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duck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要求,北京市所有小学在新世纪初分批次陆续开设了英语课。几乎从一开始,农村小学能否完成国家规定的英语学科教学任务就成了学术界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直到现在,这种争论和担心仍未平息,而远郊区县要求为农村小学增加英语学科课时的呼声却越来越高。
  今年6月,北京市小学英语校本课程建设交流研讨现场会在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召开,与会者们在这所地道的农村小学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嘹亮的英语歌声在校园里回荡;凭借英语“小九九”的功底,同学们在课堂上熟练地进行英语会话;运用“表音密码”,老师给出一个新的单词,学生立刻就能正确拼读……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学取得了如此成果,不由引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专家丛立新教授的思考,她说:“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的实践证明,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是可以成功的,是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和目标的;同时永定分校的经验也表明,农村小学要达到英语教学目标,只凭国家课程是不够的,必须要开发各种形式的校本课程,为国家课程提供很好的支撑。”
  
  明确英语教改思路:开发实施校本课程
  
  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以下简称“永定分校”)位于门头沟区城乡结合部,原为永定镇中心小学,2006年3月与北京实验二小联合办学,成为了北京实验二小的分校。该校地处门头沟新南城建设发展的中心,由一所中心校、五所完小组成,在校生近两千人,是全区规模最大的一所农村中心小学,绝大多数学生是农民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校开设了英语课,但一直到2003年,学生英语及格率仅有13.2%,优秀率才2.3%,英语课一直是困扰学校教学的大难题。
  如何在农村小学教好英语?为了改善和加强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诸多不适应和薄弱环节,2003年,永定分校确定了“以英语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探寻一种适合农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龙头拉动学校全面工作”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构想。
  他们发现,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流畅自如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练出来的。农村学校学生主要依赖在校的英语学习,而仅仅依靠国家英语课程的学习不能满足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于是开发、实施英语校本课程,成为学校工作新的生长点。学校要借鉴已有的英语教学改革成果,开发英语特色课程,创办英语教学特色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跨入地区优质学校行列。
  为此,永定分校重点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初步构想改革框架。通过反思英语教学,永定分校的领导和教师们认识到,造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诸多不适应和薄弱环节的关键,是没有适合农村孩子学习的教学理念。长久以来,农村学校运用同城区一样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制约了农村学生的英语学习。通过调研、考察,他们认为“能动英语”学习理念适合农村小学学生,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学英语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使英语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于是制定了“依托专家,悟透理念,探索实践,不断创新”的教学改革实验方案并组织实施。
  其次是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推动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永定分校分级培训干部、教师,明确要求干部作为教学改革的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指导者,参与英语教学改革试验;学校帮助家长认识“能动英语”教学理念,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加强校本教研,明确课堂教学要求,构建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评价,鼓励教师敢于探索、实践,勇于创新;建立健全奖励运行机制,拉动师生教学内需,激发师生教学兴趣;强调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规范语音语调;出版教研专刊,敦促干部、教师对英语教学改革工作进行理性思考。
  
  构建四大平台:实现英语教学突破
  
  永定分校从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创设环境和开展活动等四方面入手,为学生搭建英语学习的平台。经过多方取经、认真比较,他们与“能动英语”发明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如云博士合作,引进其完善的课程体系,再以其他一些教学法为补充,建立了《五维英语》校本课程。
  永定分校把校本课程定名为《五维英语》,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关注如下五个方面,做到事半功倍——一是五项训练内容:读、写、译、听、说;二是五种参与器官:眼、脑、口、耳、手;三是五个教学环节:温故、知新、夯实、内化、创新;四是五大参与主体:领导、教师、学生、教材纲要、多媒体;五是五大监控体系:教师课堂教学监控 、学生学习效果监控、晋级测试监控、各校自测监控、竞赛活动监控。
  《五维英语》的内容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分为“基础拼读”和“话题英语”两部分,“基础拼读”主要是系统学习基础拼读知识、培养拼读能力;“话题英语”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选修课定名为“趣味英语”,根据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和学生选修需求,学校开设了“动漫欣赏”、“韵句歌谣”、“英语剧场”、“英语游戏”、“英文歌曲”、“双语小报”等多门课程,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为解决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学校启动了优秀任课教师兼单班英语教学的改革试验,动员其他科目教师报名当志愿英语教师,承担一些英语教学任务。学校请李如云等高校教师对学校英语教师和志愿教师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引进专家讲座、组织老师们进行英语教学理论的培训、外出考察等多种方式,形成了一支非专业志愿者英语教师团队。在年逾50的校长马留芬带动下,永定分校全校教师学英语,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师生共同学习英语的情景。
  农村学生家庭没有英语学习环境,为此,永定分校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设英语文化氛围。“每日一句英语”、英语墙报、早晨和课间的英语广播、课堂上的多媒体英语教学……学生进入校园,立刻就被浸润在一种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中。英语书法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自制英语小报、英语歌唱比赛、每年一度的英语节和圣诞联欢……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大大拓展了师生的学习空间。
  “圣诞老人是校长”,这是一个在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广为流传的故事。圣诞节英语联欢会上,打扮成圣诞老人的马留芬校长把礼品发到各班学生手中,用英语祝贺他们、勉励他们,不断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五年不懈耕耘:英语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经过近五年的不倦探索与实践,永定分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拥有了一支德才兼备的双语型教师队伍;建构了适合农村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明确的课堂教学要求,英语教学特色逐步形成;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成绩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在区里名列前茅,教学方法得到了专家、领导的认可。从2004年起,永定分校英语及格率超过80%,优秀率达55%。升入初中的学生表示,英语是他们在中学学得最轻松的一门课。据某中学反馈,2007至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初中三个年级中,来自永定分校的学生英语平均成绩比所在年级平均成绩分别高出20分—35分。
  2008年1月,永定分校被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实验中心正式批复为外语实验学校,为打造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特色搭建了新的发展平台。
  谈到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英语校本课程建设经验的意义,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课程中心主任钟作慈说:“在新课程改革调研中,远郊区县和部分近郊区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问题反映强烈。我们要寻找已有的成功经验,回答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怎么办这一难题。”□
  编辑 付江泓
其他文献
童话作为童年时期的必备读物,旨在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让他们知晓是非善恶.而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格林童话》,其德文原版中其实充满了“少儿不宜”的暴力血腥的情节.研究将通过自建语料库在词汇、文本层面进行分析,探讨了采用何种翻译技巧能让儿童更好地吸取童话所传达的教训,而不是模仿暴力行径.结论发现更新主流译本的用词,使用童话风格的词汇,减少翻译腔,翻译出暴力情节,能让儿童更好地理解童话的逻辑并吸取教训.
电影字幕翻译扫清了语言障碍,在电影走向国际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纽马克认为翻译时应该考虑到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和文本类型,不同表达类型的文本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即选择语义翻译或交际翻译.该文以《毒液:致命守护者》的部分字幕翻译为例,着重分析了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作用,认为在字幕翻译中,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侧重点不同,但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互为补充,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应灵活运用.
洪堡特的翻译观对翻译的标准判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语言世界观与其辩证翻译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中国诗歌翻译不仅仅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还能够塑造中国形象.该文主要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翻译观出发,分析中国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而给出翻译策略.
该文运用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通过以吴劳、海观、余光中等男性译者的译本为参照,对张爱玲《老人与海》译本中的女性主义进行探讨.张通过采用温和的女性主义翻译策略,试图在译文中彰显女性主义思想,凸显女性主义意识.
《人鼠之间》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著作之一,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国内研究人士多聚焦作品的主题、象征主义等,从个体需要角度进行的分析有所缺失.文章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研究该作品中主要人物的需要及产生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某一时期个体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需要缺失情况起着决定性的促成作用.
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具有独特的语体特征,因此,在对儿童文学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考虑到小读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观点去透析原文,以其喜闻乐见的、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再现原文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文章将结合德国功能学派汉斯·纽马克的目的论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节选国外经典著作《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汉译本片段,从语言风格、句式结构以及韵律节奏三个方面对儿童文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译本进行浅析.
在不断加快发展的国际化社会中,国际旅游活动也愈加频繁,那么,对于国外游客而言,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旅游景点名称作为一个景点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游客了解景点的首要内容,也是游客决定是否进入该景点的基础,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实际经历,了解我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的现状及不足,并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探究更加适合现阶段旅游景点名称英译的策略,包括音译、意译、全名译音+通名译意、音译+补充翻译等方面,从而吸引更多国外游客,推动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