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享互助探究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iel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资源颇为丰富,无论是课堂上还是生活中,我们可以理解为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都可以为我们师生共同所用。如何利用好这些宝贵的语文学习资源,并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共同开发学习这些资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融入生活 寓教于乐
  在低年级教学阶段,由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直观化、兴趣化,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习资源的获得融入现代家庭中。就目前而言,这批“00后”孩子的学生家长的知识文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高,他们有文化、有知识,同时又都非常关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所以说,家长本身也是教学的宝贵资源。
  我从课前预习准备入手,让家长帮忙,帮助孩子找一些相关的信息资料和制作材料、帮助孩子共同完成一个小制作,甚至帮着打印材料,准备资料等等。在教学“口语交际”——“说说我的家”时,我便和学生商量好,我带全家福并制作好教学课件,学生则带好全家福,并邀请了一两组家长亲临现场,让我们亲眼看到“全家福”。在课堂上,我出示了我的全家福照片,对照5个问题串联成一段话,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范例抛砖引玉。学生对老师一般都比较尊敬、崇拜,很少了解老师的生活。当学生听到老师说自己的家庭情况时,感觉就像跟他们聊天介绍自己的家里人一样,课堂氛围比较宽松,师生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学生拿着照片争先恐后地交流。有个小朋友的父母有空都来了,轮到他时,他就眉开眼笑地拉着他们上台,很骄傲地说:“我家里有三口人,爸爸、妈妈,还有我。这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经理,妈妈不上班,就在家里接送我,给我做好吃的,还要监督我的学习。我很爱自己的家,因为爸爸、妈妈很爱我。”一边说着还一边抱住了妈妈的腰,一脸幸福的样子。
  本堂课通过了课前师生准备全家福,孩子们已经在脑海里建立了对家的印象,然后先听老师说说老师的家,再让学生看了全家福说,另外,把家长也邀请到了现场,让家长也变成了有用的学习资源,仿佛让课堂也变成了家,老师和学生口语交际交流就像是生活中两个人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的聊天,在轻松快乐中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校开展的是互动、合作、探究的教育。着重体现的是教育教学的互动与合作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与“学”中彼此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将是整个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的关键。而资源共享,培养优师优生则是“互动合作教学”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与保证。师生共同准备学习资源除了我们生活中的寓教于乐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动态地生成教学资源,或生成动态的教学资源。例如:二年级上有篇课文叫“蚕姑娘”,在上这堂课前一个星期我便布置了让感兴趣的学生养蚕,让他们注意观察蚕每一天的变化。我在教室的书柜上也准备了两条蚕,对学生说:“小朋友们,老师也养了两条蚕放在教室了,请了两个比较细心的孩子每天照顾它们,给它们喂食桑叶,大家可以每天利用课后时间来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学生们都对小动物感兴趣,每天乐此不疲地去观察、喂食。这样,先给了学生学习“蚕姑娘”做了铺垫,在正式学习课文时,学生通过课后以及在家里的观察,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又快速地理解蚕姑娘的5次变化。等课文学完了,教室里的两条蚕已经又白又胖了,看到学生们迫不及待地等着它吐丝结茧的那天,我又利用中午让学生好好地观察了蚕姑娘是怎样吐丝把自己包裹在里面的,正好让学生周末写了一篇蚕的观察日记。这次没有课前辅导,学生却出乎意料都写得不错,连平时不会写话的学生也能写大半页纸那么长了。
  低年级小朋友都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这些城里的学生大多都没有养过蚕,有些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蚕,光靠课堂上老师枯燥无味的讲解以及几张图片,不能生动形象地把蚕姑娘的生长过程讲清楚,学生对蚕姑娘的了解也只能停留在课文、图片以及了解的仅有的知识上。而通过师生共同养蚕,观察蚕,让学生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蚕的知识,更目睹了蚕的变化,使学生能把课文与观察到的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体会到了养蚕的乐趣。师生养蚕变成了一种学习资源,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动态地生成了另一种学习资源——写话资源,让学生练习写话,提升写作能力,师生共享资源再一次极好地开发和利用。
  总之,通过师生共同准备学习资源,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了国民教育的全过程,有效发挥了课内外学习资源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形成了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通过在低段教学中,师生共同准备学习资源的实践证明,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其他文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的数学方法、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培养数学素养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的核心素养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形成的综合性、持久性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感、空间观念等十个核心素养,给我们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以核心问题为触发器,引领学生在核心问题探究中孕育核心素养。
期刊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极富感染力,作者用生动简练又充满激情的文字把青海高原上这唯一的一株柳的坚忍不拔、聚合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的崇高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敬畏。可是,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品味到文字之美,领悟到这棵柳树的精神之美,继而内化成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呢?几经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象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
期刊
游戏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课堂中的“座上宾”,出场频率可不低,它对于活跃教学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魔法般的效果。然而,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会起腻,游戏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冷饭”如何炒出新味道,旧招式如何用出新意就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挑战。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从老话题“游戏教学”入手,就如何以激励打开学生“金口”,以体验促进口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以充满新意的教学游
期刊
认真聆听学习了崔峦教授有关新课标的解读以及新课标引领下的教改建议等相关讲座,感触颇深。崔教授对照旧版本,列举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受益匪浅。下面就结合着之前的大赛课《十六年亲前的回忆》,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落实年段教学目标  崔峦教授首先强调了课程标准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应该增强课标意识,根据不同年段的目标展开教学,克服不达标或超
期刊
在曾经电教媒体尚不完善的年代,板书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无数左手教材、右手粉笔的教师用板书谱写了一个个精彩华美的课堂教学篇章。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有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或以“只能顾及演示,来不及板书”为借口而不进行板书,导致了板书的缺失。  一、门前冷落鞍马稀,板书失去了原有的衷肠  1.板书被取代  当教学手段搭上现代化的快车后,教师们开始忽略板书的作用,更多关注多媒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英语课堂中情境创设被学生和教师逐渐重视,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氛围中。情境创设需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为学生铺垫和渗透英语文化背景,当学生对英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后,学生的英语成绩才会大大提高。  一、初中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困境在于语境不够充分,初中生通常只能在英语课堂中有说英语的机会,在日常生活
期刊
一、创编导入,让孩子自我体验歌的情景  理论分析: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思维的起点,为学生后续的表现奠定了格调,同时,也利于学生情绪激发,为其开启了理解力、好奇心。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兴趣、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成功,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课也就成功了一半。课堂导入有很多种,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歌唱教学中的创编导入。  教学设计:在《雨中》的教学中,采用开放式导入,学生集体创编下雨情
期刊
新版教科书选题生活化,让学习贴近现实生活,让小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验证与运用。熟悉新版教学,了解教学特点,让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中学到知识,更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以数学的思维来感悟生活中的道理,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境。  一、学情与材料分析  1.建立情境,带入课堂  新版数学教材重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让数学走进生活,把生活情境带入课堂。以案例1为例,以北
期刊
2016年3月,我有幸聆听了市级7A Unit 4 My Day的五节复习课,收获很多,感悟颇深,教师饱满的课堂激情、清晰的结构思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整个复习课的观摩过程中,教师对复习课理解还没有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教师对复习课的理解误区在哪里?  一、过分重视知识再现,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无论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重
期刊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亦是思维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教学中,设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例题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如旋转、平移等,将其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进行比较。学生动手动脑,让手指间的思维既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感悟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继而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