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构建思政“金课”的大格局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格局总览,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智慧的宝贵传承和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启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两者的统一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克服教育主体的“各自为阵”、各教育时段上的“虚化弱化”、教育介体的“开发不足”、教育环体的“信息脱节”等一系列问题。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在坚持以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基础上,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关照、全课程开发、全方位协同的新时代思政“金课”大格局。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可以看作是师生双方的思想与价值观在“场”中共同建构和共同发展,受“场”中多元交互力影响下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场”理论视阈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访谈式教学模式旨在构建一个有序、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在探究其理论溯源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场”力作用,并基于“场”理论视阈下对访谈式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进行分析,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关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时俱进,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发展与改革行动的重要先导,中医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关注重心、目标指向、实现路径与保障方
[摘 要]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教师的价值追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知识构建以及精神塑造,还会对学校文化的建设以及社会环境的优化产生影响。分析发现,教师的价值追求主要包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平等爱人、传帮助人和修己安人五个方面。但目前在一些教师身上出现教学功利化、表演化和粗陋化等价值追求倾颓现象。究其原因,既有社会功利主义浸染、学校文化异化的原因,也有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低下等原因。为帮助教师重塑价值追求,社会
本研究使用文本分析法,以西安交通大学的9所书院和香港中文大学的9所书院为样本,分析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文本资料,比较内地与香港高校书院模式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2所高校的
学生课堂恐惧是指学生面临课堂中的危险情境深感无力且欲逃避的极度紧张、害怕等缺乏安全感的情绪体验,具有情境性、传染性、个体差异性等特征。造成学生课堂恐惧的原因与课
应用型人才德育应是育心与养德的融合互进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有"爱心"与"匠心",要做到"贴心",促使德育内容贴近学生,感动心灵;德育方式注重体验,启迪心灵;德育考核知行合一,触动心
[摘 要]培根在《论读书》中提到,不同学科对人品质塑造存在差异,学科具有着独特的内在育人因素,即学科自身的育人潜力。本文通过对学科育人予以界定,分析学科的形成、发展、分类,确定合理的育人角度,辨析学科内在的育人因素,为学科协同育人、全方位学科育人等更高层次的育人研究作理论支撑。  [关键词]高校学科育人;育人因素;学科发展;学科分类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世界一流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可分为3种典型模式:跨学科专业模式、跨学科课程模式、跨学科合作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对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学安排的梳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