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思考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7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新程改革正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我校参与新教材实验也已有两年。新课程在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数学课堂的面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看看考试后的及格率和优秀率,看看上课时那些为数不少的百无聊赖的学生。我们就意识到我们的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实践、思考、总结、改进。
  
  一、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问题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也有许多教师联系本地、本校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发了不少生动有趣、切合学习内容的课例,这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仅仅为着“有趣”,不考虑“实例”与学习内容、学生的经验和认识能力的实际,而盲目地为每节课都添加一个牵强附会的“片头”的现象也随之大量产生了。例如,一教师为“同类项”这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回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情趣。但是,用近5分中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要思考。
  
  二、增加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观察、探究、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有的老师将什么是负数、什么是直线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各自所给的“定义”,学生实在是无从说起;又如函数的概念本来就是一个抽象而不易理解的难点,有教师在给出几个实例后,让学生用大量时间分组讨论,去“发现”这一概念,各组交流时要么不得要领,要么生搬书中叙述。
  
  三、减少纯数学的运算论证,让学生在轻松中增强兴趣
  
  对此问题,新教材已作了较大调整,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数字的计算也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有些教师对基本技能的形成需要足够的、反复的独立练习才能形成认识不足,出现了课堂上在小组讨论交流中完成基本运算,作业中的推理证明在相互“借鉴”中完成的现象,使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极不到位,造成学生对计算器和讨论的过分依赖和不能独立的完成作业的后果。
  
  四、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肯定与表扬声中激发兴趣
  
  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它不仅不大适合初中生年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尤其是对于全班人人都明白的十分简单的问题,老师还用这类语言大加赞赏,失去了表扬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错误观点不能及时矫正。答案的确定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来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数学绝不是“娱乐性”学科,单凭兴趣而学是学不好数学的。有人说:“教学生解题是意志教育。”“如果学生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数学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并让其充分认识数学在实现这一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明白,没有成年累月地含辛茹苦和百折不挠是不可能学好数学的。同时,更多地创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情景,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历经磨难而获得成功的不寻常的快乐。
  我们认为只有正视中学数学教学的客观实际、以扬弃的态度进行中学数学改革,真正做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双基训练与能力培养同行,增强数学素养与发展创新精神同步,课堂小环境与政策大环境协调,新课程的实施才能富有成效,数学才有望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逐渐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猜测、探索、验证等一系列良好的数学活动在课堂里频频闪现。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谈到数学阅读,有的老师认为数学更多的是需要思考、探索,即使是阅读也是简单的读读题目,阅读更多是属于文科教学的重要手段。这其实是对数学阅读的误解。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会做计算题,但是看到应用题就头疼,不会分析。老师将题目读一
期刊
由于地理学科知识繁杂,内容较多且内部之间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广泛而密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好的复习效果,就必须掌握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下面我谈谈高三复习记忆的方法:  一、学会图与文之间的转换  所谓图与文之间的转换就是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不要凭空去记、去背,学会图文转换。比如:大气热状况,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引导学生画图或看图说出热量转换的三
期刊
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是最受中学生欢迎的教学形式之一。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验教学的主要部分。通过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和定律。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动手能力。  演示实验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重视和研究演示实验教学,可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水平。  一、引入课题的演示   教学目的
期刊
为了衡量物理实验教学效果,考查学生学习物理课后的动手与分析能力,必须重视实验考核。  以前,关于实验的评价功能,大家都重视不够,认为实验做完了,实验的作用也就仅此而已。近几年,人们逐渐注意到实验的评价功能,发现通过实验考核,不仅促进学生重视实验,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程度,探测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利于设法改进物理教学。  但是,还有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考核什
期刊
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新课是第一个环节,它的任务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去,它的成功与否和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后面的教学内容。好的导课设计犹如一座桥梁,不仅连接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而且还连接着新与旧的知识,好的导课设计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思维的运转,使后面的教学内容顺利地开展。因此,音乐教师要善于抓住有利时机,精心设
期刊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本)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应体现物理学自身及其与文化,经济和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肩负起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作业与练习作为教与学的交叉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最经常性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巩固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教师用来检查、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驾驭和调控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
期刊
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开展化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化学教学各要素和课堂结构的优化,以及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    一、把握思维起点优化认知过程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生活中的化学无处不在。可以说,化学学习实实在在,有理论、有系统、有规律、有现象、有应用。但学生对所学知识能接受却不易掌握,能听懂但记不住。分析原因主要
期刊
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其中既包括运用教学方法的技能技巧,也包括遵循艺术的一般审美性原则进行的审美教育活动,还包括体现教师个性而独具特色的艺术创造性活动。教学过程是一个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参加的多样性活动,其中融合多种艺术手段,如语言艺术、体态艺术、色彩艺术、音响艺术、节奏艺术、引导艺术等。  教学优化艺术要求教师遵循教学规律和艺术审美原则,为取得当时条件下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综合运用
期刊
中学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简单地说,就是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与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问题。    一、物理实验的感觉功能     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看、听、动手等进行实践,通过感觉和知觉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并通过头脑反映出物体的各种物理属性,各个部分及整体运动与静止的形象,这就是物理实验的感觉功能。  物理实验的感觉功能中,最重要的是科学观察。  众所周知,科学观察是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
期刊
一、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也既将智力因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