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共生”:课堂上的语文生活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qi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回顾文章脉络,感受文路之精巧
  师: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
  师:记住,这是让作者记忆了一生的水。再读——(生再齐读课题)
  师:(引读)作家马朝虎开篇便以回忆的口吻叙述: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于是,在他的笔下就有了三幅画面——
  生:第一幅是说喝水很不容易,每次要得到水,都要到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
  师:这么长的句子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
  生:挑水。
  师:还有什么画面?
  生:洗澡的愉快。
  生:冲凉的爽快。
  师:大家说得好!其实,我们按照作者的思路,第一个画面——(挑水),第二个面——(洗澡),第三个画面——(冲凉),看来第一课时学得不错。如果说挑水只是为了那一担水的话,(板书:一担水)那么,洗澡则是因为——
  生:一场雨。
  师:真好,也是用的三个字。(板书:一场雨)
  师:最后的冲凉呢?一起说——
  生:一勺水。(板书:一勺水)
  师:来,一起读。
  生:(齐)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
  师:三个画面,换成了另一种表述,多工整,多顺口。如果说那一担水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艰苦的话,(板书:苦),那么,那一场雨呢?
  生:那一场雨反映的是人们的欢乐。
  师:可以。还有?直接用词语说。
  生:(纷纷说)快乐、愉快、兴奋、痛快……
  师:那一勺水呢?
  生:(纷纷说)舒爽、舒服、爽快、舒畅……
  师:好的,我们说了这么多,这十来个词其实都指向一个字——(生)乐。(板书:乐)
  师:你们看,作家就是这样子写文章的,一个画面一种感觉,一步一步地,就把一篇文章“建造”起来了。
  二、 精读“洗澡”“冲凉”画面,体会表达之精妙
  1. 走进“一场雨”
  师:就让我们走进那场令人痛快的雨,谁来读一读学习要求?(出示学习要求;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师:我们从哪儿读出痛快了?(指组交流)注意听:某个同学说的内容跟你相似,你可以补充,还可以挑战读。
  生:(一组齐说)期盼、痛痛快快、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
  师:哦,他们找了一些词。选一个代表来读你最想读的那句话。
  生:“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读得一般)
  师:你最想说哪个词?
  生:奔跑跳跃,说明孩子们特别开心。
  师:好的,你就把那句话读出这种感觉!(生再读,好多了。)
  师:看,有了感受之后,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还有没有同学想读或想说?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我最想读的词是“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因为这显示出了他们大家的快乐!师:是这样的,这个同学喜欢这个词。(点击课件)还有没有同学想补充?
  生:“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我要说的是那个“只有……才”,因为这个词表明了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他们才能洗澡,别的时候不能痛痛快快洗澡的。
  师:奖励你发现了这个词!再读这句。(生再读,读得很好)
  生:我最想说的词语是“光溜溜”,因为它写出了孩子们痛痛快快洗澡时是光溜溜的!
  师:好像还有其他同学想补充说,对吗?
  生:我想帮他补充:他们感觉很快乐,所以脱得光溜溜的!
  师:读一读那句话!
  生: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听得出,同学们都在关注着雨中的小孩儿,可以说他们是千姿百态,各有痛快!同学们,再念念这句话,待会儿我想请同学读!(生自由练读)
  师:你们读书的声音特别好听!想听你们读,谁来?
  生:(有感情地诵读)“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有感觉,真是千姿百态。还想听人读,要有一种各有痛快的感觉。(生再读,更有感情)
  师:痛快的只有孩子吗?
  生:(齐)不。
  生:读“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生光读不说)
  师:(幽默地)一读就没哩?还想听你说点什么的。
  生:大人们虽然没有我们这样无遮无挡,但是他们也很快乐!
  师:哦,是这样的啊!可原来文中并没有写大人怎样洗澡。来,让我们想象一下他们在雨中的情形。闭上眼睛。(播音效:雨声、欢叫声、轻音乐)
  (情景练写):“也在雨中 ……”
  师:(旁白)终于迎来一场久旱难逢的雨,孩子们进来了,大人们也进来了,看看他们那个快乐样儿……好,睁开眼睛,把刚才脑海中的画面用笔写在作业纸上。(生伴随着雨声和轻音乐练习写话,师巡视)
  师:五年级的孩子,不需要我再提醒写字的姿势了!
  师:写好的同学有个习惯不要忘了,要读一下。
  师:老师想听听你们笔下的那个场面。其他同学要仔细听,一个语文水平高的人,他能够听得懂别人的精彩,还能够听得懂别人哪些地方需要帮助。
  生: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也在雨中张开双手痛快地洗着澡。他们互相拥抱着,也在享受着这场雨,享受着!
  生: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也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声地喊着:“水啊,水!”他们高兴地笑着。
  师:哦,他把大人们的话语加进来了。还有想帮助的吗?   生:可以加上“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也在雨中奔跑跳跃,拍打着水花,开心地笑着,有的也张开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亲切地望着生):看,你今天赚了吧?同学们给了你这么多帮助,你说是不是?
  师:同学们,咱五(1)班同学真行啊,也能写得这么精彩嘛!可是想过吗?作者当时为什么就省去了这一笔呢?难道他还玩儿偷懒啊!同学们再读读写大人的句子,一定会有新发现。(生读课文中描写大人的话)
  师:发现了吗?
  生:我觉得作者主要是想表现小孩子的心情,大人的可以省去。
  生:作者有详有略,详写的是孩子的欢乐,略写的是大人的快乐。这样写突出了孩子们的欢乐。
  生:这个其实不是省掉的,而是让我们自己发挥想象,让我们有个想象的空间。
  师:同学们,如果作家马朝虎也在场的话,肯定会给你们(手势:两个拇指)——高啊!作家高,咱五(1)班的同学——
  生:更高!
  师:我本来想说也高的。你们说更高,但愿如此!(众笑)好精彩的一段话,我想请你们来读,谁来?(请了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
  师:第一句话一起读;描写孩子的请女孩读,描写大人的请男孩读。知道老师这么安排的原因吗?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生:(按“齐——分——分”的方式读)“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生:(顿悟,纷纷举手)因为第一句是中心句。
  师:你是读懂了,真不错!还有同学想说吗?男孩!
  生:因为第一句是写所有人,然后接下来是单独写
  名师新课
  小孩儿和大人们的!
  2. 走进“一勺水”
  师:(结合板书)这么一场雨,就让村里人这么痛快!可这样的日子啊并不多,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更多时候是盼着母亲打开水窖那一刻的到来!那一勺水啊,太具有诱惑了。(生自学,师行间巡视)都说内行看门道,作家是怎么样把那一勺水写得那么痛快?各位内行,谁先说?
  生:他用了夸张的手法,比喻出……
  师:没听懂,怎么又是夸张又是比喻?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是比喻——
  师:我帮你找出来!(点击出示“倾注而下”)你发现了这句不容易,也要把这种感觉读好,知道吗?我相信你能读好!(生再读)
  师:你是第一个发现的,姜老师告诉你,夸张和比喻两回事,明白了吗?再来!
  生:我要说的是“润湿”那边。“水,它不多不少……刚好能够润湿脚板。”我觉得这个“润湿”是用了夸张的手法,因为我们一般洗澡的时候,水都是流的,它这儿的“润湿”是一点一点润上去的,我觉得水流得应该没有这么慢。
  师:如果用上“润湿”的话,可能就没这种感觉了!
  生:嗯!(生很肯定状,众笑)
  师:你看她多会发现!你把第三句重新读一下,把这种感觉送进去!(生读)
  师:咱们五(1)班同学的眼睛就是“亮”哦!还有发现吗?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缓缓”一词让我更感觉幸福了,所以说“缓缓”有点儿夸张了!
  师:好,同学们,其实这一句里表示慢的词语还有——
  生:滑过。
  师:用了几个“滑过”?
  生:三个!“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滑过了……滑过了……”
  师:后面读得比前面好。谁想再读一读,让我们有整体的慢的感觉!让快乐慢些走啊,来!(生再读)
  师:读得真好,真有那份感觉!这样的发现,还有没有了?
  生:我发现了“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我觉得有点夸张。他怎么知道血管里的血在加快呢?
  师:是啊。作者怎么知道的呢?作者怎么听得到的呢?(再读,读得一般)
  师:我就不相信五(1)班的同学能把老师的皮肤读得有感觉。(一生读)
  师:有点感觉!(又一生读)(掌声)
  师:孩子,我真有麻丝丝的感觉了。听你读真是享受!
  三、 回读“洗澡”“冲凉”画面,品味饿水之乐观
  师:就这一勺水就让我们四兄弟如此快乐,难怪母亲后来说:“你们真的——(生齐)饿坏了。”
  师:“饿水”这种说法真的不多,但是在全文中你仔细看的话,又到处可见。(出示)村里人真的“饿”坏了, 。我们真的“饿”坏了, 。“我”真的“饿”坏了, 。
  同桌选一句作为开头,一起练着说说。(生浏览准备——全班交流)
  师:选第一句开头的请举手。
  生:村里人真的饿坏了,“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
  生:村里人真的饿坏了,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村里人真的饿坏了,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个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师:第二句开头的——
  生:我们真的饿坏了,先是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我们真的饿坏了,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师:第三句开头——
  生:我真的饿坏了,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我感觉得到……
  生:我真的饿坏了,水,它不多不少……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好,我感觉得到了。(结合板书)其实,课文啊都在反映着苦,但是作者却偏偏花了这么多篇幅在写有水的——(生齐)乐!
  师:要明白这一招儿啊,真得有语文水平。小组赶紧讨论。(生小组讨论,很投入)   师:想听听各组的想法。
  名师新课
  生: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对水的珍惜。
  生:因为他们的村子非常地缺水,他想写出水在他们村子里是多么地重要,显得非常珍贵。
  生:写乐是为了突出缺水的苦。
  师:(结合板书)哦,他是在以乐衬苦。还有吗?不同的想法?
  生:因为村子里缺水,而他们又很渴望有水,所以作者才大篇幅地写出有水时的乐。
  生:因为作者突出了我们在雨中的奔跑跳跃,所以才大篇幅地描写“乐”。
  师:(结合板书)哦,在突出快乐,那就是苦中——有乐。
  师: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不容易,已经接近了一位曾经到过我们学校的著名儿童作家的理解水平了。你们听——(出示文字加录音)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痛苦,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个强者。”——曹文轩
  师:说得怎么样?一起读——(生齐读)
  师:(结合板书)同学们,面对艰苦,快乐生活,不要忘了作者马朝虎笔下的那——(生齐)“一担水、一场雨、一勺水”,不要忘了带给我们生活风度的课文——(生齐)《水》!
  【评析】语文教学当然是生活,确切地说,是师生在课堂对话活动中过切实的语文生活。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是通过母语学习,帮助儿童建立起无论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情感的、道德的、审美的、哲学的、诗意的人格坐标,获得民族的价值关怀,信仰和认同。“言和意统一”中的“意”,体现了语文的内在属性和内在意义,着眼于言语的内容和意义(目的)——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情、意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和高尚心灵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当然,二者同体共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绝不能偏于任何一方而单独进行,否则,求“言”不得“言”,求“意”不得“意”,只能造成语文的错位和失败,造成学生人生的残缺和遗憾。
  姜树华是一位致力于母语教育生态研究的青年名师。他准确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特点,深度理解语文课程的精髓和语文课堂教学的要义,“言”和“意”既共生在语文中,同时它们又是汉语文内部的基本矛盾,“言意共生教语文”是紧随语文课程改革脉动的有效实践,使这一对内部基本矛盾得到了化解并走向融合,实现了语文教材承载的“得言得意”的文化使命。从《水》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姜树华紧紧依靠教材“言“的品读,引领儿童对“意”的感悟,不要说我们身在课堂中时,情不自禁被姜树华以教学之“言”牵引进其中的感受了,我们就只看他设计的两个活动的“内容和提示”便可以看见教师对“言意共生”理念的践行之踏实。
  整堂课的教学离不开“言”和“意”。姜树华“以意为主”,又“从言出发”,其高妙之处正在于“言意之间”。他斟酌于“言意”之际,徜徉于“言意”之间,“言意”二者互观共照,相辅相成,彼此融合,以达到亦言亦意、非言非意、“言意同构共生”的美妙境界。
  我们再来欣赏教学的收官部分,我们会对本课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姜树华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姜树华老师这样表扬学生们:同学们,你们的理解非常不容易,已经接近了一位曾经到过我们学校的著名儿童作家的理解水平了。“以苦为乐”是少年时就有的“一种对痛苦的风度”,学生的理解要抵达这里并不容易,同学们得“意”为何如此深刻?缘于姜老师“借力”的本领,借的什么力?借的就是“言”的力量——
  语文的核心内容就在于“言”和“意”的内在关系及在追求两者统一中的相互促进和新的“言意”生命的生成。“统一”意味着:知识不断被唤醒,能力不断被激活,方法不断被更新,情感不断被加深,态度不断被端正,价值观不断被确立,灵感不断被催发,智慧的火把不断被点燃,新的感悟、智慧和深邃的思想不断被汲取,新的“意义”和“世界”不断被发现,奇迹不断被创造,生命精神不断被高扬,心灵世界不断被净化,完美人格不断成长。“言和意的统一”具有丰富的精神的、文化的、生活的、生命的内涵。“统一”会形成一种“力”:一种言语的力、意念的力、生命的力;一种个性的张显、灵性的飞扬、崭新的生命的成长。当我们做到“言和意的统一”,那么,语文就真正能够成为学生生命精神成长的家园,我们和儿童也就会一起在语文课堂上充分享受日复一日丰富而实在的语文生活。
  (姜树华,特级教师、如皋市白蒲小学校长;
  刘昕,特级教师、南通市虹桥二小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为了弄清小学生写错字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我选用人教版一下第四单元试卷中的第一题,(听写词语中的“得意”一词)对学生写错字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分析。其中,学生对“得”字的写法,存在着较高的错误率。全班共30人,有15人写错了这个字,错误率达到了50%。“得”这个字在一上《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文中才要求会认,而到了一下《要下雨了》一文中是要求会写。当问到写错字的同学原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说不会写这个字,
期刊
一、 失衡的现状——任“静”悄然离去  [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映示)孙悟空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形象?  (建设)细细地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地方,边读边做批注,想想你读懂了孙悟空的什么特点?  师:孙悟空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课文。(生大声读)  师:(当大部分学生差不多刚读好,想做批注时)很多同学在一边读一边做批注,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只有三四个人
期刊
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重视它。”朗读的能量到底有多“广”、有多“大”?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做一点具体的探讨。  一、 朗读,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课标》要求“学会倾听”。“倾听”就是“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现代汉语词典》)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他们目前的学习、以后的发展都很重要。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听力,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
期刊
助学,说简单点,就是帮助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如何助学?我觉得得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把握学科本质,认真学习《课标》,把握学科课程的基本观念、核心概念;其次,得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我们对“怎样教”“教得如何”“教得是否科学”有更深刻的认识。  【影音重现】  师: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生读)  师:表扬你,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而且把自己对鲜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了。  师:(出示“最
期刊
【案例描述】  半年前的一次语文公开课,我信心满满地执教了《船长》一课。按照之前多次试上的步骤,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行进着。当我和同学们从朗读中体会到轮船遇险时一片混乱危急的场景后,他们频频质疑,“为什么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就要开枪打死他?按理说男人身强体健,在危急关头跑得更快才对啊?”“哈尔威船长真的会开枪打死只顾自己慌乱逃命的男人嘛?”“打死人不是犯法的行为吗?”……我一时怔住了,这些问题并非没道理
期刊
第一次范文引入——寻找习作的原点  1.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我每回带毕业班,总能在毕业前夕收到学生送来的珍贵礼物。同学们猜,会是什么呢?  2. 同学们猜得都很用心,但对我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却是一封学生的来信,这封信的作者今年高中毕业,时隔六年,但我仍珍藏着。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敬爱的徐老师,三年前您来到了我们学校,成了我们的班主任。是您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激情,是您指
期刊
朗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可以按照文章语言文字的不同层级,分解成字、词、句、段、章等方面的技能元素。根据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每一种技能元素都有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必须严格而反复的训练,才能转变为朗读的能力,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必须着眼于、着力于这些基础的技能元素的习得,即通过反复学习、练习而获得。实践证明:这些基础性技能元素,易于掌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提
期刊
【板块一】由题生疑,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里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石头书真的可以读吗?  生:石头书是什么样的?  生:石头书里有什么知识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归纳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板书“?”)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生:(齐)读书。  【板块二
期刊
一、 以生为本,收获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如学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2自然段后,教师问学生
期刊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写作”教学明确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纵观近三年徐州市中考作文命题,从2011年的《有句话儿在心头》到2012年的《又是一个新起点》,再到2013年的《总有一次惊喜》,其“小角度、生活化、个性化”的命题特点,鲜明地折射出命题者紧扣“课标”要求,倡导初中作文教学“唤醒心灵,走向生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