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卷考试下的历史课教学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历史实行了开卷考试。面对这种全新的考试方法,如何上好历史课是每位历史教师需探索研究的新课题,本文作者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开卷背景下的历史课教学。
   【关键词】开卷 考试 历史 教学
  
  随着中考命题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初中历史实行了开卷考试。面对这种全新的考试方法,该如何上历史课呢?本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指导学生阅读
  历史课上的阅读是不容忽视的,我在历史课上运用既能全面掌握知识,又能突出学习重点的“四步读书法”学生读书时,边读,边记,边批,边画重点。首先,粗读课文文字部分,了解历史梗概;其次,细读课文(包括小字部分及课下注示),圈画学习重点;再次,精读课文(包括人物像与各配图),掌握学习重点;最后,对照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
  二、提高学生兴趣
  由于是开卷考试,学生寄希望抄题,对历史课兴趣不高。传统的历史教学理念又形成了“教师灌输,学生背书”的历史教学方式,历史课被学生视为“枯燥、没意思的课”。因此,能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鼓励和激励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教师应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播放影视资料、学生表演等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给学生提供自学的时间、空间,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讲授新航路开辟时,我拿了教师节学生送我的礼物——一只小帆船、地球仪和世界地图。首先,感谢大家送我的礼物,然后,在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亲自体验地圆学说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送的礼物很重视,并体验到所学知识,学得自然很认真,课堂效果也就很好。
  三、注重学法指导
  开卷考试的实行,使学生的背诵负担减轻了,而考查学生的能力要求加强了,这是对传统教法的挑战。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学法的指导。
  1.指导学生熟练掌握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了解事件的概况,能够用自己的话简单叙述事件经过,并能够准确、迅速地指出他们在教材中的位置。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开卷考试的条件下,不用再死记硬背了,记忆和背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2.指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打破章节,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同类知识进行归纳、比较、把握其内在联系。
  3.联系实际灵活运用。中考考试中历史与政治综合为一科进行,所以还要讲究跨学科的学习,把相同的内容由古至今连贯起来。指导学生选择与教材重点知识相关的热点来抓,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四、理清线索、把握规律
  历史知识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往往由于头绪繁多的知识,使许多学生记起来头疼,考试时盲目翻书,浪费时间,答起题来也是东拼西凑。然而历史学科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历史知识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历史试题的题目设计基本上依据于历史线索或历史专题,进而联系相关知识内容。只要理清线索,把握规律,找到突破口,就不难记忆、理解和运用历史知识。设计板书和讲课时最好将有关内容按从属或并列关系联结起来,把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纳入到历史发展的整体中来,给学生以清晰的印象,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考是开卷考试,试题灵活,密切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更新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应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不只是听老师讲和记笔记,还要提出问题,讨论并努力解决。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之中,更多地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平等的学习环境,启发他们的思考,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
  六、开卷考试的复习策略
  开卷考试试题死记硬背的减少了,考察学生能力提高 了。如何针对开卷考试试题的特征来进行有效复习呢?
  1.强化基础知识的巩固。复习首先要把基础知识巩固好。这一点在平时课上就要完成。既要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基本线索,构筑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同时,也要对体系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深入理解,这样才能为解答开卷考试试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2.重视知识点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复习时要注意不能局限于某一框或某一课,要有一定知识衔接,要从多种学科、全方面、多角度的思考。
  3.进行全方面的开放性试题的训练。进行试题训练,不是单纯的题海战术,而是集强化记忆、加深理解、熟练技巧、培养能力为一体的复习方法。既要选择新颖的题型,又不能忽视常规题型。只有如此,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河北大城县第三中学;065900)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如一枚重磅炸弹,掀起了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改革必定风起潮涌,有站在风口浪尖被称为“弄潮儿”的改革者和带头人,也有百舸争流的改革大军。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轰轰烈烈,课堂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的景象,改变了以前那种缺乏生机的一本书一支笔一课堂的“独角戏”教学氛围和呆板的注入式教学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即便如此
当今社会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即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想象是创造能力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这种品质,既是天赋,又有赖于后天加以发展。因此,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何通过教学来达到诱发和发展学生想象这个目的呢?在我近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善于点拨学生向文学艺术作品学习丰富的
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具有生命力的诗歌,往往具有感人至深的情结并彰显诗歌的内涵。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优秀的诗人和璀璨的诗篇不可胜数。尽管诗歌内容纷繁,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诗人却可运用相同手法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我们把这种共同情感称之为情结。大致有四类:    折柳情结    每个人都希望花好月圆,但人生就是聚散离合的过程。尤其古人:有人踌躇满志,进京赶考;有人上下求索,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