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教学断想

来源 :祖国·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散文名篇的教学让我们在课堂上往往感到疏离,笔者从教学的实际中思考课堂上文本细读的解决途径,引导学生进入解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现代散文名篇;文本解读;教法与读法
  现代散文教学是教材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其中以《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为代表。与许多普通的阅读者一样,我对这两篇经典散文保有崇敬与敬畏之情,朱自清笔下的月夜荷塘,郁达夫对于故都之秋的苍凉体验都令我们读后不能自已。但是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身份,面对这两篇文章,我感到紧张与恐惧。两篇经典散文存在于中学教材中已经有数十年了。但是在整个社会弥漫着忽略阅读风气的现在,当我们的学生们的大脑普遍被快餐阅读的内容充斥,这些“清淡”的散文,很难刺激学生的感官。所以,许多老师便有了共同的感受,在兴致勃勃的备课之后课堂上遭遇的便是“寒冬”。一方面老师想极力的让学生感知到文章之美,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文章的无所感受。
  打开教参和网络,关于这两课的教学设计连篇累牍,其中不乏精细与思考。但是在参阅之时,始终有一个问题不能解决:这样教学生能够“浸入”吗?一时间,备课没有了头绪。因为很多的课堂上,我们怀着对经典文章的敬畏,早已习惯在文本表面“滑行”,缺少“教学文本意识”,备课多半搬用一般文本解读的现成结论,很少考虑到教材,教师与教学对象之间多重的复杂关系。①陈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的教法不过就是我的读法”。
  课文的读,具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一般文本解读”,第二层是“教学文本解读”。这两课的教学我决定尽量避免“滑行”,“潜水”教学。作为普通读者,两篇文章我都甚为喜爱,都是散文家诗意的内心独白。铁凝说过,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世界。两篇散文都是可以温暖世界的文字。朱自清和郁达夫都是乐意用心感受生活的人,《荷塘月色》是一颗真实的内心在月夜里于荷塘边散步时的所见所想,《故都的秋》是一颗真实的内心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季节的感受。在“教学文本的解读”中,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理解和认知。课堂的重点要围绕的重点是“老师想教什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这两课教学的实质是建立学生的已有经验与“这一篇”课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经验的链接。引导学生细腻的体味作者的体验,而不要强加高深的阅读理解与认识。
  《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中,我将内容定位为体悟朱自清的心与性。他在心里颇不宁静的时候,在寂静的荷塘边,体味片刻的安闲与宁静。在无人打扰的幽静中,看到了荷塘的美景、荷塘上的月色,想到《西洲曲》、南朝采莲的胜景、惦记了家乡江南。对于“颇不宁静”的解读,我比较认同“不必说”。面对异化的自己,作者选择“出走”,去宁静优美的景色中去调适自己的心态,找回“宁静的自己”。这就是一种正常的日常心态。是每个人对真实生活的感受和表达,是感悟生活与热爱生活的真实场景。我们每个人都得对生活怀有这种感悟和热爱。当我抛出这种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时,学生表示很认同。因此,鉴赏文中的景物描写和了解文中联想的采莲和《西洲曲》都是比较顺畅的环节。
  《故都的秋》写到了诸多的内容,但是用什么线索将他们串联起来,也是课堂的关键。我将课堂的“点”定在让学生分段认真朗读课文内容,鉴赏秋景“清”、“静”的特点上。课堂上学生们都在细致的分析景物“清”、“静”的特点。在此环节结束之后,我抛出“悲凉”,引用资料,讲解了他的“秋士”情结、他的性格与经历,北平故都的历史沧桑,这些就是他心中感悟到的“悲凉”。一切景语皆情语,北方的秋就是这样成为郁达夫心中浓得化不开的“悲凉”。
  两篇文章的讲解就在我这样“朴素”的教学安排中结束了,没有滔滔不绝的讲解,没有吸引人的精美的幻灯片。一切的内容都在看似表面、浅显的感悟中进行。但是《荷塘月色》的教授中,我一直在贯注“学生学到了什么”,那就是用合宜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一种心情,一种心情体验就是好的散文标准之一。朱自清表现出来的是他的方式。《故都的秋》中我贯注的是,学生的感悟和教师更高层次的点播补充相结合的课堂生成模式,借助自己的“眼力”,帮助学生看到文章更高层次的美。当完成这些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本单元散文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了我的初衷。
  两篇文章教授之后,给学生印发了几篇推荐阅读的散文,余秋雨《废墟》、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贾平凹《西安这座城》、季羡林《荷塘清韵》,让学生继续感知散文之美与之情。
  注释:
  陈日亮《如是我读》,第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是在对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生的理论进行比较系统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就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特点、目标,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数学教学等方面谈点肤浅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思考  “研究性学习”课程已作为必修课正式开始实施了,同时要求各门学科都要渗透研究性学
期刊
阅读及其相关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新课标关于语文学习的目标陈述中,阅读教学的篇幅最长,条目最多,表述最详尽。我们能够感觉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近乎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即几乎语文学习的所有目标皆可经由阅读来实现。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惊讶的发现,语文课堂上并无“阅读”的一席之地,而是被一种奇怪的课堂样式所代替,即对课文条分缕析的肢解,在语文学习中应该被倚重的阅读却长期被放逐于课
期刊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四个方面,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四个方面既是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基本理念。因此,生物教学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或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等活动,从探究过程获得
期刊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
期刊
【摘 要】高中物理教学中学习兴趣是比较关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对物理的学习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两个方面阐述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激发兴趣;创新思维;创造能力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
期刊
【摘 要】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由于其规模、复杂性及关联性等特性,其倒闭将会导致整个金融系统出现严重混乱。本文在分析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基础上,考察了各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模式。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模式及具体规则的构建。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模式;风险防范;监管主体  1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认定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由于
期刊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但在四十分钟的具体教学中,能真正科学的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培养良好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却并非易事。以前我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常常使学生陷入无谓的思考,进行繁琐的分析,加上过多的毫无价值的问题回答,表
期刊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的沉淀,是企业员工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行动和物质表现的统一。企业安全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  1 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  1.1 企业安全文化具有对安全生产的导向作用。  企业安全生产决策者是在一定的观念指导和文化气氛下进行的。它不仅取决于企业领导及领导层的观念和作风,而且还取决于整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气氛。积极向上的企业安全文化可为企业安全生产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
期刊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枯竭就意味着生命的灭绝,就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隐患。土是万物之本,土壤是世代相传的,是人类所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条件。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必要的基础,是农业和农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社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水和土,农业和人类就失去存在的条件。  1 水土保持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我国必
期刊
21世纪呼唤创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中,教师应变革旧的教学方法、建立新的教学策略,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1 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