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地震,自救自护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m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强地震。该地震烈度之强,受灾之广,伤亡之众,损失之巨,世所罕见。因地震正值上课时间发生,师生伤亡尤为惨重。连日来,各种媒体抗震救灾的报道铺天盖地,惨绝人寰的灾难画面和持续刷新的伤亡数字,深深地震撼了每个人,也引发了师生如何有效防震自救的思考。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距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仅200千米。省内长乐一诏安、政和一海丰、邵武一河源三大断裂带,历史上多次发生地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决定了对学生进行防震自救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活动目标
  
  1.认识与技能: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震兆识别、防震自救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亲历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在信息处理、咨询访谈、合作探究、汇报交流、实践演练、自评互评等实践环节中。积累运用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认识自然、战胜灾害的坚定信念,增强防震减灾、自护自救的意识,懂得震发时应保持冷静、科学避险;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初步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感受合作探究的乐趣,对学习成果有成就感。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地震常识,掌握震兆识别、防震自救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增强防震减灾、自护自救意识。掌握临震应急自救基本技能。
  
  活动准备
  
  成立活动指导团队;搜集地震发生、防震抗震、自护自救的文字图片及音像资料;制作防震自救课件;创建防震专题博客。
  
  活动时长
  
  活动总历时约1个月,其中课内8~10课时。
  
  活动流程
  
  热身·计划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2课时(开题指导课),课外半周。
  二、活动过程
  1 生成活动主题。
  (1)播放课件。A 汶川地震实况录像片段;B 一组地震灾情图片;C 新闻报道两则(《映秀中小学伤亡严重小学四分之三学生死亡》、《震中奇迹:桑枣中学2300多名师生无一伤亡》)。
  (2)交流感受。师:看了以上地震录像片段、灾情图片及新闻报道,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有何感触或疑问?
  (3)揭示主题。师:接下来我们将用1个月时间走近地震。学会自救。(板书:走近地震,自护自救)
  2 确立探究专题。
  (1)讨论、征集问题。师:关于这个主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哪些问题最具研究价值?
  (2)筛选、确立专题。师生共同梳理、筛选问题,确立于课题。如:地震科普;典型震例研究;震兆研究;防震抗震研究:震时逃生及遇险自救研究:地震次生灾害防治研究……
  3 成立活动小组。
  (1)成立课题组。学生自主选择专题和活动指导员;组建活动小组;为各自小组命名(如,以地震科学家命名:张衡组、李四光组、李善邦组、米尔恩组等:以学习任务命名:地震科普组、防震专家组、自救能手组、震害治理组等)。
  (2)各小组分工。
  4 制定研究计划。
  各小组讨论、设计各自专题的简易研究方案,填写本小组“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
  5 交流完善计划。
  设计思路: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接轨处挖掘、确定有意义的活动主题。探究专题、活动计划由学生自己讨论酝酿,研究方向、合作伙伴由学生自主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动主体地位。小组活动计划由教师统一提供表格,可有效降低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难度。
  
  实践·探究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3课时(方法指导课、阶段指导课),课外2周。
  二、活动过程
  1 适时介入,穿插指导方法技巧。
  (1)搜集、处理信息方法指导。A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网页、图片、歌曲、视频:B 使用辞典、百科全书等工具书检索资料:C 资料的引用、摘录、索引、链接、存盘、归档;D 制作简易ppt课件;E 博客日志发表与管理。
  (2)咨询、访谈他人技巧指导。A 要有礼貌,态度诚恳,虚心请教;B 事先列好提纲,控制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C 科学分工,做好录音、录像、速记。
  2 分组行动,扎实开展实践活动。
  (1)米尔恩组(地震科普):查找资料、阅读书报、观看影视、咨询访谈等,了解地震基本常识,在校园、社区、博客上宣传普及。
  (2)张衡组(地震预防):查阅地震观测及防震资料,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咨询访谈,获取地震观测、预防常识。
  (3)李善邦组(自护自救):查阅地震应急自救资料,咨询教师,电话采访地震专家,收看防震科教片《地震》,学习应急自救知识技能。
  3 定期交流,跟进调控活动进程。
  师:本周各小组的活动有何新进展?遇到哪些新问题?请同学们评论其他小组的博客日志。本周的“周星小组”应当花落谁家?
  设计思路:在活动过程中适时穿插方法指导,授之以渔,利于学生在运用中积累学习方法。对各小组实践活动的预设越充分,活动开展将越扎实,生成将越精彩。将评价“嵌入”活动全过程,“周星小组”评选为学生后续学习注入新动力。
  
  总结·交流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2课时(方法指导课),课外1周。
  二、活动过程
  1 整理分析活动资料。
  师:请同学们认真整理本小组搜集到的文字、图片、影音资料,仔细分析访谈记录和博客日志,从中提炼出本次活动最有价值的收获。
  2 学习撰写活动报告。
  (1)熟悉行文体例。(教师出示2~3份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范例,学生讨论归纳行文体例。)
  (2)合作撰写报告。A 小组成员合作撰写本组的活动报告:B 小组间交流、完善活动报告。
  3 商定成果呈现形式。
  师:我们的活动成果还可以通过哪些生动活泼、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 (如:办报出刊、举办讲座、疏散演练、文艺表演……)
  设计思路:先扶后放,指导学生撰写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讨论活动成果的其他呈现形式,帮助学生突破“活动报告即活动成果,活动成果即活动报告,撰写报告是实践活动的最后环节”的思维定势,拓展创新实践空间,避免综合实践活动浅尝辄止的倾向。
  
  展示·延伸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2课时(成果汇报课),课外1周。
  二、活动过程
  1 研究成果汇报。师:同学们,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已接近尾声。接下来,请各组轮流登台。尽展风采,让大家分享你们的收获与喜悦。
  (1)米尔恩组。生:大家好!我们是现代地震学的奠基人、英国地质学家、地震学家米尔恩的代言人。现在,我们愿意回答大家有关地震常识的问题,请提问。(A “地震科普记 者会”——米尔恩答记者问。B 展示自办小报《地震常识》。)
  (2)张衡组。生:人人皆知地动仪,地震测防我第一。要想测震与防震,有我张衡永不急。大家好。我们张衡组的同学为大家准备了快板和小品表演,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A 快板表演《地震有预兆》。B 小品表演《听说要地震》。)
  (3)李善邦组。生:大家好!中国近代地震学的奠基人李善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接下来。我们李善邦组向大家郑重推荐电视科教片《地震》,并邀请大家与我们一道背记《临震自救歌》。(A 师生观看电视科教片《地震》片段;B 背记《临震自救歌》。)
  2 实践活动延伸。
  师:同学们收获真大!与大家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老师也受益匪浅。今后,我们该如何利用学到的防震自救技能。造福自己和他人?
  (1)征集点子。学生自由讨论,教师伺机点拨,并及时采纳学生的“金点子”。如,制作《地震生存手册》;绘制学校、家庭应急逃生路线图;开展临震疏散、震时自救演练;学唱抗震救灾歌曲:写信慰问汶川灾区小朋友,为其献爱心,等等。
  (2)活动延伸。A 校级活动:应急疏散演练:B 年级活动:自救技能竞赛;C 班级活动:制作《地震生存手册》;D 小组及个人活动:自选。
  设计思路:充分预设汇报情形,可让教师、家长在指导小组活动时更加胸有成竹,不致手足无措。注重活动延伸,旨在促进学生知行转化,初步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
  
  评价·激励篇
  
  一、活动时间
  课内1课时(评价指导课)。
  二、活动过程
  
  1 填写“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卡”(自我评价、伙伴评价、师长评价)。
  2 评选表彰“防震减灾小博士”、“自护自救小能手”、“最佳合作小组”、“最佳创意小组”等。
  设计思路:坚持赏识化、激励性评价为主,通过多主体、多标准、多维度、多层面的评价操作,充分肯定每位学生的点滴努力和进步,使他们满怀自信地迎接下一个学习任务的挑战。
  
  指导建议
  
  1 教师要高度重视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尽可能争取社区各部门、有关领域专家和学生家长的支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必要的智力援助和充分的安全保障。
  2 本设计中预设的研究专题、运作方式及汇报形式仅供参考,教师在具体操作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选择、设计、参与实践活动。
  3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更是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既不要袖手旁观,又不可越俎代庖,应与学生一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适时给予学生激励、引导。
  4 活动评价要“嵌入”活动全过程,切实关注每位学生认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情况,采取多主体、多标准、多维度评价相结合,推动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有新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清市六一中心小学责任编辑:林彦)
其他文献
数学新教材跟传统的教材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其表现为:1 新教材的教学例题没有被当作教学目标,而只是被当作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出发点;2 新教材大量采用情境图,富于趣味性,增加了感性材料,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3 新教材的例题及练习较适合开展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等学习活动;4 新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5 新教材的内容与呈现方式更加开放。基于这些新特点。教师
期刊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生涯规划能充分调动一个人的各种潜能。养成奋发向上的积极态度,能使个体在组织生活中自觉围绕目标开展各项工作,改善工作绩效,提升合作意识,促进团队建设与组织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真实的学校生活中,许多教师不仅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价值,仍处于“忙”与“烦”的工作状态之中,而且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未来发展等也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科学的谋划。本文采用叙事
期刊
教材简析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主要讲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童年时的一段经历。作者在七八岁时写了人生中第一首诗,妈妈赞之“精彩极了”,父亲评价“糟糕透了”,作者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感悟到父母当时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爱。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想象、体验。  2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身经历,感悟不同的爱的作用。  3 通过本文的学习和课前相关文章
期刊
教学理念    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品词析句、角色转换、朗读感悟等方式,体会文本的价值,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和谐交融。    教材简析    课文围绕“掌声”讲述身患残疾的英子在同学们热烈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走出自卑忧郁的困境,打开
期刊
数与代数部分    从内容上讲,负数要比整数、小数与分数更抽象、更难理解。因此,在教法上,负数的认识教学更要重视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概念的形成,理解概念的外延,在生活中应用概念。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把握好度。增加一些活动性评价的内容,重点评价学生是否正确地说明所收集的带负数的量的实际意义,所举的例子是否多种多样、反映生活的多方面。    一、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体验负数的产生过程  对整数意义
期刊
一、读懂教材,把握内容变化特点    1 读透传统教学内容,理清编排变化要点。  小数乘、除法在编排思想上与以往有较大区别。新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例题的设计、素材的选用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主要有:没有概括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不出现文字概括形式的小数乘、除法笔算的计算法则。而是通过人物对话提示,由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共同归纳出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一般方法;解决问题(应用题)不单独编排,而是与计算
期刊
课标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呢?    一、激发兴趣,培养动力    只有让学生领悟到课外阅读的乐趣,他们才会主动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 以理激趣。“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等名人名言教师要挂在嘴边,常说常用,同时可以利用板报、橱窗、晨会、班会以及课堂等阵地经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不再设“应用题”教学单元。不再出现“应用题”这一名称,而是将“解决问题”作为四个总体目标之一。分散融合在其他学习领域中。新教材虽然不再有“应用题”这一独立单元,却将应用题与数学意义的运算一起出现,笔者认为。这不是取消“应用题”,而是更加强调应用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功能。下面,就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尝试对分数应用题部分进行教材解读并提出
期刊
前段时间我听了不少低年段的阅读课。这些课的共同点是,都用一大段时间教学生认读生字。每课大约十来个生字,读音教学用去20分钟。具体步骤是:①出示生字卡让全体学生一个个认读;②让学生自己发现并说出每个生字读音的特点,如前后鼻韵母、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声调等:③根据不同汉字读音的特点一边教拼音一边教汉字;④让学生在读汉字的过程中口头组词;⑤每组学生轮流读;⑥各组学生开火车读;⑦摘掉拼音再读。这样的识字教学
期刊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往往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倾听”、学生之间的“倾听”,而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倾听。我们把学生的叙述或言说被教师拒绝倾听或有意无意漏听的现象称之为教育的“失听”。    一、课堂教学“失听”现象分析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失听”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拒听。  案例1 一位教师正在讲课:“课文第5自然段再次让我们明白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我们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