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区主题酒店设计研究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ow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迎合主题酒店的潮流,探究洞穴酒店设计研究的可能性。分析了洞穴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的案例应用,以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洞穴酒店为例,探讨其中的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了洞穴酒店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为继续深化洞穴酒店设计做好了基础。该研究可为以后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希望洞穴主题酒店可以在满足旅游食住基础上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和亲近自然的机会。
  关键词:洞穴 生态旅游 主题酒店 酒店设计 特色体验
  中图分类号:TU972+.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0)10-0112-04
  引言
  主题酒店也称主题文化酒店,是以酒店所在地最有影响力的区域特征、文化特质为素材设计、建造、装饰、经营和提供服务的酒店”。主题酒店以文化为主题,以酒店为载体,以客人的体验为本质,使顾客从中获得富有个性化的文化感受以。
  一、洞穴酒店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一)洞穴酒店的概念
  在远古时代,原始人类和野生动物一样,为了自身的安全和繁衍生息3,不断在大自然里寻找安身庇护的地方,穴居成为当时比较普遍的居住形式,具有满足餐饮、居住、遮风挡雨等基本生活起居和生存需求的功能。
  洞穴酒店,顾名思义就是以“洞穴”作为主题的酒店,对原始洞穴进行改造或者增添基础设施设备以满足生活起居,现在发展成为人工开发或者修建洞穴,并建造设计完备的配套设施。虽然酒店一般都按地形地势而建,但由于洞穴的多样,洞穴酒店也是形态各异,有的依山,有的傍水,有的伫立悬崖,有的潜藏地底,更有专门人工凿洞打造的。
  (二)洞穴酒店發展现状
  现代酒店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酒店产品趋于雷同,差异化程度不断下降,加之国际连锁集团品牌酒店抢滩登陆,使整个酒店业市场趋于饱和,利润下滑件。而主题酒店产品的推出作为差异化的一种有效手段,是酒店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途径。
  洞穴酒店作为一种自然风光特色的主题酒店和新型的生态旅游类型,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视觉感,更是成为人们所青睐的旅游热点和体验选择。对自然洞穴的研究注重保护性的开发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对特殊的地形要求和施工难度,国内洞穴酒店的研究设计还很少见。我国洞穴酒店的发展仍然非常缓慢。
  (三)我国洞穴酒店发展前景
  根据现在国内的自然资源和现存的条件,在对洞穴酒店进行整体包括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必须兼顾功能和生态,尽可能地选择合适的地理区位,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特色。在洞穴酒店的发展中,可以与其他类型的生态旅游相结合,成为会展、休闲、度假的休闲度假胜地,使洞穴酒店适合度假、学习、国家和经验。为提高洞穴酒店的接待能力,满足游客“食宿”的基本目标,应当发展休闲、娱乐、养生等互动体验功能,大力提高洞穴酒店接待服务水平和生态体验。
  洞穴酒店的开发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土质地貌、气候环境等条件因地适宜,并在开发的同时不忘保护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洞穴主题酒店案例
  (一)卡帕多奇亚的神奇景观——YunakEvleri酒店
  卡帕多奇亚地区位于土耳其中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是世界上最为壮观的风化区5。据考古调查可知,早在公元6世纪开始就有古人在石灰岩悬崖上雕刻出的洞穴中居住了。在2000年,改建成名叫Yunak Evleri的五星级酒店。Yunak Evleri五星级酒店在施工时,首先进行了大量的清理和土地平整工作,将洞穴屋改成30间与众不同的客房。接着在客房里铺设温暖的木地板,安装照明灯具、无线网络和其他现代化的配件,修建了浴室管道问。。
  酒店的房间放在墙上的一个小洞里,床上铺盖的是豹纹毛毯,仿佛置身于某个原始部落,酒店的墙上嵌有橱柜,浅色的凝灰岩和纯白的亚麻布符合我们理想中的传统而休闲的生活方式。这种还原原始生活情景和状态的方法是基于交互设计,有别于传统设计,交互设计更加关注用户体验,其特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验”,二是“感观”。只有以用户为中心,注重设计上的行为体验和精神上的感官体验,才能真正抓住用户的心。
  (二)南麂列岛的旖旎风光——迷途·后隆酒店
  迷途后隆酒店建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南麂岛的后隆渔村的陡崖峭壁上,贴山而建,临海而居。该酒店最初受到土耳其格雷梅的启发,使用原有的天然防空洞创建了23间各种形式的创意客房。另配有儿童活动室、超大海景露台、小电影院等。风格结合了岛上渔夫家庭的风格和旅游特色。酒店房间都试图还原真实的洞穴,一个个房间倒像是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大岩洞,配色贴近自然、空间宽广、装饰简朴大气,带给人一种独特的异域风情却又很好的贴近了自然。夜里你可以一边听着海浪拍打着礁石的声音,一边看那满天繁星的夜色。
  酒店的设计除了考虑人的体验和感受外,更是从多维度体验设计出发,除了视觉维度外,听觉和嗅觉维度的感受也是设计考虑的重要因素。听觉体验在体验设计中不仅能够营造更加突出的主题文化和设计空间意境,还有利于给消费者带来更加舒适和惬意的身心感受。海风、海浪拍打礁石等类似的自然声音能够让顾客对酒店产生一种贴近自然的感受。咸咸的海水味和清新的山林的气息加深了顾客对酒店的印象。
  三、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生态旅游区洞穴酒店规划设计办法
  (一)前期调查与分析
  1.用地交通分析
  该生态旅游区项目位于明光市涧溪镇鲁南村曹阳岗,距离涧溪镇政府约15公里,距S309省路3.7公里,距离宁洛高速G36(蚌宁高速)公路5公里,可通达明光市区及盱眙县,距明光市区25公里,距盱眙县城40公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机动化程度的提高,自驾游,健康旅游等新型旅游形式迅速兴起。将为明光旅游业带来大量游客,极大地推动了明光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场地地处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徐州都市圈交汇地带,周边城镇密集,社会经济发达,市场潜力巨大。   2.用地气候及水系分析
  基地所在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具有季风气候的显著特征,四季分明,秋冬少雨,雨热同季,夏季相对雨水集中。基地周边水资源丰富,水系环绕,池塘集中。但基地内部水系统较为薄弱,区域内局部有池塘,但汇水区与池塘联系较少,雨季山体地表水流流向分散,未能很好地汇集,没有合理整治,需在景观处理中增加水系间的连通性。
  3.用地资源条件分析
  地处华北准地台和扬子准地台的结合部,郯庐大断裂带的东侧,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非金属矿产更为丰富。
  4.用地条件及绿地植被分析
  项目基地周边以丘陵绿地、村庄居住用地、农林用地、池塘及其他用地为主。场地内部地形变化丰富多样,丘壑纵横,其中以一条旱枯深沟为山体主要汇水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主要为林地、草地,土壤肥沃,为将来的种植提供了很大的价值。
  (二)总体规划设计
  明光市政府提出作为国家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皖苏省际区域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生态旅游城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安宁和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以。
  观光旅游以景区为主,度假旅游以酒店为主,休闲旅游以娱乐为主,特种旅游以差异为主,复合旅游产品注重旅游元素的多样化,元素越丰富吸引力越大。
  (三)专项设计
  1.指导思想
  (1)资源导向要迎合市场导向。依靠该地区最独特的資源——矿物质,面向市场需求,定位目标群体,加强生态环境经验。它真的让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理解自然,体验自然,回归自然。
  (2)经济效益要结合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既要考虑旅游区、村民、政府都能获得正常经济收益,也要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确保旅游区可持续发展。
  (3)考虑近期开发的同时考虑长远发展。以观光、休闲旅游为基础,带动人气,以度假与专题旅游强化特色,形成中高端产品,聚集财气,树立品牌。
  2.主题定位
  白垩纪开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覆盖了7950万年。这是一个色彩缤纷多彩的世界。恐龙统治着这片土地。早期的土地基本上是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在中期,花青素大大增加。基本已经接近新生代植物群了。
  这个时期是明光内生矿床形成的时期,现已探明的各类矿物资源,经历了亿万年的沉寂,与今天的人们相遇。生态旅游区规划以矿物资源为载体和纽带,以“走进白垩纪,洞见古今情”为设计大主题,试图揭开矿石形成时代的神秘面纱,用旅游的形式来传递知识。
  四、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生态旅游区洞穴酒店设计实践
  (一)前期分析
  1.洞穴酒店的定位
  本论文研究的洞穴酒店设计在现状主要支河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规划范围主要围绕现状河道扩大水域范围,同时考虑与景观更好地结合,打造生态洞穴酒店体验,从而与生态旅游区其他主题区域相呼应,共同构筑充满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
  2.洞穴酒店的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布局基于对当前旅游资源和地形条件的全面调查分析。旅游产品的实施过程、旅游区功能、主要服务设施、交通和旅游线路、旅游区景观形象、资源和环境保护等。这是旅游区发展的关键环节。
  总体规划布局立足山地地形条件,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系资源,因地制宜,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减弱对环境的影响,反映“盛世莲花、寄情山水”的主题。
  (二)总体定位和策略
  1.总体定位
  整体定位是希望跨越时空的界限,突出古,野,奇,魔四个特点。“洞穴旅游,研究旅游,休闲旅游,狂野豪华体验”作为长三角区域旅游目的地和休闲旅游示范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将得到改善,区域综合效益将整体提升。
  洞穴酒店作为该生态旅游区重点旅游与体验项目之一,顺应生态旅游区整体趋势,以接近和回归大自然为主要脉搏,强化游客的体验感,让游客体验生态环境,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塑造情绪,休闲生活。
  2.策略
  注重整体协调发展思想,重点处理好山上与山下;生态、生产、生活与景观;城市与乡村;旅游区与村落的关系。兼顾好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态园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协调进行,通过园区建设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带动社区居民的收入增长,实现社会共赢共富,共享建设成果。
  (三)总体规划设计
  在对现状旅游资源、地形地貌条件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旅游产品、旅游区功能、主要服务设施、交通与游览线路、旅游区景观形象、资源与环境保护等在空间上进行落实的过程,是旅游区开发的关键环节,牵涉到功能布局是否合理,景点与线路组织是否合理,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否经济,景观形象是否鲜明,环境保护是否充分,分期开发是否可行,经营管理是否方便等一系列关系到旅游开发成功与否的决定性问题。
  1.洞穴酒店的总体景观设计
  基于“盛世莲花、寄情山水”的主题,洞穴酒店整体平面采用莲花的造型,以一片莲花花瓣为一个功能片区,每片花瓣之间看似独立却功能相关,交通相连,便于分期建设与运营管。形态上恰似一株盛开的莲花,同根连枝,而又独自绽放,各展风姿,如图1。
  利用基地范围内原有的一条水渠进行合理扩建,形成洞穴酒店区域的一片中心湖景,取名映月湖。也借此设计亲水休闲平台,增加游客与自然的互动与亲水体验。利用现状陡峭的地形及岩石资源打造莲花状洞穴式酒店。采用台地式的空间布局手法,形成可分可合的活动场所,巧妙地将建筑和景观与高低错落的莲花造型相结合,视野开阔,使得台地式的每层都拥有精致优雅的观景平台。
  2.洞穴酒店的交通流线设计   洞穴酒店区域的交通主要是旅游区内的游览车和游客的步行只有主干道允许私家车、自驾车等机动车辆的通行,并且在园区内的主要出入口专门设置旅行社专用车停车场和私家车、散客车专业停车场。园区内的主要远距离的交通还是以游览车为主,在洞穴酒店区域游览车路线可达主要的功能区域,并在重要的人流相对集中的节点设置游览车临时停靠点作为游客集中的上下车点。此外,在酒店区域主要为游客步行区域,如图2。
  3.洞穴酒店的基础设施考虑
  考虑老弱病残等特殊人群,为避免台地式设计给他们带来的不便,通过电梯的合理点位布置保障每层每个区块都可以有电梯达到。即使身体不便或者年老人群也可以享受高层俯瞰洞穴酒店全貌的自然美景,不再因为设计的缺陷對旅行中的美好体验而望而却步,如图3。
  (四)专项设计
  本次研究设计重点选取了酒店大堂和一组居住体验区作为对象进行重点设计。打破室内外界限,巧妙运用种植结合空中泳池的采光,将景观引进室内,打造室内花园式中庭。以保证了景观的合理性,又避免了室内外氛围的差异引起的不连贯的体验感。
  1.酒店大堂设计
  洞穴酒店大堂设在建筑中心,正对映月湖,面朝西南方。是酒店的中心,更是各方视线的交汇点。设计一改传统酒店大堂一味追求气派辉煌的风格,更注重整体主题打造的“野趣、自然”。
  大堂一层以招待、礼宾、基本办公为主要功能。两层高的开敞式中庭,利用三层露天游泳池底作为中庭天花,尽最大可能满足充足的采光,将大量光线引入大堂,满足生态花园式酒店中庭的室内种植需求。大堂二层以休闲为主要功能,除了室内咖吧,还要精致优雅的外摆更是零距离接近自然,并且视野开阔,休闲享受的同时观赏对面的映月湖景。一层二层主要由一座旋转扶梯上下,扶梯结合恐龙骸骨的构筑,带给乘坐扶梯上下的游客白垩纪穿越体验,如图4。
  将景观设计引入室内,打破室内外设计的界限,是原生态设计在生态基础上的进一步挖掘。在生态花园式酒店大堂设计中,摒弃现代化的酒店设计,选择因地制宜的原生态设计,运用本土自然的山、水、树、石等景观营造野趣、自然的整体氛围,给游客一种仿佛置身于白垩纪时期的穿越体验感。在原生态本身所体现的真实、民间、原始的状态上进行简约、自然的修饰,从保护生态环境和本土特色这两点出发,考虑到“共生关系”、资源的再利用、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设计。
  利用露天游泳采光的做法,无论是从生态层面、审美层面、还是经济层面,都体现了原生态设计减少资源浪费,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价值意义。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设计手法,不仅达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更是符合自然生态优先的设计原则,如图5。
  2.居住体验区设计
  酒店居住体验区更是一改传统酒店的房间排布方式和统一的现代化设计风格,以房间组合为一个单位,构成具有内庭花园的居住区域,将居住生活生态化、自然化、场景化。
  房间的建筑墙体运用自然的岩石,因地制宜的充分利用该地区盛产的矿产资源,尽可能保持自然形态并降低运输成本。为避免封闭岩石带来的压抑感,房间大量采用大面积的落地玻璃,增加室内采光,更开阔视野。室内的岩石一体床、岩石浴缸等自然家具更是作为洞穴酒店的特色体验成为旅游亮点。房间之间的内庭院打造情景式生活体验,水景、花园、景观灯等的氛围营造带给居住空间不一样的温馨,如图6。
  将一成不变的酒店房间设计不再看作是对一个个标准间的室内装饰设计,而是转变设计思维,将房间与周围环境综合考虑,用“居住体验区设计”替代“标准间设计”。结合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专业的综合设计考量,以游客的居住体验为设计的出发点,开展居住体验区的场景化设计。以“白垩纪时期的生活体验”主题为导向,构建具象或抽象的空间场景,将游客带入主题的氛围当中,体验生活,仿佛自己穿越到原始时期享受自然。
  清晨醒来,面朝映月湖,坐在落地窗前,烤着火、晒着太阳,推门出去就是花园式的私人庭院,扑面而来的阵阵花香和芳草清香,
  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鸟鸣声,不用离开居住区就能感受到视觉、嗅觉、听觉的多重自然体验。每个体验区都有属于自己的游泳池,全家人可以一起在这里度过美好的一下午。到了晚上在岩石浴缸里泡个澡,躺在岩石洞一般的床上、抬头就可以看星星,多么惬意舒适的一天。洞穴酒店的居住体验区,巧妙运用了场景化设计的手法,并通过利用人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动觉的感受,达到空间环境体验的目的,如图7。
  结语
  本文基于安徽省明光市朝阳岗生态旅游区建设的现状,以该生态旅游区的洞穴酒店设计实践为例,总结归纳了洞穴酒店的设计方法,同时也为继续深化洞穴酒店设计做好基础。也希望能够在对主题酒店理论研究、洞穴酒店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主题酒店魅力,以期为以后相关设计提供借鉴,希望洞穴主题酒店可以在满足旅游食住基础上带给游客更多的体验和亲近自然的机会,净化身心。
  参考文献
  [1]宫威.论主题酒店的发展[D].辽宁沈阳:沈阳师范大学渤海学院,2011.
  [2]魏小安.主题酒店:时代的呼唤市场的需要[J].饭店现代化,2005(9):8.
  [3]戴华刚.民居建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4]赵益民,浅析国内主题酒店的开发[J].经济师,2007(10):240-241
  [5]魏军营卡帕多奇亚地球上的异度空间[J].旅游纵览,2013(8):66-71.
  [6]李忠东.土耳其五星级酒店“落户”古代洞[J].创新科技,2011(06):58.
  [5]毛翔交互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6.
  [8]曹一美.主题酒店空间多维度体验设计研究[J].辽宁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
  [9]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明光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复批(皖政秘[(2016)87号)[2.2016-06-04
  [10]云景.“辞旧迎新的世纪”——白垩纪[J].海洋世界,0161(1):14-17.
  [11]徐可浅析原生态设计与其在度假村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大关,2017(7):104-105.
  [12]邱洲伟.地域文化主题度假酒店空间情景化设计研究[D].广东广州:广州大学,2017.
  [13]邱海东,王裕军海南度假酒店地域特色成因剖析[J].设计,2016,29(19):158-160
  [14]周玲,许丽本.基于婚恋情感体验需求的旅游景区特色酒店灯具调研分析[J].设计,2017,30(1):106-107
其他文献
摘要:研究体验视阈下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方法,将由文化需求到产品体验过程有机衔接,并指导设计实践。提出文化内容、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的三个层次,形成由内而外,相互映射的关系,由此构建文化创意产品体验设计模型。形成“文化——产品——体验——传播”的整体系统。以“印章”这一文化实体及由其衍生的文化创意产品为案例,探索了基于审美意识的产品物理属性设计、以行为为核心的产品逻辑属性设计以及道德观念辐射的产品综合
期刊
吕品田,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及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及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  “艺术在设计之中,设计也在艺术之中,两者不是并置或对立的关系,而是叠合统
期刊
李超德,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博物馆馆长。曾经长期担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院长、苏州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设计美学研究”首席专家,一级学科设计学博士点带头人,江苏省教学名师。同时担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院长。长期从事艺术和设计理论研究,出版学术专著《设计美学》《服装评论》《设计的文化立场》《体验视觉》《美术与设计教学档案一李超德
期刊
王中,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与创新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副会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雕塑学会常务理事、AI全球设计奖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动态艺术组织艺术委员。  王中教授二十余年来致力于国内外公共艺术领域的研究工作,200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办中国
期刊
摘要:文章旨在通过“项目制”教学理念,针对当下环境设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实施过程中邀请了两家公司分别担任甲方与乙方,共同参与教学。课题以真实项目开展,增强了教学体验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表明,企业参与教学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了解行业设计流程及设计方法,实现与企业的搭接,在综合性大学现行管理制度下,对多教师授课模式、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有积极的建设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
期刊
章莉莉,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  (PACC)副主任兼运营总监,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非遗保护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理事会理事,出版《地铁空间设计》等十余本专著及教材。  目前致力于非遗活态传承与跨界创新实践,推进上海对口援建地区的非遗扶贫工作。负责上海大学承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以及上海大学传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视觉衍生产品开发实训课实战化教学模式研究,来解决设计类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单一化、与社会实践脱节等问题。将商业设计项目和设计流程通过相应的转换引入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设计”思维模式,设计教学体系与商业设计模式接轨。实战化教学改革是应对设计领域“大设计”的发展趋势,探索如何让实践教学走向市场一种尝试。  关键词:大设计 实战化 商业设计 项目制 思维方式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期刊
2017年开始,德国F设计奖整合了iF所有学生奖项成为单一奖项:iF设计新秀奖。  过去的十几年来,iF设计奖持续举办学生设计竞赛持续支持新秀设计师。2017年起iF数个学生奖项被合并为iF设计新秀奖,每年举办两次,让全球学生与年青专业设计英才有机会以其创新概念参赛。iF希望更成功地连结新秀设计师与企业主和产业,并加强我们的设计新秀网络。藉由增加奖项的举办次数,iF能更进一步聚焦在当今全球的重要议
期刊
朱炳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唯一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故宫博物院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承人、西泠印社社员。峨眉山金顶、雷峰塔、灵隐铜殿、台湾同源桥及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百余铜建筑总工艺师,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巨幅熔铜壁画《春和清妍》作者,作品还被收藏在中国国家
期刊
摘要:空间叙事理论认为设计和语言学具有类似特征,是一种复杂的叙事表意系统,具有特定的范式与方法,成为近年空间设计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迪肯大学开设的空间叙事与意义课程基于此梳理环境设计的发展脉络,强调通过个人体验和批判性反思回溯经典案例,重视叙事手段转化的快速训练,以问题引导研究性设计等教学思路与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学科本体、观念和一些基本原则,为设计创作和实践提供研究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