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写作中考生对写作提示的认知对其写作表现的影响

来源 :现代外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per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13个省/市/自治区的371名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考生对写作提示的认知与其综合写作表现之间的关系.考生对写作提示的认知来源于问卷调查,并经多层线性模型检验无地区差异后,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3个基于考生认知的写作提示因子,即提示知识、提示难度、提示认同.进一步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英语语言能力是影响考生综合写作表现的主要因素,考生认知因子中只有提示知识对其综合写作得分具有显著影响.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显示,提示知识对综合写作表现有较微弱的正面影响,提示难度对综合写作表现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提示认同的影响则几乎没有.研究表明考生与写作提示间存在复杂交互作用,会影响其综合写作表现.
其他文献
[目的/意义]适应数据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需求,发挥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融入知识可视化的优势,基于文本大数据进行学科知识可视化教学探索与实践.[方法/过程]以知识可视化理论为基础,构建是什么(know-what)、为什么(know-why)、怎么样(know-how)、会怎样(know-will-be)的学科知识可视化教学模式,选择科学知识图谱作为可视化教学路径.以情报学为例,运用Citespace针对情报概念、情报流程、情报系统/体系、突发事件情报等教学内容,开展学科知识可视化教学实践.[结果/结论]
[目的/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情境的变革与丰富推动学界对非学术情境下信息素养的探讨不断深入.目前国内鲜有工作场所情境下对信息素养研究特征与发展趋势的探讨成果,本文希望填补这一研究缺失.[方法/过程]基于深入调研总结相关主题文献,工作场所情境下信息素养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出理论视角研究支撑跨域且多元、应用实践研究广泛且具象、教育反思研究试图回应挑战、行业需求研究映射组织特色等特点,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研究不足.[结果/结论]聚焦于图情领域的研究发展,应当从理论视角转换、应用领域拓展、教育反思推进、行业需求
[目的/意义]本文尝试从文献载体到文献内容(全文检索)再到数据层面的细粒度的南海证据性数据抽取.首先,能提高南海文献数字资源的检索性能;其次,为专业人员提供充足的证据材料;最后,为南海维权的证据链关联模型构建做好基础.[方法/过程]根据南海维权证据的特点,制定抽取规则.通过文本清洗、文本分段、段分句、分词把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化成结构化数据.然后分别比较朴素贝叶斯、SVM、随机森林、DNN、TexCNN、Bi-LSTM、LightGBM和XGBoost的证据性数据抽取效果.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证据抽取的准确性,
[目的/意义]调查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主观感知体验有助于优化平台知识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方法/过程]依据用户体验相关模型,从美学、含义、行为、情感、价值5个体验维度构建学术微信公众号用户体验效果指标体系,根据物元可拓法给出体验效果的物元模型和计算过程,并以“社科学术圈”公众号为例.[结果/结论]“社科学术圈”用户在美学、含义维度的体验效果为满意等级,在行为、情感、价值维度的体验效果为一般等级,总体体验效果倾向满意,分析了体验结果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
本文探讨汉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推导,认为只有非宾格动词在基础句法构造上与该结构相容.这类动词在基础句法结构层面有一个直接内论元,无外论元.根据非宾格分析法,在处所倒装句中直接内论元名词合并在Spec-VP位置,整个推导过程中被焦点化为句末焦点,并冻结在动词组内的基础位置上而不允许再移动.该动词后论元名词在原位与T形成一致关系,取值主格.句首的处所词组居于话题的标志语位置(Spec-TopP),而非主语位置(Spec-TP),是基础生成而非移位生成的话题.本文假设出现在处所倒装结构中的典型非作格和及物动词均
本文以英语迂回致使作定向参照,分析了汉语状态补语小句.研究发现,汉语状态补语小句存在远距离[+耦合]、[规约]和动词[无界]等特点,其以“V得”非致使动词为基点,构成由强至弱的渐变综合体.在系统功能语法原则下,“得”后为独立情形,形式上体现为主要动词延长成分.作为需要因果链共现的间接致使,小句整体匹配影响过程语义模式,宾语位置内容实为受影响者-0的复合参与者,相应句法成分则分别由不同的语言单位填充.
认知词典学隶属衍生型界面研究,可深化现代词典学研究,并开辟广阔领域,但尚缺乏界面视角的系统梳理.立足于研究内容、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本文评析国内外核心期刊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认知词典学研究有单界面和多重界面之分,前者以结构和用户视角为原型,信息技术、评论、类型和历史视角为边缘成员,后者可细化为双重、三重界面,并以双重界面为核心,从用户、结构节点等主要方面向其他视角延伸.总体说来,多重界面从内容、理论和方法不断拓展与深化单界面,渐成认知词典学的研究焦点,实现方式上国内外研究异同并存.最后,本文展望了国内认知
本文以生成语法为理论框架,探讨了现代汉语“不”和“没”的体限制问题,并进一步比较了“不”和“没”与“not”的异同.研究发现:1)“不”和“没”的生成与体限制无关;2)轻动词“有”是“不”和“没”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有”进行投射,则否定词的语音形式实现为“没”,否则,实现为“不”;3)音系部分的解读机制等最终导致了“不”和“没”与“not”的不同表征.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在深层句法层面对“不”和“没”做出统一的分析,也为与否定相关的跨语言变异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目的/意义]本文提出多属性学术评价方法鲁棒性问题,即尽管评价方法不同,但评价结果排序却大致不变,评价方法选择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研究其产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JCR2019管理学期刊评价和线性评价、TOPSIS、因子分析3种评价方法为例,通过计算不同评价方法的实际权重,将其放在同一框架下进行比较.[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指标高度相关是多属性评价方法鲁棒性的根本原因,本质上是不同评价方法的实际权重组合对高相关指标评价不敏感;评价指标相关度越高,评价方法鲁棒性越严重;评
[目的/意义]随着数字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数据与社会的互动形成了以数据、 人和环境为核心的圈层生态系统,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是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结构要素.[方法/过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演化博弈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对政府开放数据生态链演进过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工具Gephi对政府数据生态链演进过程中的部分环节进行可视化分析,归纳其主要特征并抽取演进的关键路径.[结果/结论]梳理出演进过程中各组成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发现和总结了演进过程的特征、动因和动力,并对各个演进过程的形成机理与嬗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