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核潜艇一般的人生,沉潜时静默,浮现时震撼

来源 :智慧少年·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ji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名单中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中国核潜艇事业奠基人、“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2017年人民大会堂,一位90多岁的老人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总书记挪开前排的椅子,握住他的手,一再邀请他坐到自己身旁,这位老人也是黄旭华。是什么让他得到如此礼遇呢?
  你能做到吗
  1958年春的一天,黄旭华接到研究所通知,去北京开会。到了北京,他才知道他们不回原单位了。“你不能泄露自己的单位、自己的任务,一辈子都在这个领域,一辈子都当无名英雄,你若评了劳模都不能发照片,你若犯了错误都只能留在这里扫厕所。你能做到吗?”这是刚参加核潜艇工作时,领导跟他的谈话。
  这时,黄旭华才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不能的?比起我们经历过的,隐姓埋名算什么?”和黄旭华一起的共有29人,都是舰船方面的专门人才,他们成立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
  常规潜艇需要时不时浮上来喘口气,核潜艇则可以真正潜下去几个月,在水下环行全球。如果再配上洲际导弹、核弹头,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了。
  1959年10月1日,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政府向他提出对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赫鲁晓夫傲慢地回应:核潜艇技术复杂,花钱又非常多,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毛主席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挥动着他宽大的手掌,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就是这样铿锵有力的一句话,让黄旭华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核潜艇事业。
  看起来似乎是国家和时代选择了黄旭华,然而了解到黄老的经历才会懂得,是他选择了这样的人生。
  三个为什么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父母悬壶济世,仗义疏财。看到父母的善举,黄旭华自小立志继承衣钵做个医生。可时代的洪流将他的人生计划全盘打乱。
  14岁时,日寇入侵,附近的学校关闭了,黄旭华只好辞别父母兄妹,走了整整4天崎岖的山路,找到聿怀中学。但日本飞机的轰炸越来越密集,这所学校也坚持不下去了。他不得不继续寻找学校,“慢慢越走越远,梅县、韶关、坪石、桂林……”1944年,战火又烧到了桂林。黄旭华问了老师3个问题:“为什么日本人那么疯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屠杀就屠杀。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不能好好生活,而到处流浪、家破人亡?为什么中国这么大,我却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老师沉重地告诉他:“因为我们中国太弱了,弱国就要受人欺凌。”黄旭华下了决心:“我不做医生了,我要学科学,科学才能救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不让日本人再轰炸、再登陆。”
  “土工具”造“核潜艇”
  前苏联专家撤走后,没人懂核潜艇是什么,只能搜集资料。恰好,有人從国外带回了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儿童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把玩具打开、拆解,发现玩具里排列着复杂的设备,和他们构思的图纸基本一样。科研队伍才坐实了资料内容,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
  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谁能想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关键数据,大部分都出自一把算盘。
  还有一个“土工具”,就是磅秤。核潜艇要能从水下把导弹发射出去,这一瞬间发射的动力、水的压力与浮力,都会挑战潜艇的稳定性,这就需要船的重心准。黄旭华便在船台上放了一个磅秤,每个设备进艇时,都得过秤。就靠着磅秤,数千吨的核潜艇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和设计值完全吻合。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跟你们一起下去
  1988年,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风险很大。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深潜试验时,不到两百米就沉入海底了,160个官兵无一生还。
  中国的核潜艇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能挺过极限深度吗?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甚至给家里留了遗书。得知这一情况之后,黄旭华第二天就带了技术骨干跟艇上的人座谈:“这样吧,我跟你们一起下去。”一句话点炸了整个会议室。“总师怎么能下去?”面对群情激动,62岁的黄旭华拿出了科技人员的自信与勇气,他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更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核潜艇开始是以50米、10米下潜,后来陆续5米、1米慢慢越潜越深,快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这样的声音在水下300米深处令人毛骨悚然。
  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
  在黄旭华的带领下,我国仅用了13年时间就走完了美苏至少要用30年才能走完的核潜艇研发之路。黄旭华,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了。可他,却在父母和兄弟姐妹面前,愧疚难当……
  对国家的忠就是最大的孝
  1957年,黄旭华回老家过春节。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和你爸也老了,你们要经常回来看看……”黄旭华点头答应。
  可从1957年到1986年,整整三十年他再也没回过家,与家人亲友彻底断绝了联系。
  1986年,当黄旭华回到阔别的家乡时,已经整整30年了,父亲、兄长已经去世,看着已是满头银发的90多岁的母亲,黄旭华不禁跪地痛哭流涕。而这次重逢,家人仍不知道他这么多年在干什么!
  直到1987年,母亲看到了一篇题目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的报告文学,她发现里面介绍的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不就是30年不回家的三儿子吗?母亲一而再、再而三地阅读这篇文章,满脸泪水,自豪不已。她把子孙们召集过来,郑重地对大家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都得谅解!”
  母亲这句话对黄旭华非常有意义,每次想起来,他都忍不住流泪……自古忠孝不能双全,黄旭华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2014年,词作家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正是有像黄老这样的“赫赫无名”的奉献者,才能在祖国贫弱的年代,担起国家的脊梁。让我们向黄旭华,以及所有为祖国默默奉献的前辈们,致敬!
  (墨晗整理)
其他文献
我记忆中有一段永远难忘的往事,发生在40多年前一个麦子成熟的农忙时节。  那天下午两三点左右,母亲正与十来个村民在麦地里收割。就在此时,一段宁海腔传入耳膜:“谢谢哪位好心人,能帮帮我,把我这担货物担到鹿颈峧头,脚钿一元二角。”话音中夹杂着太多的央求与盼望。  正在埋头干活儿的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探起身,只见麦地旁站着一位四十来岁的妇人,一脸疲惫相,双眼直勾勾地望向众人,神情里有种说不出的忧伤。她旁边的
期刊
有一天,我去一个德国小学一年级的班级听课。他们正在学地理,黑板上挂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没有标明国家的名字,而是画了和那个国家有关的动物、植物或者建筑物。老師让孩子们找出德国,每个孩子都举起了手,一个女孩子被请到黑板前,她轻松地拿起教鞭,点到最中间那个画着一个勃兰登堡大门的地方。我也是出了国以后才知道,每个国家的世界地图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大家都把自己国家放在地图最中间的位置。  一定是因为我的缘故,
期刊
任何一本跟纽约有关的游记都没有说过,逛跳蚤市场,有时候也可以像看周星驰的电影一样,无厘头到这种地步。  有一回,我在回家的路上,意外发现一个不大不小的跳蚤市场。进去问,才晓得人家星期天在这里做生意,已经好久了。  我边逛边找人说话。摆摊的人肤色不同,千奇百怪。有的是忽然发现过世母亲堆积如山的刺绣,心怀感恩地抱到这里卖,还拉着客人不停述说自己的母亲年轻时有多美;有的是搜集了无数猫王的唱片、海报和剪报
期刊
随着《庆余年》的播出,张若昀红遍网络,成为了不少热播剧的主角。而作为一名星二代,他拿到的命运剧本,却只剩下了勇敢面对。  在很小的时候,张若昀的父母就离异了。张若昀归父亲抚养,和母亲见面的机会寥寥可数,尽管他一直热切地渴盼母爱。  张若昀的父亲张健是一名导演和制片人,工作很忙,因此一直对这个儿子疏于照顾,张若昀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在测绘大院里长大。张爷爷是一名地质学家,奶奶也是高级知识分子,对张若昀
期刊
2019年8月27日,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18岁的中国选手陆亦炜冲上花艺项目之巅——摘得了金牌。  陆亦炜小时候就喜欢琢磨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下棋、摄影、手办都是他的最爱。进入大学后,他开始摸索自己感兴趣的技能。  自从接触到花艺,陆亦炜便来了兴致。“花艺”简单来说就是插花,通过排列组合或者搭配使花材变得更加赏心悦目,体现自然与人以及环境的完美结合,形成花的独特语言。简单的插
期刊
最近有同事聊起来高考改革。现在高考的语文卷子,阅读量是一万字。什么概念?就是有15%左右的考生连卷子都读不完。数学考卷的阅读量也在飙升。  现在很多高端私立学校的入学考试也是采取这个策略。无论哪一科,试卷的阅读量都奇大。这就是想通過极限施压的方法,把那些阅读能力超群的学生挑选出来。  其实,很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本质上都是因为语文不行,他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题目的含义。你看,在一个超级连接的时代,
期刊
吴冠中,是当代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洗礼,致力于中国画的改良与革新。《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一书从同名展览中精选了80件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底蕴与博大的人文情怀。  生长于江南的吴冠中,始终对故乡有着浓厚的深情,很多作品都以江南水乡为题材。他说:“黑、白、灰是江南主调,也是我作品中银灰主调的基石。我一辈子断断续续总在画江南。”他用纯熟的绘画技
期刊
记忆中,老南瓜是秋天的况味,那道美味在舌尖上留下的印痕,清新、温润……经过秋风、秋霜的洗礼,它醇厚的底子沉淀了下来,对于春的娇媚、夏的葱茏,都能以包容开阔的眼界看去,俨然过来人。故其味香、色黄,有古色苍然之感,恰如我的祖母。  祖母是个平凡的乡间人,守着一亩三分地,陪伴院子里的李子、梨子树,还有墙外的竹笋、木材过了半辈子。小学没毕业就操持家事的她,谈何眼界、格局、智慧?  这不,到吃老南瓜的日子了
期刊
打电话给同学欣宜,没想到她正受邀在英国伦敦参加某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式,我惊讶得很:“才一年多没联系,你竟然真的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资深电影人,太厉害啦!”欣宜笑着告诉我:“这次又是票根帮了我。”  一年多前,欣宜在微信朋友圈晒了一组票根图,那是由600多张电影票和几十张各地电影节通行证组成的贴本和拼贴画。她从中学时就喜欢看电影,上大学后更是想尽办法去一些电影节现场。那天是欣宜的30岁生日,她想
期刊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有些同学可能会因为还没有想明白以后要做什么,而感到焦虑。当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也没有想好,也非常迷茫。  我从清华提前一年毕业,当时对学术没有兴趣,觉得要先去经商。但是,纠结一晚后,我还是决定出国读书。  在霍普金斯的5年读博生活很辛苦。有一门生物学课程前后3次考试,我只有一次及格,最后只得到一个B-。我直到博士三年级才有了一点儿感觉,到了博士五年级,我才感到,原来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