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抱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要将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落到实处,就需要教师更新知识储备和强化教学技能。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作法。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慣,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学生自己订阅的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
二、兴趣引导,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話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教师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四、五年级时能理解全篇内容。
三、养成习惯,关键处点拨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四、重视朗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教师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教师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教师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外国有的教育家预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学生把读书当成一件苦差事,被迫应付,收效将甚微。心理学家认为,自觉主动性是一种心理品质,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主动性。就谈不上读书,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慣,使之达到“善学”。为此。可在班里每周增添一堂“谈天说地”课,让学生海阔天空地谈论自己学得的新奇见闻和印象特别深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同时也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比如,每次学生自己订阅的报刊发到后,班主任先浏览一遍,发给学生时,向学生介绍几篇;有时先给学生阅读一部分,学生正注意听时,有意中止,给学生造成悬念。报刊发给学生们后,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去读教师点到的文章。
二、兴趣引导,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話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教师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四、五年级时能理解全篇内容。
三、养成习惯,关键处点拨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四、重视朗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教师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教师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教师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渎,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教师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真正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