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57年:法国发明中心发火定装枪弹,成为自动化装填和连发的基础
1854年8月,美国人韦森(DanielBaird Wesson)在福罗拜枪弹基础上,加长了弹壳,装上发射药,采用凸缘式壳底的金属弹壳,并申请了0.22英寸边缘发火转轮手枪枪弹专利,开创了现代金属弹壳枪弹先例。发射这种弹的转轮手枪称史密斯-韦森1号转轮手枪。后来的斯潘塞弹仓枪也使用边缘发火弹。
1857年,法国的夏斯珀特(Antoine Alphonse Chassepot)在德莱塞纸包定装枪弹基础上,将火帽从弹头底部后移到壳底,采用里福瑟带有横插击针的金属壳底技术,研制出硬纸板卷制壳体的定装枪弹。它缩短了德莱塞的击针长度,走上针刺中心发火之路。1866年该弹被法军定型为11毫米制式枪弹,由夏斯珀特11毫米步枪发射。实践中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火帽的发火可靠性不是百分之百,有待提高;二是膛尾闭气不足。于是在该枪枪机头部加了橡胶密封圈,膛尾闭气问题有所好转,但没有彻底解决。尽管存在不足,该弹和枪在中心发火方式上还是迈出了关键、成功的一步。夏斯珀特步枪的初速高达410米/秒,有效射程是德莱塞步枪的两倍,射速达10发/分。
1858年,美国人乔治·莫斯(GeorgeN.Morse)设计出弹壳底部带有粗钢丝火台的中心发火全金属弹壳枪弹及步枪,解决了后膛闭气问题。从此,枪弹步入了全金属弹壳、底部中心发火之路,奠定了现代枪弹的基本架构。
1862年,美国人亨利·皮博迪(Henry O Peabody)研制出枪机起落式后膛闭锁机构,延长的扳机护圈作为操控杠杆,针刺发火沿用当时外露击锤方式,发射0.44英寸边缘发火弹。这种前装改后装的方法当时未能引起美国国内的赏识,却“墙外开花”,被加拿大和法国采用,加拿大购买3000支,法国购买39000支。后来还在英国使用瓶状金属弹壳的步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就了在英国流行了20多年的0.45英寸马蒂尼-亨利步枪。
1868年,随着博克塞底火的出现和金属冲压技术的成熟,英国开始将前装击发的波蒙特-亚当斯转轮手枪改为中心发火方式,采用后装的金属卷制弹壳。
1870年,尤金·里福瑟使用边针枪弹的转轮手枪被改进为发射中心发火弹,并实现了双动扳机,既使击锤待击又能实现击发,法国海军再次列装,命名为M1870转轮手枪。该枪开拓了今天仍在使用的中心发火弹转轮手枪新纪元。随后,法国、比利时等国掀起了对已有边针转轮手枪改造成中心发火的热潮。挪威将边针发火的M1864手枪改成中心发火的M1864/1898式手枪。国内也珍藏有几款由边针改为中心发火的文物枪支。
1871年6月25日,美国柯尔特公司雇员里查德(Charles B.Richards)申报了柯尔特0.44英寸陆军转轮手枪机构专利,主要是发射全金属弹壳的边缘发火弹。柯尔特M1872转轮手枪采用了这项专利,乘上了前装改后装的顺风车,在次年定型了0.45英寸M1873后装转轮手枪,发射中心发火弹,没有经过边针发火的过渡,直接从前装击发方式进展到后装中心发火方式,走了一条捷径,并被美军装备,直到1911年才被0.45英寸自动手枪换装。M1973在1942年前和1955-1975年间都有生产,全长317毫米,枪管长191毫米,全重1.04千克。
1871年:英国人开创金属瓶形弹壳,更有利于自动装填和退壳
斯乃德的前装改后装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存在退壳困难问题,要想完全退壳,常常需要将全枪倒置并用劲摇晃。由于它使用金属卷制的博克塞枪弹,不是整体弹壳,壳底和壳体分离,常有壳体残留在膛内,只能用小刀刮出。1871年,英国国防部决定用马蒂尼-亨利步枪取代它。新枪是瑞士人雷德里克·冯·马蒂尼(Friedrich Von Martini)1866年在美国人亨利·皮博迪外露击锤式步枪基础上研制的,保留了起落式闭锁机构的优点,采用内置式击针,使击发机构容于闭锁机构之内,取代了沿袭350年的燧发枪式的外露击锤。同时,英国摒弃了马蒂尼沿用皮博迪膛线制造方法,采用了美国人本杰明·泰勒·亨利(Benjamin Tyler Henry)的膛线,所以称为马蒂尼-亨利步枪。该枪不再发射0.577英寸斯奈德黄铜卷制弹壳的枪弹,改成0.577/0.45英寸金属冲压的瓶颈弹壳。即在原来的0.577英寸筒式弹壳基础上,将弹壳口部直径缩小到0.45英寸的瓶口状弹壳,从此瓶形弹壳流行了130多年,至今仍在继续使用。
在枪炮的前装变后装的历史中,虽然普鲁士陆军最先装备德莱塞针发枪,使用长针发火的纸壳定装枪弹,但由于存在靠枪机与弹膛配合解决密闭火药燃气,长长的击针容易烧蚀等缺点,不能使后装枪得到完美发展。里福瑟父子和惠耶研制的边针发火金属壳底的定装枪弹才真正迈上了继续发展的起步台阶,使枪炮实现快捷后装,为弹药装填自动化奠定了基础,自动化装填武器得以群花绽放。
(全文完)
编辑/何 懿
1854年8月,美国人韦森(DanielBaird Wesson)在福罗拜枪弹基础上,加长了弹壳,装上发射药,采用凸缘式壳底的金属弹壳,并申请了0.22英寸边缘发火转轮手枪枪弹专利,开创了现代金属弹壳枪弹先例。发射这种弹的转轮手枪称史密斯-韦森1号转轮手枪。后来的斯潘塞弹仓枪也使用边缘发火弹。
1857年,法国的夏斯珀特(Antoine Alphonse Chassepot)在德莱塞纸包定装枪弹基础上,将火帽从弹头底部后移到壳底,采用里福瑟带有横插击针的金属壳底技术,研制出硬纸板卷制壳体的定装枪弹。它缩短了德莱塞的击针长度,走上针刺中心发火之路。1866年该弹被法军定型为11毫米制式枪弹,由夏斯珀特11毫米步枪发射。实践中发现有两个问题:一是火帽的发火可靠性不是百分之百,有待提高;二是膛尾闭气不足。于是在该枪枪机头部加了橡胶密封圈,膛尾闭气问题有所好转,但没有彻底解决。尽管存在不足,该弹和枪在中心发火方式上还是迈出了关键、成功的一步。夏斯珀特步枪的初速高达410米/秒,有效射程是德莱塞步枪的两倍,射速达10发/分。
1858年,美国人乔治·莫斯(GeorgeN.Morse)设计出弹壳底部带有粗钢丝火台的中心发火全金属弹壳枪弹及步枪,解决了后膛闭气问题。从此,枪弹步入了全金属弹壳、底部中心发火之路,奠定了现代枪弹的基本架构。
1862年,美国人亨利·皮博迪(Henry O Peabody)研制出枪机起落式后膛闭锁机构,延长的扳机护圈作为操控杠杆,针刺发火沿用当时外露击锤方式,发射0.44英寸边缘发火弹。这种前装改后装的方法当时未能引起美国国内的赏识,却“墙外开花”,被加拿大和法国采用,加拿大购买3000支,法国购买39000支。后来还在英国使用瓶状金属弹壳的步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就了在英国流行了20多年的0.45英寸马蒂尼-亨利步枪。

1868年,随着博克塞底火的出现和金属冲压技术的成熟,英国开始将前装击发的波蒙特-亚当斯转轮手枪改为中心发火方式,采用后装的金属卷制弹壳。
1870年,尤金·里福瑟使用边针枪弹的转轮手枪被改进为发射中心发火弹,并实现了双动扳机,既使击锤待击又能实现击发,法国海军再次列装,命名为M1870转轮手枪。该枪开拓了今天仍在使用的中心发火弹转轮手枪新纪元。随后,法国、比利时等国掀起了对已有边针转轮手枪改造成中心发火的热潮。挪威将边针发火的M1864手枪改成中心发火的M1864/1898式手枪。国内也珍藏有几款由边针改为中心发火的文物枪支。
1871年6月25日,美国柯尔特公司雇员里查德(Charles B.Richards)申报了柯尔特0.44英寸陆军转轮手枪机构专利,主要是发射全金属弹壳的边缘发火弹。柯尔特M1872转轮手枪采用了这项专利,乘上了前装改后装的顺风车,在次年定型了0.45英寸M1873后装转轮手枪,发射中心发火弹,没有经过边针发火的过渡,直接从前装击发方式进展到后装中心发火方式,走了一条捷径,并被美军装备,直到1911年才被0.45英寸自动手枪换装。M1973在1942年前和1955-1975年间都有生产,全长317毫米,枪管长191毫米,全重1.04千克。
1871年:英国人开创金属瓶形弹壳,更有利于自动装填和退壳
斯乃德的前装改后装的方法虽然简单,但存在退壳困难问题,要想完全退壳,常常需要将全枪倒置并用劲摇晃。由于它使用金属卷制的博克塞枪弹,不是整体弹壳,壳底和壳体分离,常有壳体残留在膛内,只能用小刀刮出。1871年,英国国防部决定用马蒂尼-亨利步枪取代它。新枪是瑞士人雷德里克·冯·马蒂尼(Friedrich Von Martini)1866年在美国人亨利·皮博迪外露击锤式步枪基础上研制的,保留了起落式闭锁机构的优点,采用内置式击针,使击发机构容于闭锁机构之内,取代了沿袭350年的燧发枪式的外露击锤。同时,英国摒弃了马蒂尼沿用皮博迪膛线制造方法,采用了美国人本杰明·泰勒·亨利(Benjamin Tyler Henry)的膛线,所以称为马蒂尼-亨利步枪。该枪不再发射0.577英寸斯奈德黄铜卷制弹壳的枪弹,改成0.577/0.45英寸金属冲压的瓶颈弹壳。即在原来的0.577英寸筒式弹壳基础上,将弹壳口部直径缩小到0.45英寸的瓶口状弹壳,从此瓶形弹壳流行了130多年,至今仍在继续使用。
在枪炮的前装变后装的历史中,虽然普鲁士陆军最先装备德莱塞针发枪,使用长针发火的纸壳定装枪弹,但由于存在靠枪机与弹膛配合解决密闭火药燃气,长长的击针容易烧蚀等缺点,不能使后装枪得到完美发展。里福瑟父子和惠耶研制的边针发火金属壳底的定装枪弹才真正迈上了继续发展的起步台阶,使枪炮实现快捷后装,为弹药装填自动化奠定了基础,自动化装填武器得以群花绽放。
(全文完)
编辑/何 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