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抒发性灵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写作”教学明确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纵观近三年徐州市中考作文命题,从2011年的《有句话儿在心头》到2012年的《又是一个新起点》,再到2013年的《总有一次惊喜》,其“小角度、生活化、个性化”的命题特点,鲜明地折射出命题者紧扣“课标”要求,倡导初中作文教学“唤醒心灵,走向生活”的意图。本文想通过对三道中考作文题的比较分析及考场优秀作文的案例评析,进一步明确初中作文教学的方向。
  一、 三道作文命题,明确一个方向——立足生活,个性表达
  中考作文命题是焦点,更是难点。一个好的作文题能够让学生的生活积累一触即发,当命题者和应考者都将目光聚焦生活的时候,突破难点就不再是难题了。
  《有句话儿在心头》题目通俗平易,易于触动心灵,联系具体的生活情境,写出生活的经历、体验和感受。“一句话”的视角是小的,而“一句话”凝聚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展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考生立足写自己心中的一句话,有效避免了雷同和宿构,更有效激发了个性化写作。
  《又是一个新起点》妙在一个“又”字,提醒考生:生活是由一个又一个“起点”串联而成的,每一个“起点”的视角是小的,而每一个“起点”的生活对个体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众多的“起点”汇聚成个性斐然、精彩纷呈的生活。
  《总有一次惊喜》引导考生用敏感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惊喜之处,细想之下,这惊喜不一定是物质生活所赐,自然环境的新变化、情感领域的新触动、精神世界的新发现,都是惊喜。众多考生,万千惊喜,汇成精彩的人生,而“各有各的惊喜”更是这个题目最令人惊喜之处。
  三道作文题,虽各有其巧,但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角度小,视野大;二是生活化,多样性;三是个性化,真性情。连续三年命题均在一个大方向上,即:用一双敏锐的眼睛观察生活,用一颗敏感的心感受生活,用一个智慧的头脑思考生活。
  二、 三组作文案例,一个写作结论——书写生活,和而不同
  1. 《有句话儿在心头》满分作文案例
  [节选一]“夜已经深了,姥姥还在为我纳鞋底,困意袭来,我躺在姥姥的身旁美美地进入了梦乡。不知何时,梦中醒来,灯还没有熄灭,微弱的灯光下,姥姥还在一针针、一线线地纳着鞋底。只见那针线就像舞者一般在姥姥的手掌间来回地穿梭着,几百次,上千次,就这样一针一线地穿着……姥姥就这样端坐在椅子上,昏黄的灯光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老长。白发摆脱了夹子的束缚,乱糟糟地附在头上。影子映在墙上,好大好大。一阵寒风吹来,姥姥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身子抖了抖……我多么想对姥姥说,‘爱的滋味真好’。”
  [节选二]“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呆呆地坐在门外,独自忍受考试失利的痛。泪,情不自禁地落下。蒙胧中,感到有一丝凉凉的秋风从我的心头吹过。我知道,那是讥讽与嘲笑,那是蔑视与斥责,我陷入了自卑的沼泽。泪眼蒙胧中,母亲的身影悄然而至,静静地坐在我的身旁。猛一抬头,与母亲的目光相对,我分明看出,母亲的双眸中满含着疼惜,充满了关切。深深的愧疚涌入心底,我更加心痛!这时,母亲一双印记着劳累的手向我伸来,轻轻抹去我眼角已变冷的泪珠,继而将我揽到怀中,顿时我感觉母亲的怀抱好温暖。……母亲啊,有句话儿在心头,我多想对您说:‘谢谢您给我的一盏明灯!’”
  [节选三]“我突然不敢注视母亲的眼神,那该是何等的伤心啊!我看到她正在用手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枯萎的枝丫,沉默良久。我的心中悔恨万分,不敢直面母亲那颗爱花的心,这时,我才明白当初母亲对我不信任的缘由。想起从前,学绘画,学书法,学舞蹈,学钢琴……哪一样不是浅尝辄止。总以学习为理由,遇到反复枯燥的练习便半途而废,我哪里想到过每当我提出要放弃时,母亲的失望、伤心与难过。如今,时隔许久,对母亲的愧疚却从未有丝毫的削弱,有句话儿在心头也从未说出口:妈妈,请原谅女儿的幼稚与固执……”
  三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均紧扣题,深立意,写生活,抒真情。“节选一”观察细致,画面温馨,细节感人,通过深夜姥姥纳鞋底的生活场景,将姥姥这个人物刻画得质朴感人;“节选二”感情对比强烈,考试失利的“痛”与母亲关爱的“暖”,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激起浪花,真实自然;“节选三”理解母爱,反思深刻,感情真挚。考生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对生活的描写和情感的把握都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没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和细腻的情感体悟,文章不会这样真挚感人。
  2. 《又是一个新起点》满分作文案例
  [节选一]“他望着窗外,冷风扫过他的袖口。那时也是这样,他想。手中端着书本,在窗前徘徊,脑中回旋跳跃着词与句。那时的雨点,轻轻打着节奏,唯恐惊扰了他的思绪。但是,现在他的脑中静悄悄的,充满的是回忆与静静的聆听,也许他在想些什么。……他又想起,自己的开始也如小雨般美妙。奇妙的字词句在他的记忆中曾深深留下痕迹,但现在,由于自己的懈怠,已无法重新回到开始。但,他望了一眼天空,澄澈、明净,一如他的心境,从现在开始,努力坚持地走下去,鼓起如雨般的勇气,做一个能坚持到底的人,就从现在开始!”
  [节选二]“于是,我开始小心翼翼地侧起身子,使自己紧贴着山壁,一点一点地挪动着身躯。我紧盯着前方,不往下看。终于,这最为险恶的路段被我挺了过去。此刻,阳光透过积云射了下来,形成一道道光柱。我终于看到了不远处的顶峰。于是,我强忍住呼吸的不畅,加快了速度向上攀登着。‘呼——’我长吁一口气,终于登上了顶峰。但此刻,我没有了自满与骄傲,因为谁可曾知,这不是一个新的起点呢?”
  [节选三]“瞬间,我被这株常春藤震撼了。这里,没有人为它的勃勃生机而喝彩,没有虫儿贪恋它的绿阴,没有雨露为它的生长慷慨奉献……可它执著着那份执著,在寂静中孕育着生命。因为它坚信,相对于夏的茂密与生机,冬又是一个崭新的起点,即使万物凋零,即使无人喝彩,它依然可以在一片萧条与破败中孕育着生命,为未来多积蓄一份力量。望着它,我不由得想到了宗璞的话:‘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是啊,谁说失败不是通往明天的又一个崭新的起点呢?”   雨点敲击窗棂也敲击作者的心灵,在雨中的思索,令作者获得新的人生领悟,从而找到了精神的新起点;穿越一段险要的山路,终于登上了绝顶,这历险又励志的经历,最终让作者站到了又一个新起点上;常春藤的执著和寂寞震撼了作者的心,在宗璞的文字的启迪下,作者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失败也是通向明天的新起点。三篇文章,三段生活经历,三次精神的洗礼,真的是“无生活,不写作”。
  3. 《总有一次惊喜》满分作文案例
  [节选一]我撑开伞走下车,两旁的路灯投下暗淡的时隐时现的光。我小心翼翼地走着,却还是被什么绊了一下。突然,一片白光从身后照来,原来是光头叔叔将车灯对准了我脚下的路。在滂沱的大雨中,他的面容有些模糊,我却能感受到他温和的笑。一股暖流涌上眼眶,一片模糊中,我只能使劲向他挥了挥手。在这个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一位素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让我明白了,总有一次惊喜为你而绽放。
  [节选二]如今,长成少女的我,终于懂得了曾祖父的坚持。枸杞,是自然赐予生命的惊喜!那片曾一度占有着曾祖父的阳台的枸杞,在这七年来无人打理的命运中终究是活了下来,而且存活得那样盛,那样艳,那样惊人!夕阳点染着它的红衣,引得我不禁去品尝。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就像那时幼稚的我,总也看不懂曾祖父的倔强。……枸杞,这美好的生命把一年年的受尽冷落当作历练,没有失望,没有放弃,相信总有一次惊喜属于自己!
  [节选三]次日天明,红光满窗,竟是大晴。推窗俯视,一阵惊:那树褪去了绿色锦衾,虬树卧枝,成了显山露水的甲骨文。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重冰,再无法振翅翔集。一夜风雨,繁华尽落。而风又奈何?雨又奈何?仍有一身铮骨面对余下的路途。总有一次惊喜,何必伤春悲秋,以惊喜之顿悟面向头顶澄澈的天空!我就这样明白了梧桐的沉默,不为行人如潮往来屑屑而孤寂,不为天地之隅一人独放而忧愁……
  出租司机的小善之举,让小作者内心受到巨大震动,惊喜之余感
  写作教学
  受到人性的光芒;曾祖父倔强的性格中,映照着枸杞的生命光芒,无论是至亲之人还是至尊之物,都给了年轻的生命以惊喜的启迪;一棵褪去了绿色锦衾的树,在小作者的眼里成了一身铮骨、傲视命运的强者,从而获得了心灵的感悟,明白了人生该以惊喜之顿悟面对澄澈的天空。三个貌似平凡的素材,因作者独到的生活体验和不凡的审美感悟而变得神奇、美妙。
  由此三道中考作文题不难发现,虽是同题作文,却有强烈的辐射性,触动心灵,个性表达,彰显了写作的本质特性。纵观考场优秀作文,也不难发现,不是因为训练,而是因为丰富的生活给了作者不一样的精彩。左手握着生活,右手的笔才能奏出“和而不同”的华美乐章。
  三、 初中作文教学的瓶颈——脱离生活,舍本逐末
  1. 瓶颈之一:投入多,收效少。大多数初中生的生活核心是“学习”“补习”“作业”和“考试”,有限的课外生活仅限于浮光掠影地观察,缺少对生活的高度热情和真正的精神愉悦。教师在这样的心灵背景上着色,只好用“范文引导”“细节说教”的方法进行“生活拷贝”,写作教学演变成“审题训练”“构思模仿”和“内容想象”,这种集约化的训练结果,导致花费大量的时间却收效甚微,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仍然不高,作文成绩始终徘徊不前。
  2. 瓶颈之二:视野狭窄,闭门造车。沉重的课业负担掳走了学生的时间,也剥夺了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积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经验,“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领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体会,统统都被挤出了“学习”的范畴。没有阅读,视野就狭窄了;没有思考,只能闭门造车了。于是,面对一段纯真美好的友情,必须用“离别”来体现生活的残酷;为了表现父爱的深沉,一定要设计一个冷酷无情的场面,再用一个“拐弯处的眼神”来让自己顿悟……“造”出来的文章,既已失去生活的逻辑,哪里还有感人的力量。
  3. 瓶颈之三:心灵闭塞,精神贫乏。习惯于“模仿”和“训练”的头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于是,当一株常春藤成为一篇考场佳作的风景之后,立刻引起作文素材的“植物风暴”;当一个学生倾吐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而获得肯定之后,所有的学生都开始怀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是:写作是个性的,为什么作文教学却如此整齐划一?如何才能实现作文教学的个性化?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颗健康的写作种子,教师该如何用生活的雨露浇灌它?
  四、 作文教学必须返璞归真——唤醒心灵,走向生活
  1. 唤醒心灵,走向阅读,让心灵在阅读中突围。阅读是重要的生活方式。大多数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读图多于读文,读俗多于读雅,读考场作文多于读中外经典,少年之心雅兴不足,诗性泯灭。因为读书甚少,心灵贫瘠,思想贫乏,只好人云亦云,甚至不得不在作文中说假话;因为缺少优秀书籍的滋养,心智逐渐丧失了价值判断的能力。有个中学生写在书店里遇到一个不起眼的学生买了本《水浒传》,而自己因为买了本《机枪解密》而汗颜,并深深自责:我为什么不去读经典?呜呼,这样的价值观让老师情何以堪?不是书的优劣,而是心灵的差异啊!可见,要教会学生写作,需先教会学生读书,教会学生在众多劣质图书中突围,教会学生在无数言论中突围,发出自己“心灵的声音”。
  2. 唤醒心灵,学会生活,让生命在生活中成长。不必讳言,在应试的阴影里,有些学生“活得不像个样子”。他们没有生活的自由,一切都被安排好了。时间被补习班切割得千疮百孔,生活被考试和作业挤得所剩无几,他们没有真正的阅读,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他们是失去自由的一群人。相反,有些学生拥有自己的生活,他们时常把视线从教室移出窗外,从考场转向操场,他们向一棵开花的树敬礼,向一丛卑微的草注目,向盛开的花朵微笑,向茂密的竹林说“我爱你”!
  所以,大多数学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广阔生活的真切感悟。母亲的一碗粥,父亲的一杯茶,同学的一本书,老师的一句话,路人的一投足,友人的一举手,这些当然是生活,但生活还有更广阔的空间:春华秋实、喜怒哀乐、花鸟虫鱼、古玩字画、军事科技,不一而足。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生就该不同,怎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呢?唤醒心灵,学会生活才能学会写作,才能真正成长,也只有成长中的生命才“有话可写”。语文教师应将生活的泉水引入课堂,用纯洁的心灵、朴实的言语和鲜活的思想打动学生,把生活还给学生,再向学生要生活,带领学生在生活中健康成长,把敏感的心变成敏锐的思想。
  3. 唤醒心灵,彰显个性,让写作变成心灵的享受。成功的作文教学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生活。班级里有这样几个学生,他们因为找到了自己的写作出口,而享受到个性化写作的乐趣。王玉珏的妈妈温婉、知性,成为女儿心灵的朋友和写作的老师;余静波的爷爷在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成了孙女的精神力量,成为了孙女文章中不朽的眷恋;臧晨昊迷恋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纪伯伦的《沙与沫》,捧起书就忘记了周围的世界,他在作文中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精神世界……当同学们的心灵被唤醒的那一刻,他们发现了生活的多彩,也找到了写作的门径。
  (作者单位: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语文课改和平时教学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指南。这里,再一次深入学习,着重领悟其中关于朗读教学的要义。  一、 从“课程性质”看:朗读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活动  (一) 学生朗读,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语文学习活动  在“课程性质”部分,开宗明义,首先提出课文课程是一种“综合性”的课程。从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来说,它是“综合性”的;从每一篇课文的教学
期刊
为了弄清小学生写错字的原因并寻求对策,我选用人教版一下第四单元试卷中的第一题,(听写词语中的“得意”一词)对学生写错字的情况进行了统计、调查分析。其中,学生对“得”字的写法,存在着较高的错误率。全班共30人,有15人写错了这个字,错误率达到了50%。“得”这个字在一上《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文中才要求会认,而到了一下《要下雨了》一文中是要求会写。当问到写错字的同学原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说不会写这个字,
期刊
一、 失衡的现状——任“静”悄然离去  [案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  (映示)孙悟空在你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形象?  (建设)细细地读课文,找到感受最深的地方,边读边做批注,想想你读懂了孙悟空的什么特点?  师:孙悟空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课文。(生大声读)  师:(当大部分学生差不多刚读好,想做批注时)很多同学在一边读一边做批注,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只有三四个人
期刊
现代著名文学家、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重视它。”朗读的能量到底有多“广”、有多“大”?本文试就这个问题做一点具体的探讨。  一、 朗读,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课标》要求“学会倾听”。“倾听”就是“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现代汉语词典》)学生的倾听能力,对他们目前的学习、以后的发展都很重要。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听力,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
期刊
助学,说简单点,就是帮助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如何助学?我觉得得从两个方面做起,首先,把握学科本质,认真学习《课标》,把握学科课程的基本观念、核心概念;其次,得研究学生,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让我们对“怎样教”“教得如何”“教得是否科学”有更深刻的认识。  【影音重现】  师: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生读)  师:表扬你,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而且把自己对鲜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了。  师:(出示“最
期刊
【案例描述】  半年前的一次语文公开课,我信心满满地执教了《船长》一课。按照之前多次试上的步骤,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行进着。当我和同学们从朗读中体会到轮船遇险时一片混乱危急的场景后,他们频频质疑,“为什么男人走在女人前面就要开枪打死他?按理说男人身强体健,在危急关头跑得更快才对啊?”“哈尔威船长真的会开枪打死只顾自己慌乱逃命的男人嘛?”“打死人不是犯法的行为吗?”……我一时怔住了,这些问题并非没道理
期刊
第一次范文引入——寻找习作的原点  1.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我每回带毕业班,总能在毕业前夕收到学生送来的珍贵礼物。同学们猜,会是什么呢?  2. 同学们猜得都很用心,但对我来说,最珍贵的礼物却是一封学生的来信,这封信的作者今年高中毕业,时隔六年,但我仍珍藏着。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敬爱的徐老师,三年前您来到了我们学校,成了我们的班主任。是您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激情,是您指
期刊
朗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可以按照文章语言文字的不同层级,分解成字、词、句、段、章等方面的技能元素。根据语言文字自身的规律,每一种技能元素都有一定的规范。这种规范,必须严格而反复的训练,才能转变为朗读的能力,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必须着眼于、着力于这些基础的技能元素的习得,即通过反复学习、练习而获得。实践证明:这些基础性技能元素,易于掌握,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提
期刊
【板块一】由题生疑,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今天,老师送给大家一本特别的书——(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的头脑里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生:石头书真的可以读吗?  生:石头书是什么样的?  生:石头书里有什么知识呢?  师:大家提的问题很有价值,归纳起来就是一个问题——石头为什么会被称作书?(板书“?”)要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  生:(齐)读书。  【板块二
期刊
一、 以生为本,收获生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是一个十分深刻而带根本性的命题。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并把学生的质疑作为课堂教学展开的依据。如学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第2自然段后,教师问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