此难以做到“听话”与“个性”的协调统一。如何做到得而兼之?解决这个问题,必需首先厘清几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听话”。在此处,是指服从某人的言语。但“听话”本身是一个多种因素组合的过程性概念,它包括说“话”者、听“话”者、“说”的方式、“话”的内容等多个要素,不能忽略这些要素,而一味要求孩子“听话”。  第二个概念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师专业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要进一步更新,努力为学生
竹溪县地处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是湖北省西北部最为偏远的国家级贫困县。“穷县办富教育,小县办大教育”,让孩子们共浴教育公平的阳光,是竹溪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竹溪县克难勇进、因地制宜,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区域教育发展之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全过程的“阳光教育”。全县在整体推进阳光教育的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
素质教育已推行了十多年,素质教育要真正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就必须对素质教育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本文针对当前人们对素质教育的本质存在的模糊认识,从分析“素质
不能说“听话”就是不好,追求“个性”就是好,“听话”与“个性”不能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正如我们会不满意于课堂上异口同声的“对”“是”的听话,也会反感会场上聊天、打电话的个性。  听话有被动与主动之分。刚入学的小学生常常是被动地听话,我们常常会听到他们说“老师说……”,在他们看来,老师说的就是规范,且必须要遵守。像这样的听话也有其积极意义,有利于小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但随着年龄的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梯度、密度的把握谈点认识与体会.  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力求面面俱到,学生的提问意识受到束缚,而课堂提问有利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灌输式学习中,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鲜有创新的见解表达,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提问,并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能迸发思维的火花,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依标据本,从教材中提问  教师要立足教材,认真研读教材,可以在重难点处提问,可以对概念、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