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乡土印记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改善我国乡村入口空间如出一辙的景观现状,保留乡村特色符号。通过调研探索目前乡村入口景观现状及其设计手法,分析实际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确立设计创新点。以四川省南充市水观音村为例,力图结合该地自然生态景观及地方历史、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点,将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与其进行新旧有机的创意融合。营造出乡村独有风情的入口景观。该方法可唤醒人们对乡土记忆的追溯,为乡村入口景观的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现状 入口景观 创意设计 艺术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06-0071-03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same landscape status of rural entrance space in Chinaand retain rural characteristic symbols By investigating and exploring the currentsituation of rural entrance landscape and its design methods, the actual material andspiritual needs were analyzed, and the design innovation was established TakingShuiguanyin Village in Klanchong City, Sichu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tries to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rural landscape with its new and old organic ideas inthe light of its nat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local history, cultural customs and othercharacteristics The entrance landscape with unique rural flavor was created Thismethod can arouse people's retrospect of loca! memor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reconstruction of rural entrance landscape.
  Keywords: Environmental status quo Entrance landscape Creative design Artisticconnotation
  引言
  鄉村是我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地,不管是从人口数量还是地域面积上来看都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建设美丽乡村成为了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面貌如出一辙,而乡村入口作为整个村落中的首要景观,更是呈现出如法炮制的景象。为了营造出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入口景观,提升乡村整体的独特风貌,文章通过系统分析目前村落自然环境的现状,人文特色及其现存的问题,对乡村入口景观中的入口标识与功能、植物配置与应用、乡土特色元素等方面进行创意改造,从而提升整个乡村景观的空间层次感与乡土风情。
  一、乡村入口景观基本内容
  (一)乡村入口景观概念
  乡村入口景观字面意义上即村庄入口处呈现的景象、视觉效果等。它是连接村庄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枢纽,也是人物流动必经之处。乡村入口作为一个村落景观的起始点,更是承载一个村庄第一印象文化识别的使命,它不仅是一个村庄的文化标志,还是独特且不可或缺的元素。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其表现形态与功能性,使入口景观能够在满足村民及游人观赏与活动的功能下,更好地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乡村入口景观空间的作用
  1.分隔和标识性作用:乡村入口景观空间作为进入村庄内部的初始节点,它将外部自然环境与村庄内部环境界定开,同时又引自然环境入内,使村庄成为一片自然基质中的人工建筑景观斑块。作为整个村庄景观的开端,入口景观需要赋予其标识性,传达出村落特色,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交通导向作用:入口空间是村庄内外部交流的交通枢纽,它通过将外部公路引入村庄的道路来组织人流和车流。过去村庄的道路往往由卵石铺成或石板搭成,随着国家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呼吁,很多村庄不再是往日“封闭”状态,内部亦修沥青公路,与外部交流甚密。
  3.游憩与文化展示作用:乡村入口常常是村庄里较为开阔的地域,可以建设成村庄内的休闲场所之一,通过设置亭廊、花架等构筑物以供人流停驻和休憩。村庄在其漫长的发展更迭中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乡村入口景观需要能够展示出村庄文化特色,传递村庄独特的人文气息。
  (三)乡村入口景观的构成要素
  入口景观的构成要素没有固定说法,一般根据村庄社会、文化背景等考虑村口景观建设风格等,总体上还是分为硬质景观和软质景观。硬质景观如道路铺装、景观墙、回廊、牌坊等人工构筑物;软质景观如花坛、草坪、小溪、树林等自然景观。具体规划上主要为景观广场、公共建筑和村名标识三方面。
  二、南充市水观音村入口景观现状
  (一)基址特点
  1.基地区位分析:水观音村位于四川省南充市,南充市近年受当地政府重视,基于此,水观音村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基础设施、交通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也受到了政府大量的资助。其次,当地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尤其是葡萄的种植,葡萄地占地面积高达上千亩,打造了水观音村葡萄特色农产品品牌(如图1)。大量果树种植使得当地冠有“果都”的美称。水观音村入口平面如图2所示。   2.社会历史因素分析:南充一直以来以水果和丝绸闻名,在古代就已经被称为“果氏之国”,丝绸文化也是极富盛名,蚕桑历史悠久,被人们冠于为“丝锦之邦”的美称。与此同时,它还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当地的三国文化保留十分完好,留下了众多古迹,丰富的三国遗址为游人们带来历史文化的回忆。除此之外,南充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各式各样的文化风俗相互汇通使得乡村更加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3.地形与气候因素分析:水观音村主要表现为浅丘地形,地势起伏小。其周边地势可以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的地域特色总体呈现出低势,北部以丘陵地区居多,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
  水观音村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热同期,空气湿度相对较大,当地的降雨量十分丰富,先天性的气候条件影响水观音村的水系分布,使农耕文化得到了充足的灌溉。
  (二)村口景观存在的问题
  1.城市的发展和村落建设造成的毁坏:近年来,乡村农业向着规模化,集中化发展,这就导致乡村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促使乡村文化开始变革。因此,乡村入口景观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人们对乡村景观的建设会更偏向于城市化的改造,使乡村景观丧失其原有的特色。近年来的乡村建设愈发不能体现出一定的乡村文化内涵,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人们把村落里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的古建筑,古树等加以改造,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这样的建设无疑是对村口景观的—种巨大的破坏。
  2.旅游业的发展对村口景观造成的破坏:近年来,乡村旅游—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尤其是城市居民更加偏向于去乡村旅游来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大量的游客来到乡村,促使乡村开始大面积的建设来迎合人们的需求,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但由于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完全忽视乡村景观自身存在的价值,过度开发导致乡村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数量超过村庄所能承受的压力范围,种种因素导致乡村失去其原本的性质。水观音村现状如图3所示。
  三、乡村入口景观的改造策略及改造方案
  (一)乡村入口景观的营造要点
  1.保持整体性风格与地域性特色:首先,入口景观作为整个村庄的中心景观轴线要有着即将进入入口的景观标识以及对外吸引力。其次,入口景观的整体设计风格需要与周边景观进行分割而又相互呼应,共同体现设计的主题思想。乡村入口景观在营造地域性特色时不仅要应用当地的乡土植物丰富入口景观的植物多样性,还需要提炼并融入当地沉淀已久的历史文化风韵、民俗风情、特色乡土符号等,使整体氛围更加贴近村民的生活。
  2.满足多样性功能:乡村入口景观不仅仅作为一个供人观赏的局部节点,还需要有不同的空间类型来满足人们多样的需求。乡村入口作为连通内外环境的空间需要具有观赏、休憩的功能,这就要求在设计的过程中注意空间结构的划分与组合。其次,在设计乡村入口时需要弥补传统入口景观上没有层次,整体景观感受平平的缺憾,可以利用景观标识,自然地理环境以及植物与特色文化元素的搭配与融合来整体丰富入口的空间层次感。
  3.营造入口景观意境: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历史发展经历,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在入口景观的设计过程中体现出景观意境是营造入口景观的重点。意境,本于形式而又高于形式,是情景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意境也是进行入口景观设计最重要的主题与核心。要想在有限的入口空间中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就需要通过对古建筑形式的保留与应用来激起村民对历史文化的追溯,通过不同含义的植物进行组合搭配来表达想要赋予这个区域的意义,带领人们体会到不一样的景观感受。
  (二)乡村入口景观的改造方案
  1.方案一——休憩式村口景观形式创新
  (1)设计理念:“偷得浮生半日闲”,人生最难得之处,不过是在这纷扰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清闲。归结到此处,便是让农人们能在繁忙的农活中抽出身来,休憩片刻;亦或匆匆行走的游人,可稍稍怠足。方案将“片刻清闲”作为初心构想和设计主题。
  (2)基于现状的设计考量:考虑到村口的地理位置及该村公共娱乐空间缺乏的情况,方案以设计一个双面向具村庄特性的村口公共休憩空间为目标。由于地势的高差起伏,方案决定设计为凸出的平台式公共空间,地面与马路在同一水平线上,游人可于“台”上观村庄景貌。整个“台”主要以土石堆砌,需进行小型的挖土填方。村庄以农为重,由于国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力支持,设计遵循“以人为本”、“节约资源”等基本原则,用几何形式做基础,以弧线的柔美为限规划整体,直线作辅,灵活采用当地建材覆层等,打造一个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村口空间。
  (3)景观要素组合:入口空间分为四部分,即休憩广场、绿堤、下沉广场和小竹园。①地形:整体设计为平地形,只绿堤以梯田形式连接两个广场及少许阶梯(整体高差不超过2m),来形成与水平地形的对比,增加视觉表现力。②园林构筑物:小竹园与马路间设景墙分隔,景墙上巧妙配置当地特色植物作为宣传和观赏,墙后有郁郁葱葱的竹子冒出头,增添几分神秘,园内除常规休憩构筑物,还划出一处放置特色打水水井;因方案主要以提供安于休憩的场地为目的,场地内多设园椅等。⑧水:竹园内与道路拐角处均设小型水池,池内配置漂浮植物,给整体环境增添几分安宁和幽静。④植物材料:休憩广场中心花坛内孤植乔木,成为整个空旷视觉上的焦点;绿园内种植葡萄和小型竖花架,增加场地与游人的互动。方案平面及效果如图4所示。
  (4)休憩式村口景观形式创新:基于当地缺乏公共型园林景观的现状,方案设计了休憩型村口景观。一是村口现址体量上是当地最大的空闲地块之一;二是村口距村民住宅尚有一段距離且路旁皆为田地,村口可以作为此距离上的唯一“停靠点”;三则是对外影响,每逢三、六、九,镇中会有集市,山野乡下,民风淳朴且多为老少,他们更愿意花一两个小时的步行至镇中,恰好此村距镇中不过两三里地,可效仿古时野外茶摊,供行人停驻。   建设休憩型村口景观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人主动停留,而是被动,是指行人走累了、农人忙累了甚至是天气不佳等致使不得不在此处停留的情况,它就像一个公共“充能站”,为人们疏散心情和缓解生活上的压力提供场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陶冶情操的环境。
  2.方案二——传统文化的延续:为了使村口景观设计内涵更加深厚,方案深入挖掘水观音村的地域历史。当地丝绸文化起源于公元前一千多年前,方案中融入悠久的历史沉淀,以及对丝绸文化的传承,充分体现了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
  (1)设计理念:方案以弘扬历史文化为核心,将丝绸文化融入景观之中。景观设计以水观音村的地域特征为基础,在设计过程中,提炼当地竹文化元素,通过竹简的设计让人自然而然的回顾历史。为了突出乡村田园风格,将草阶与农田进行融合,方便人们劳作后休憩。整个入口的规划,目的在于打造出一个自然、文化、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状态。
  (2)基于现状的设计考量:方案以田园风格为主,遵循人与乡村和谐相处的原则。各处景观设计上具有一定的连接性和实用性,具备乡村群众活动休闲的空间,体现新农村改造的特色,掺入的文化元素是整个设计中的创新点。每一个景观设计都有独特的功能,文化区、休憩区、娱乐区分布井然有序,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前提下又呼应总体风格,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人们能够在此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历史文化。
  (3)景观要素组合:道路铺装改造:入口两侧设计了,人行道,运用古色古香的橙色小砖石进行铺装,水池的边缘铺满鹅卵石,可以清晰地看见水流,台阶的材料是橙红色砖石,与整体相呼应。在步入水景右侧休憩区处是别具风味的泥土色砖石汀步。剩余的面积为草地,自然而又生态。
  植物景观改造:方案为了使乡村入口景观呈现充满生机的景象,种植的树种以红色为基调颜色,热烈而大胆,符合丝绸文化的主题。入口的左侧种植红枫,红栌和四季常绿的广玉兰,色彩上的冲击更能突出当地文化。在主入口的两侧栽植四季有花的月季,入口右侧种植的灌木是小叶黄杨,小叶女贞,四季常绿。同时座椅旁的遮荫树种是乡土树种香樟树。整个入口植物搭配热烈而吸引人的眼球。
  乡土特色建筑与小品营造:最具特色的建筑是与水观音村当地竹有关的文化景墙和地面铺装。竹简文化景墙的设计不仅利用了乡土特色材质,而且在竹简上雕刻的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故事也是别有风采。入口右侧的水体景观设计采用自然式驳岸,具有生态性和观赏性。方案平面及效果如图5所示。
  (4)文化延续的体现:为了展示丝绸文化,景观中的人物雕塑都和丝绸之路有关,身披丝绸、翩翩起舞的西域女子雕像,优雅而吸引眼球;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雕塑,可供人瞻仰。另外,文化景墙上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壁画让人们牢记历史,入口右侧的竹简设计,充分展示古代历史文化的魅力。
  3.方案三——景观意境的融合:意境的体现使乡村入口景观更加丰富,尤其在今天城市压力巨大的影响下,人们更加希望能够有释然自若的环境。因此,发挥园林意境在景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真正融入其中愈发重要。
  (1)设计理念:方案以水观音村现存生态环境为本底,从南充八景和特色果业等乡土特色中提取景观元素,并将其与历史文化延续有机融合。将入口营造出挡土墙式的梯田景观,并通过特色民俗符号的提炼与乡土树种的种植来保留田园劳动的原生风情。在满足生态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创造富有西蜀风情的入口空间。
  (2)景观要素组合
  地形地貌改造:村口位于道路最高点,地势起伏小,为弥补原先入口没有空间层次的缺陷,方案将进行小范围的挖土填方,营造出两个高3.6米的梯田生态景观,不仅可以阻擋水土流失,还能丰富整体竖向景观层次。
  道路铺装改造:设计选用原始生态的小石子与植草砖相结合。梯田台阶上采用石子铺装,使路面富有自然野趣,体现淳朴的劳动民风。入口两侧为便于村民行径,采用生态环保的植草砖进行铺地。
  植物景观营造:方案以当地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体现当地的传统风情。入口行道树为桂花,使村民产生浓厚的归家感;梯田上种植桃树、梨树等当地果树,整体上营造出南充八景中“果山秋色”的景象;周边辅以广玉兰与紫薇进行搭配,增添了观赏性与空间层次感。
  乡土特色建筑与小品营造:在水观音村村口设置以石碑为中心的村标,石碑造型自然原始,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呼应,主要起到修饰空间与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的作用。另外,在梯田下方设置水池区域,左侧为多功能凹陷型亲水平台,使整体形态不突兀而又具有吸引力,为村民提供休闲活动范围。方案平面及效果如图6所示。
  (3)乡土印记体现
  乡土树种:乡村入口景观营造中主要以桃树、梨树、柑橘树、桂花树、广玉兰等乡土树种为主,辅以紫薇、美人蕉、葱兰增添空间色彩感。让入口空间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延续这片土地上乡土的记忆。
  建筑材料:方案设计中为了保留乡土性,主要以村庄原有材料为主,这样不仅能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还能节约施工成本。将天然石材.木材、砖、土等原生材料运用到设计中,进而与意境文化相结合。水池外的鹅卵石,使人们体会到自然、安静、淳朴的质感;梯田台阶上的碎石铺装,蕴含着农民劳动时辛勤的汗水以及追求简单、古朴的精神。
  (4)乡土意境表达:主要通过提取当地特色元素营造意境,如入口处的石碑村标,带人们追溯到遥远的三国时期,强化意境氛围;水池在落日余晖中的微波荡漾让人们感受到南充八景中“曲水睛波”的风光;从远处遥望梯田景观,村民看到漫漫“果山秋色”,体会到劳动的快乐。结论
  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乡村入口景观更是对整个村落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乡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荟萃,每个乡村都有众多独有的文化延续下来,因此在乡村入口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更应该避免从众的现象发生,拒绝生搬硬套古典的中华元素,仔细挖掘当地特色文化,并将其与专业的设计方法相结合营造出空间结构合理的景观。.
  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乡村入口景观创意设计(编号:201913006073)。
  参考文献
  [1]宋子章环境美学视域下乡村景观设计初探[J]设计2018(07):50-51
  [2]杨珍珍,唐建老宅新生——旧民居改造的乡村民宿建筑设计初探[J]设计,2017(09):158-160
  [3]张效伟未来设计视域下的中原乡村设计需求调研田设计2017(11):12-15
  [4]徐哈承德山地美丽乡村景观改造研究以承德高新区狮子沟村为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7:12-14, 59-75
  [5]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2-5、12 -15、31 66
  [6]黄佳娣复合型都市农业园区的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四川简阳双古井现代都市农业园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16: 9-15, 40-46
  [7]胡小琴.浙江省乡村村口景观营造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6: 1-6,35 59
  [8]金彬云,张光伟乡村景观设计[J]江西农业杂志社,2017: 75,83
其他文献
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西泠印社社员。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台湾同源桥及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百余铜建筑总工艺师,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巨幅熔铜壁画《春和清妍》作者,作品还被收藏在中国国家
期刊
摘要:空间叙事理论认为设计和语言学具有类似特征,是一种复杂的叙事表意系统,具有特定的范式与方法,成为近年空间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迪肯大学开设的空间叙事与意义课程基于此梳理环境设计的发展脉络,强调通过个人体验和批判性反思回溯经典案例,重视叙事手段转化的快速训练,以问题引导研究性设计等教学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本体、观念和一些基本原则,为设计创作和实践提供研究方法,
期刊
摘要:为迎合主题酒店的潮流,探究洞穴酒店设计研究的可能性。分析了洞穴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的案例应用,以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洞穴酒店为例,探讨其中的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了洞穴酒店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为继续深化洞穴酒店设计做好了基础。该研究可为以后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希望洞穴主题酒店可以在满足旅游食住基础上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和亲近自然的机会。  关键词:洞穴 生态旅游 主题酒店 酒店设计 特色体验  中图分
期刊
长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博物馆聘任专家,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副会长。多年来,出版著作近30本,发表文章约400篇。论文曾获第四届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二届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并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美术委员会突出贡献奖、江苏省文联艺术贡献奖、东南大学教学一等奖等。  长北教授几十年行万里读万卷勤于求知笔耕不辍,形成抓牢田野调查与原始文献、注重多
期刊
王庆斌,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先后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主要从事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领域的教学、研究及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专业负责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设计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科技分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期刊
戴森设计大奖是一项国际性的设计与工程大奖,旨在嘉奖、鼓励和启发新一代的设计工程师。它面向所有工程专业或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和新近毕业生开放征集。该奖项由戴森公司设立的慈善机构詹姆斯·戴森基金会主办,基金会的目标是激发更多的年轻人从事设计工程行业。戴森设计大奖的主旨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这个问题可以是困扰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小麻烦,也可以是全球性的重大难题。最重要的是,解决方案需要切实有效并展现巧
期刊
潘鲁生,艺术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协工艺美术艺委会主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系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在潘鲁生教授看来,设计的根本目的在
期刊
摘要: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哪吒闹海》到《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出现,历经四十载,在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国产动画设计正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时期,文章针对国产动画设计的现代化转型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重点分析了《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动画作品。经过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和策略。《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等近年来涌现的优秀动画作品,他们无一例外都运用
期刊
摘要:现如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球气候变暖、多种生物濒临灭绝。随着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不断融合与表达。研究将重点探讨全球环境问题,并提出环境关怀主题的人工智能艺术产品设计方案。采用案例分析法、调查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融合人工智能元素提出环境关怀艺术产品设计方案。希望对未来人们研究环境问题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提供新的意识与维度。  关键词:环境关怀 人工智能 艺术设计 境 温度  中图分
期刊
摘要:为了提升中国标准动车组旅客界面的感官体验。从CMF的色彩、材料、表面处理方式三方面对复兴号动车组进行分析,总结了旅客对复兴号动车组CMF设计的感知路径。明确CMF感知路径的正向和反向应用方法,并针对中国标准动车组商务客室乘坐体验需求进行了旅客界面设计实践。CMF是提升感官体验的有效手段,中国标准动车組的乘坐体验升级离不开CMF在轨道交通工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CMF乘坐体验中国标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