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道合一,让解决问题不成问题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anghao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亦是思维的工具。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教学中,设计安排学生动手操作,验证例题中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如旋转、平移等,将其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进行比较。学生动手动脑,让手指间的思维既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又感悟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继而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一方面,让学生充分巩固和运用这一策略,切切实实体验 “转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在策略的应用中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思维。
  一、教学实践
  第一次实践。
  1.教学思路
  从比较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入手,唤醒学生的转化意识,使他们容易想到转化成规则的图形再来比较。让学生初步感知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优势所在。
  2.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片断】
  问题引入,在对比中感知转化的优势。
  课件出示:
  师: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谁的面积大吗?(学生迟疑。)打算怎么比?
  生:可以数方格。
  生:数方格太麻烦了,可以直接通过平移、旋转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的来比。
  师:你来比划给大家看看。(学生一边在ppt上操作,一边解释)能比出大小来了吗?
  生:一样大。
  师:原来不太容易比较面积的两个图形经过这位同学一变,就能一眼看出来了。什么原因?
  生:原来的两个图形都是不规则的,现在转化成了规则的长方形,就便于比较了。
  师:是这个理儿?
  生:是。
  师:那还可以数方格啊。你们觉得哪个方法好?
  生:转化成规则图形的方法好。
  师:其实,大家在解决刚才问题的过程中,用到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师板书课题。)
  3.教学反思
  出示例题后,不乏学生仍然用数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教师为了更侧重转化策略,对于这种方法,课上只是简单评价“太麻烦了”,继而直指“转化”的方法,似乎有些不尊重学生的想法,也没给孩子各抒己见的机会。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儿童,他们带着自己的灵感、兴趣、认知、经验、思考等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所以教学是依据儿童已有的经验展开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研究问题,充分肯定他们通往目标的不同途径。笔者决定充分尊重学生想法、提供个性发展的时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有方法的选择、优化,从而丰实例题厚度,进行了第二次实践。
  第二次实践。
  1.教学思路
  亲历操作,关注形成策略的“着眼点”,有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因此,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猜测、操作、计算、推理、体验等形成策略的过程,是形成策略意识的必经之路。
  2.主要教学环节
  谈话:上课!这节课金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呢?得你们自己提。
  (1)出示例题。(没有方格纸)
  师:以前的学习中,见过这样的平面图形吗?你能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1: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生2:比较面积的大小。
  师:还有吗?
  生3:它们的周长各是多少?周长之间的比较?
  师:当我们面对图形时看到的不再是颜色、形状,而是从测量的角度思考,提出来与面积或周长有关的问题,真不简单。那我们就先来比较它们的面积。出示:上面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一些?能看出来谁大谁小吗?大胆地说出你的猜测!学生有争议。既然同学们有争议,如何求证呢?如果我们有了这个宝物(出示方格图背景)是不是就有点感觉了?好,动手验证一下!
  (2)探索方法。谈话:拿出信封中的这两个图形,听清要求!同桌一人一个,先商量好怎么比较面积大小,再操作。看哪一对同桌最先有结论。开始吧!学生同桌合作探索,全班汇报交流。
  生1:第一个图形整格有18格,半格有12格:18+12÷2=24格;第二个图形整格有14格,半格有20格:14+20÷2=24格,所以面积相等。
  师:不错,数方格是测量面积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生2:第一个图形的这个半圆向下平移6格,变成一个长方形。第二个图形,两个半圆分别旋转过来也变成一个长方形。
  提问: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图形在切割、平移和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形变。什么没变?积等。形变积等,数学上叫作等积变形。(课件出示:等积变形)
  师:刚才老师还发现,有的同学用了不同的剪拼方法,不过最终都是拼成了长方形。
  3.教学反思
  “数格子”看似比较“笨”的方法,但教师没有简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也对,但是很麻烦”,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认为数有时比较可靠,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获得受到肯定的满足。整个过程中,教师机智的引导与赞扬,更让课堂形成了生动活泼的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精彩而独特的智慧之花。
  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只有辩证认识数学思想和实际问题的关系,才能智取策略运用的“制高点”。教师既不能忽视例题和习题对形成策略的作用,又不能只把目光停留在那几道例题和习题上,策略背后蕴含的思想方法,才是更高层面的。为此,笔者进行了第三次教学实践。
  第三次实践。
  1.教学思路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重中之重不在例题处理,而是在练习部分,如何体会转化策略的价值,而不是解题。关注“策略意识”的培养,唤起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策略的形成才能真正有望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主要教学环节
  【教学片断】
  等长转化。出示:要比较下面每组中的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需要转化呢?怎么转化?
  让学生先尝试。
  ① ②
  处理第一组。生1:直接数格子,周长都是12cm。生2:平移,都转化成3×3的长方形。生3:有没有这样割补的?为什么不这样?
  区别:要求面积,转化前后面积不变;要求周长,转化前后周长不变。这就是数学上的等长转化。
  小结:这两幅图既可以转化成规则图形比较,也可以数方格比较。
  处理第二组。有没有直接数格子的?不能数吗?为什么?那怎么办?转化。看来非转化不可。
  【教学片断】
  拓展提升。出示:
  扇形,都认识吧?学过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生:要知道扇形的面积占圆面积的几分之几。
  学生尝试用转化的策略计算扇形的面积。
  师:想一想,怎么就知道了。
  下面的三角形中藏着三个扇形,你能计算它们的面积吗?
  出示:
  下面三角形中,有三个半径为2cm的扇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小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下课!
  3.教学反思
  在实践中发现,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练习时,只追求学生会解答,注重知识与技能层面,忽视了挖掘蕴涵在题目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实际上,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数学知识,很快会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却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可见,数学思想的重要性。练习层层递进,不是“生搬硬套”的机械模仿,而是“举一反三”的内化提升。随着一个个问题的开始:“你准备怎么转化?”“是否需要转化?”“如何转化?”学生的思维之窗已被打开,教师更为学生思维之花的绽开留足了时间。
  二、结论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第一,要关注问题的设计,即学习策略的基本前提。在设计数学问题时,教师首先要细致地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知识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一定的努力(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探究),最后归纳出具有一般规律性的结果。
  第二,要注重探究。这是形成策略的重要保障。策略不可能由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要想形成策略,学生的主动探索与自主建构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要加强反思。这是形成策略的必要条件。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策略形成,策略的有效形成必然伴随着个体对自己解题活动的不断反思。就转化策略的教学而言,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做出回顾、反思,体会转化策略;另一方面,要适时引导学生对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使用转化策略的情况进行回顾,明晰转化策略的本质,加深对转化策略的价值认同,进而养成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其他文献
最近参加一次人教版《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研讨,其中一个教学环节引起我的思考,现以课堂实录与大家交流探讨。  课堂回放:教师顺利地引导学生分“单个物体”得出: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这个饼的1/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6。  这时,教师话锋一转,把手放在一个叫汪思泽的同学身上。说:“刚才我们找到了二分之一,六分之一。你能不能说一说汪思泽是几分之一?”  迟
期刊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淀的数学方法、思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素养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培养数学素养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的核心素养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它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必须形成的综合性、持久性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感、空间观念等十个核心素养,给我们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以核心问题为触发器,引领学生在核心问题探究中孕育核心素养。
期刊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散文,文章语言极富感染力,作者用生动简练又充满激情的文字把青海高原上这唯一的一株柳的坚忍不拔、聚合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造就了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的崇高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敬畏。可是,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品味到文字之美,领悟到这棵柳树的精神之美,继而内化成激发自己前进的动力呢?几经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象为突破口,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
期刊
游戏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英语课堂中的“座上宾”,出场频率可不低,它对于活跃教学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开展教学活动有着魔法般的效果。然而,再美味的佳肴,吃多了也会起腻,游戏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冷饭”如何炒出新味道,旧招式如何用出新意就成为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挑战。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从老话题“游戏教学”入手,就如何以激励打开学生“金口”,以体验促进口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能以充满新意的教学游
期刊
认真聆听学习了崔峦教授有关新课标的解读以及新课标引领下的教改建议等相关讲座,感触颇深。崔教授对照旧版本,列举了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人受益匪浅。下面就结合着之前的大赛课《十六年亲前的回忆》,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落实年段教学目标  崔峦教授首先强调了课程标准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进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大的方向,我们应该增强课标意识,根据不同年段的目标展开教学,克服不达标或超
期刊
在曾经电教媒体尚不完善的年代,板书是直观性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无数左手教材、右手粉笔的教师用板书谱写了一个个精彩华美的课堂教学篇章。  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有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或以“只能顾及演示,来不及板书”为借口而不进行板书,导致了板书的缺失。  一、门前冷落鞍马稀,板书失去了原有的衷肠  1.板书被取代  当教学手段搭上现代化的快车后,教师们开始忽略板书的作用,更多关注多媒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英语课堂中情境创设被学生和教师逐渐重视,教师在创设情境中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学习氛围中。情境创设需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说英语的机会,为学生铺垫和渗透英语文化背景,当学生对英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后,学生的英语成绩才会大大提高。  一、初中英语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困境在于语境不够充分,初中生通常只能在英语课堂中有说英语的机会,在日常生活
期刊
一、创编导入,让孩子自我体验歌的情景  理论分析:课堂导入是一节课思维的起点,为学生后续的表现奠定了格调,同时,也利于学生情绪激发,为其开启了理解力、好奇心。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兴趣、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导入成功,学生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课也就成功了一半。课堂导入有很多种,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歌唱教学中的创编导入。  教学设计:在《雨中》的教学中,采用开放式导入,学生集体创编下雨情
期刊
新版教科书选题生活化,让学习贴近现实生活,让小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到验证与运用。熟悉新版教学,了解教学特点,让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中学到知识,更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以数学的思维来感悟生活中的道理,用数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困境。  一、学情与材料分析  1.建立情境,带入课堂  新版数学教材重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让数学走进生活,把生活情境带入课堂。以案例1为例,以北
期刊
2016年3月,我有幸聆听了市级7A Unit 4 My Day的五节复习课,收获很多,感悟颇深,教师饱满的课堂激情、清晰的结构思路,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整个复习课的观摩过程中,教师对复习课理解还没有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那么,教师对复习课的理解误区在哪里?  一、过分重视知识再现,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无论复习课还是新授课,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