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huang8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需要大量创造性人才的时代。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者来说应该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个性的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展其创造力,这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该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使命,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创新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孕育学生的创新精神
  很长时间以来,课堂教学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教学,形成了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不良局面。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为先决条件。
  古语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首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上都关心他们,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这样师生才能平等地讨论问题,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爱。在这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下,学生就会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数学学习中特别重要的,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否则,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先启发并引导学生回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有意渗透转化思想,借以暗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我用温和、轻松的语气说;“今天这节课我们都来当一回老师,看我们自己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来,最后比一比谁的方法最好、最简便。”此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他们会积极踊跃地思考,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操作,使得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同时也收到了比用平常的教學手段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心理学研究表明,质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探究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家的发明创造性往往也是以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情境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1.探究性质疑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是提出质疑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但这远不是终点。探究性质疑要求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永不满足,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面积的认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物体表面”。我通过桌面、钢笔盒等的表面(长方形物体)对学生进行直观感知,使学生理解了“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接下来进行下一步质疑:“学习了物体的表面,你们还可以想到什么?”这么一问,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他们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苹果、茶杯的表面指哪一部分?”“物体的大小该怎样计算?”等等。对于诸多问题,教师应加以表扬、鼓励,然后加以引导。我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解决了以上问题之后就可以提出面积定义的雏形,进而教师适当引导“围成”的意思。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哪怕与材料相悖,也是值得赞赏的。教师要鼓励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2.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是指不依赖已有的答案和方法,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种思维更具挑战性。正确的见解和真理往往诞生于对以往知识的质疑和批判过程中。如在教学四年级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中,例题“35×5×2=35×(5×2)=35×10=350”提示中有“方框里的步骤不必写出来”。学生提出质疑:“如果不写出来的话,那么不就等于是口算了吗?”“若遇到简算题也不用写呢?”教师对于这些同学的质疑应及时给予表扬,他们能从教材中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疑问。教师此时应给予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沿着大纲要求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形式。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主动创新的自由天地。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步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如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都能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计算,但在实际运用这些单位时,如:一袋大米重25( ),8个鸡蛋重500( )往往会闹出笑话。这说明学生对这些单位建立的表象是模糊的。于是我设计了一节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亲自动手称一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重量、同学的体重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重量单位的表象。
  四、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要鼓励学生提出新设想,并且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作出验证。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零吗?为什么?”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立刻激起了学生好胜心理,他们开始展开讨论。一名学生抢先说:“可以是零,咱们电视上看的体育比赛的记分经常有2﹕0、5﹕0。”还有学生说:“我认为不能为零,因为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意思,既然除数不能为零,那么后项也不能为零。”这两种观点一出,同学们立刻以这两个观点为阵营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此时,我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使学生最终知道了“比的后项不能为零”。
  综上所述,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个性的合格人才。
其他文献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社会进步和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激励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学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摆在首要位置,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一、把握教学起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优美的教
目的为了构建可在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Tyro3和Axl的真核表达质粒,以便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方法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从Gen Bank中获取小鼠Tyro3和Axl mRNA序列,构建目
摘要:通过介绍物理科学家求学科研等方面的故事,培养学生在学知识、学做人上保持健康心理。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家 故事 健康心理     物理课本中出现了许多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定律和单位,如牛顿、伽利略、欧姆、法拉弟、安培、赫兹、特斯拉,学生对这些科学家的名字都耳熟能详,但对他们的事迹并不一定清楚。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地把物理科学家的故事引入物理课堂,通过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对
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阅读教学该如何体现三维目标,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就此笔者谈一谈自己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找出整体感知的起点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即学生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紧紧抓住作者用了哪几项主要材料,通过怎样的编排,表达什么认识和思想,简单地讲就是文章所写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在对一次校本课程研究课听课时,看到课堂上老师正让学生做一道数学阅讀题:“古时候,自然数6是一个备受宠爱的数。有人认为,宇宙之所以这样完美,是因为上帝创造它时花了6天时间……”自然数6为什么倍受人们青睐呢?原来,6是一个非常“完善”的数,与它的因数之间有一种奇妙的联系。6的因数共有4个:l、2、3、6,除了6自身这个因数以外,还有1、2、3三个因数。6=1+2+3,恰好是所有因数之和,所以6是最理想
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里说过:“世间有一种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人的内心活动。”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在生活中,除了外部动作和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