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赟:河源文明的探索者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l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中共陕西省旬阳县委书记马赟同志所著《河源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称马赟书记是“绿色书记”,也有人称他的思想理念是大时代的绿色理念。但在笔者看来,他首先是一位绿色实践家,他的作品只不过是对他实践探索的追踪记录而已。在此,有必要走近马赟和他的著作。
  
  先看河源文明的理念价值
  
  河源文明是马赟同志从空间上把文明划分为河源文明、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三大板块,河源的指意就是江河的源头地带。他的这种构想,与古人看见中国大地西高东低与日升月降的现象而产生的“日月经天”与“江河行地”的认识同出一辙。因为,马赟所在的陕西南部是中国典型的河源地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区。发展经济、保护生态、保护水源,是这一区域加快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和必须破解的难题。
  马赟认为:河源文明的兴衰关系着大河文明的兴衰,河源文明本质上应是现代生态文明。无论是河源地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还是环境建设、文化构建,其走向必须是生态化的。他提出了河源文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体构架;提出了河源文明“必须遵循河源地区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迅速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而这种调整必须是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多层面的调整”;提出了“保护汉江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全面恢复汉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等观点,尤其是他把自己这些认识自觉地应用在工作实践中,从而强力推进“生态立县”与“工业强县”战略,动员全体干部群众展开了河源文明建设的实践。
  马赟同志先后担任过宁陕县县长和旬阳县县长,目睹了这一地区在历史上人们为了生存而垦荒种田、伐木狩猎、围河造田、艰苦改造自然的情景,也看到由此而造成水土流失,珍稀动植物频临灭绝的后果。当然,整个中国西部地区是一个资源富集区域,自中国实行东南沿海率先开放后,西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东部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西部资源枯竭、生态恶化,是不可持续的,也是不符合文明发展的走向。显然,就河源走势而言,如果河源地区出了问题,就会给中部、东部的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影响;如果各地的河源地带都出了问题,那么,下游地区的生存发展也就出了问题。在马赟同志工作过的宁陕和旬阳,都是中国西部河源地区的重要县份之一,是整个河源县域的缩影。诚如美国加州查曼大学博士、终身教授贾文山在序中所言:“马赟思考旬阳县,实质上在思考整个中华文明。他探索的河源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强调在解决人的生存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大河、大江上游不被污染,使河源、大河、海洋区域和诸文明,共同进步。从本质上看,这是一条可持续的路子。”
  
  再看河源文明理念的诞生与实践
  
  


  马赟自幼生长在秦巴腹地,汉水岸边。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怀着深厚的感情。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他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在安康市委、市政府从事办公室政务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对安康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比较了解,在为安康不断取得进步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安康经济社会的滞后现状而深深焦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加快步伐时,马赟就开始认真思考生态与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建设生态强区的建议,得到了原安康地委书记封漫潮同志的肯定,并鼓励他深入地探索这一课题。
  2001年,年仅38岁的马赟被派到宁陕县去担任县长,他一开始就把生态建设的构想渗透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通过对宁陕县情的了解和掌握,逐渐拓宽了他对河源地带的建设思路,提出了构建新型河源文明的想法,但当时他对这一课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是否可行,也是心存疑虑。
  2002年6月9日,宁陕县四亩地镇发生了特大洪灾,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了重大损失。作为一县之长,马赟的身心经受了巨大的考验,在总结灾害时他发现,凡是植被破坏严重的地方,也就是重灾区。在深刻反思中,他认识到必须要用新型文明观来武装头脑,来指导河源地带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
  时任安康市委书记的宋洪武同志,在抢险现场冲着满身泥污的马赟说:“这场洪灾,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生态灾难,要认真总结教训,在恢复重建中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
  马赟接过宋书记递来的一支香烟,在淅淅沥沥的雨水中,仰望苍天,目光放置得很远很远,好一阵子都没有说话。他想起了奥地利作家托马斯的话:地球上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条路,但可悲的是有人偏偏不走自己的路。那么,河源地带的道路在哪里?河源人又该怎样走自己的路呢?此刻,马赟正在思考关于河源,关于文明,关于建设与创新的深远构想。他点燃了那支香烟。他想,他要把河源文明的信念当成香火,传承下去……
  从那时起,马赟就不断整理笔记,搜寻记忆,走到哪里就问到那里,想到哪里就记录到那里;继而又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交流出来,听群众的反映,看干部的感受,尤其是在洪灾过后,出台了许多硬性政策,“谁砍我的树,我剁他的手;谁捕我的野生动物我关他的人”成了当时宁陕县著名的绿色铁腕。在大规模的收抢收套之后,宁陕出现了山绿水清、鸟飞鱼跃的喜人面貌。
  2002年底,马赟因工作需要调任旬阳县县长。
  在他到任前夕,旬阳矿山污染汉江事件,新闻就上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他到任之后,汉江污染事件一波未平,本县桐木乡的村民在退耕与种粮的矛盾中发生了自杀事件,消息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事件的本身又给马赟县长带来了沉痛的打击。他一直在想:桐木乡是革命老区,当年群众把游击战中的红军伤员用梯子和门板抬回家去养护,又冒着生命危险将红军战士乘着夜色护送出山,这是多么可敬的人民,又是多么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可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山河依旧,我们的群众却为什么就变得如此脆弱?我们的干部又为什么变得如此麻木?究其深层原因,那只有一条,“发展才是硬道理”,凡是违背了发展规律,当干部就不如回家卖红薯,做群众也只能过着破衣烂衫的穷日子,各种社会矛盾就会不断加剧。
  


  一时之间,干部有情绪,群众有意见,整个旬阳社会意见大得纷纷扬扬。
  那些日子,马赟就像热锅里的蚂蚁,他每天面对的是城镇化进程中的资金短缺,乡村道路改造、通电通水的大量投入,节能改灶与封山育林、教育医疗与社会事务的矛盾上访,总之,他作为县长需要把多如牛毛的死结变为活结,让整个县域社会机器得以正常运转。好在他年轻,有热情,有耐力,更有“县长就是抓落实的”使命感。每到深夜,他就开始翻阅县志,研究县情,思考问题的问题的源头,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那就是河源文明建设,必须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4年的春天,旬阳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开发西部的精神,结合旬阳实际,出台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旬阳,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发展目标。在此之前,旬阳在王怀常、陈厚培、高怀德、王安利等历届县班子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早已有了多年的发展烤烟产业的历史,打下了安康地区以烟草为龙头的经济大县基础。这一年,马赟和他搭班子的县委马涛书记、人大陈昌学主任、政协陈楚明主席以及后来任县长的邹俊杰等一大批领导带领全县兴起了稳烟、栽姜、兴蓄、植竹和开矿等产业化建设热潮。目的在于实现产业链延伸,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随着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日趋合理,县域经济就进入了加快发展的快车道时期。因而,马赟的河源文明建设思路就更加清晰,目标就更加准确。到2004年底一个“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与“文化兴县”的战略目标,就像三根巨大的金柱子,栽立在旬阳的土地上,撑起了河源文明一片天。
  在原安康市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王忠民首倡建设绿色安康的文化理念下,一手抓生态,一手抓工业。
  抓生态,让广大农村的绿色产业变成旬阳工业的大车间与大储备库;而抓工业,则反过来把工业体系的生态化,当成旬阳工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来完成。在企业内部,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降耗节能,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量循环,提高利用率,实现废物减量化;在企业之间,延伸产业链,使企业间产品的藕合共生,能量交换,实现废物回收和利用;在县域层次上,与社会、农业循环体系相衔接,发展附属工业,使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废物经过再生,返回生产、消费过程,形成物质的闭路循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三废”排放,使旬阳烟草产品、水电能源、矿产加工、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已初具雏形。
  全县建立了工业生态化与生态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凡评优创先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支持企业吸收先进技术,推进生态化工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多样性合作,引导开展社会化环境服务;建立了生态工业园区,做好典型引路,加快推进旬阳生态工业建设步伐。使全县形成了“生态立县”与“工业强县”的共识与合力,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旬阳特色之路。
  《河源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就是从这样艰苦创业的实践中总结与提炼出来的。书中大量关于生态的研究方案,有主导思想,有实施方案,有经验总结,有教训反思,更有落实检查结果。马赟每到一处都会宣讲与生态有关的话题。他去检查移民搬迁工作,就讲“移民与生态保护”;他去救灾促产,就讲“树立生态抗灾意识”;他去参加林业会议,就讲“奋力走在绿色安康建设的前列”。去年十月,他去参加棕溪镇点橡子的大会战,一边同群众挖坑下种唱山歌,又一边给大伙儿讲“林业要成为建设绿色旬阳的第一业”,最后还以《点橡子》为题作了一首民谣:
  点橡子,在荒山,山青水秀农家欢;
  煮茶酿酒唱山歌,小院家家升炊烟。
  所以,我们从书中不难看出旬阳的发展脉象,更不难看出其背后深藏着河源人的理想和追求,尤其是马赟同志胸怀大局的实干精神。
  
  现在看河源文明建设中的文化作用
  
  马赟思维敏捷,知识结构系统,既有激情奔放的文化情怀,又有深沉稳健的理性驾驭能力。
  他一开始就给文化赋予了“文化兴县”的时代重任,并能从优美的旬阳民歌里、排山倒海的汉江号子声中和惊天动地的挥龙舞狮场景中,领悟出一种民间的认同力量,他一直在努力把这种根性的认同力量,化为强大的时代聚合力,从而点燃了辖区汉江两岸群众热爱家园、保护生态的文化激情,有效地实施了生态立县与工业强县的两大目标。
  在他上任县长不久的日子,就敏锐地意识到:文化精英们为城市制造了汗牛充栋的文化产品,让成消化不良,而真正属于农民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却是少之又少,只有引导农民朋友自己行动起来,才能解决他们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之后的精神匮乏与文化沉寂。于是,马赟同志从一般干部所容易忽视的农民精神贫困入手,大搞民歌民舞创新活动,于2003年举办首届全县民歌调演大赛开始,各乡镇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民间文化阵地组织,全县有农民演唱队、民间社火队、器乐演奏队等30多个,常年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使旬阳成为陕南秦楚文化界地上的歌舞之乡,去年旬阳县文化馆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
  马赟每年春节大部分时间是在乡下度过的。2006年的正月十五日夜,他来到庙梁子跟大伙儿一起闹社火,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尽管事前村长就给大伙打过招呼,不许给领导抹红,那时他还是县长,可是到了中途,大伙儿已经把马县长抹得张胡子认不得李胡子了。恰好在这时村里有位九十岁的老太太,她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歌手,一心要见马赟。马县长听说后就远远地跑了过去,他看见老太太迎过来的时候,手里的拐杖倒了,马赟张开双臂一下子就将老太太抱在了怀里。可老太太“呀呀”地说:“咋就把我县长娃抹成个红蜡烛了,教我一点都看不清了。”马赟说:“老人家,您看不清了就摸吧!”老太太伸出手来,在马赟的脸上、肩上,摸呀,摸呀,霎时,数百人的大场子,一下子就鸦雀无声了……
  当马赟的《民歌民舞:塑造动感乡村》《能歌善舞:我心中的汉水儿女》《创作“太极舞”“汉水舞”》等系列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评论家鹿志峰撰文《谁在山间思歌想舞》中说:一般政府的领导,为了维护纷急事务并创造显表的政绩,大都在城市化的范围内制造形象工程,谁还能静下心来思考挖掘流落在民间的民歌民舞,丰富农人的艺术生活?即使有,也多是从城市人生活需要出发,把“民间”当成“野菜”来消食。但旬阳就不同了,马赟的文化建设那是眼睛向下的务实作为。他是从人的精神进步与人性的完善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去着手的。
  当然,马赟的理性精神,也表现在他的大文化视野上。正如前面所说,正当生态立县和工业强县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时,他认为干部群众需要提供更多的理性支持。于是,在2005年5月,他组织邀请了省、市专家和学者,举办了“工业强县旬阳论坛”;又于2006年9月,邀请人民日报教科文部与旬阳县委、县政府联合举办“汉江(旬阳)生态论坛”,让专家为旬阳剖析把脉,科学决策,从而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走以河源生态经济为关键、以河源生态文化为核心、以河源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河源生态文明理性发展之路。受到了安康市委书记黄玮同志的赞扬和肯定。
  因之,我们现在读到的《河源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只是他整个河源文明建设中的理论“生态环境篇”,另有“社会经济篇”与“文化建设篇”正待付梓,我们在殷切期待。
其他文献
她是一片木叶,一片贵州大森林中会唱歌的木叶。她的歌声中,永远流淌着苗乡闪光的清泉,飘荡着苗乡温馨的炊烟,悬挂着苗乡明亮的日月。“游方坡上春光媚,摘片木叶信口吹;一片木叶一片情,声声绕着山寨飞……”这首充满了贵州浓郁民族风情的《木叶情》如今已唱响大江南北,作为歌曲的原唱者——王云,每当听到有人哼唱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时,内心就有说不出的高兴,因为如诗如画的家乡,需要有更多的人来传唱和宣传。  二十多年
期刊
但丁《神曲》里有这样一句诗“这是一个需要新品,而且诞生了新品的时代”。当今社会日新月异,服务行业将以一种全新的模式出现在从们的生活中。服务质量苛求完美,服务项目讲究齐全,服务档次追求品位。常德南坪客运中心公司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针对市场的需求,创造性地提出全面完善的服务系统,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公司经过几年的营运,一年一个台阶。常德南坪客运中心公司所有这些成就,都跟总经理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赵爱
期刊
郭福录,山西省大宁县城关卫生院院长。中等个头,微微发胖的身材,四方脸盘上有一对深沉而又炯炯有神的眼睛。给人的印象是诚恳、朴实、直爽、可靠,没有一点官架子。他在大宁县城关医院已连任14年的院长职务。他常说:“走一处不如守一处,爱一处,实实在在地干一处”。他热爱大宁的人民和这块热土,决心扎根山区,用自己所学的医学技术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防病治病.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1986年春,36岁的郭福录挑起
期刊
“官位有大小,政绩没有大小”这是常德市桥南副食城管理会主任钱忠信时刻挂在嘴里的一句话。当然,更多的是记在他的心里,因为一直以来,他就是以这句话为信条忠于职守,为常德市桥南副食城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钱忠信,1957年生于常德,中共党员。1974年参加工作至今,先后做过企业管理、政府机关工作、乡镇工作。1994年开始从事市场管理工作,1997年起担任现职近十年,一直都兢兢业业,克勤克俭。 
期刊
古人笔墨中的山水,在现实世界中我很难见到,那是因为古人在写自己心中的山水。圣人心中的山水,远远胜过现实中的残山剩水。人们常说江山如画,那是因为江山不如画,所以才用画来比喻江山。可是,将古人的山水画欣赏得多了,便又没有意思了。因为我发现,后人总是在抄袭前人,以致于传统的山水画,最后都趋于一致,都变得大同小异,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再也无法见到。  当我见到周晚峰近期的山水画时,我对于山水画的渴望又一次漫起
期刊
博物馆源自欧洲。其英文(Museum)和法文(Musee)皆来源于希腊语“ Mouseion”,意为“供奉缪斯的神殿”,可见博物馆生就的初衷是对科学、艺术、文学等进行展示瞻仰的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 20世纪下半叶后,当博物馆的基本职能从收藏 、保存和诠释研究转向了同时兼容文化策划和营销,博物馆逐步成为一个城市中,自己文化意图的传播途径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的支撑点,并成为都市里一个令人瞩目的“文
期刊
近年来,西马的书画创作已经震撼了社会各界,他的山水画十米长卷《万里江山山水图》令所有专业画家叹为观止,其他大量的书法、花鸟、诗文创作犹如喷涌的泉水层出不穷,“西马现象”越来越引人关注。   西马的山水画是非常注重笔墨功夫的,在当今,这种理念虽然有点陈旧,有点老套,但对于半路出家的西马,刚进入中年的作家西马,却十分固执己见。他认为国画是笔墨画,宣纸是最好的舞台,面对宣纸,笔墨肯定唯此唯大,笔墨功失的
期刊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事,我正上初中,中午放学回家,往村里送信的邮递员,在岔路口遇上我,他因急着到别的村送信,将一瘩积攒了半个月的人民日报递给我,托我转交队委,其中一张的头版有薄老开会接见代表的照片,那时我对薄老的印象,仅存于他是中央领导人。  1981年我应征入伍,新兵进行传统教育。我这才知我所在部队的第一任政委,竟是前辈薄一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魔爪,加剧撕扯着
期刊
如果说张同吾的人生是潇洒浪漫容易引起误解,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人生岁月溢彩流光。二十年前,他做为著名诗歌评论家,以那些五彩缤纷的文章而享誉中国诗坛,一部部诗歌理论著作相继问世,《诗的审美与技巧》、《诗潮思考录》、《诗的灿烂与忧伤》、《沉思与梦想》、《诗的本体与诗人素质》、《枣树的意象和雨的精魂》,都以飘逸而丰盈的文采,阐释诗的本质和审美特征,描述全国诗歌的创作走向,评论老中青三代有成就的诗人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