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功效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20070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它是在原来小学自然课的基础上改编过来的,现教材删除原来许多叙述性和总结性的文字,代之是多彩的图片和总结性的问题,极大提高了教材的操作性。而科学课中实验教学成为其重要部分。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是教师语言的一部分。它以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是学生接受知识、训练思维的主要渠道。随着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学实验比例继续增大,实验形式不断翻新。然而,目前科学课实验教学仍然是:老师演示学生看,老师讲解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做实验”成了“说实验”。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以及智能的发展均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和伸展。因此,真正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实验,优化科学教学,让学生掌握各种科学常识,提高科学素养。
  一、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科学实验中的神奇现象能增强其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好的掌握科学知识,增进科学素养。例如:在“观察水”的实验教学中,玻璃杯中有色的水为什么会在垂直插入水中的纸片上向上爬?又如:教学空气的压力时,教师用一张纸片盖住一杯水,倒过来后,按住纸片的手放开,水却没有流下来。实验一出现,学生来了兴趣:纸片把水托起了,为什么?例如,在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中,玻璃罩内的烛焰由大到小到灭,为什么?
  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课上的小实验有时还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的求知欲。因此,作为教师,让学生走出教室,鼓励他们制作模型和标本,极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研究纸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到校外搜集纸的品种,制作纸样本并分类,在搜集的过程中,同时观察他们的作用研究其制作原料、分析其异同。这样既让学生充分了解了纸的制作流程及原料,有知道纸的不同用途,使学生对纸有了新的认识。之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有关纸的知识,鼓励学生动脑,大胆实验造纸,设计“多功能纸”。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实验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学生在亲历“做科学”中,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在研究原因、分析结果、形成结论的过程中,需要归纳、分析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能培养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分析数据等实验基础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在交流汇报中,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精神。例如:教学磁铁的性质时,教师做一个较难的实验: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有时能相互吸引,有时又相互排斥。然后提出问题:知道为什么吗?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相互议论,这时教师借助课本知识点,巧妙设疑,让学生在奇妙的想象中学到知识,拓展思维。而后在小组合作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实验中碰到的难题,适时点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并针对实验步骤作出一定的语言描述,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内容丰富多彩,是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启蒙老师”。因此,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设计好每个科学实验,最大发挥实验的功效,让学生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为了衡量物理实验教学效果,考查学生学习物理课后的动手与分析能力,必须重视实验考核。  以前,关于实验的评价功能,大家都重视不够,认为实验做完了,实验的作用也就仅此而已。近几年,人们逐渐注意到实验的评价功能,发现通过实验考核,不仅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程度,探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利于设法改进物理教学。  但是,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考核什
期刊
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是第一个环节,它的任务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去,它的成功与否和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内容。好的导课设计犹如一座桥梁,不仅连接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而且还连接着新与旧的知识,好的导课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思维的运转,使后面的教学内容顺利地开展。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
期刊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本)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作业与练习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最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用来检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驾驭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期刊
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化学教学各要素和课堂结构的优化,以及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把握思维起点优化认知过程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可以说,化学学习实实在在,有理论、有系统、有规律、有现象、有应用。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接受却不易掌握,能听懂但记不住。分析原因主要
期刊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既包括运用教学方法的技能技巧,也包括遵循艺术的一般审美性原则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还包括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性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参加的多样性活动,其中融合多种艺术手段,如语言艺术、体态艺术、色彩艺术、音响艺术、节奏艺术、引导艺术等。  教学优化艺术要求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为取得当时条件下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
期刊
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与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    一、物理实验的感觉功能     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看、听、动手等进行实践,通过感觉和知觉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并通过头脑反映出物体的各种物理属性,各个部分及整体运动与静止的形象,这就是物理实验的感觉功能。  物理实验的感觉功能中,最重要的是科学观察。  众所周知,科学观察是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
期刊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
期刊
课新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我校参与新教材实验也已有两年。新课程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看看考试后的及格率和优秀率,看看上课时那些为数不少的百无聊赖的学生。我们就意识到我们的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实践、思考、总结、改进。    一、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
期刊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主要渠道。然而,由于其思想性、理论性、时代性强,在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教师在上政治课时,过分强调学生接受,过分注重知识要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由发展、自主探究,以致学生思维打不开,死记硬背,自我封闭。因此,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太枯燥,学生难学——太乏味。为了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标精神,在教学实践
期刊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推进着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这种变化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急剧的改变,也就对教育发出了强烈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工作在第一战线的教育工作者,确实有一种危机感。同时这种变化也迫使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而新课标就是在这种强烈的时代呼吁中应时而生。课改的要求、新课标全新的理念,都对教师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那么对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师该怎么做呢?    一、如何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课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