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雷尔曼:安贫乐道的杰出数学家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ffeedo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3月18日,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郑重宣布:由于格里戈里·佩雷尔曼成功破解困扰人类近百年的著名难题“庞加莱猜想”,他将荣获奖金高达100万美元的“千禧年数学大奖”。
  佩雷尔曼于1966年6月13日出生于苏联圣彼得堡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电子工程师,母亲是小学数学教师。平凡的父母不能给他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却给了他聪明而好学的头脑。
  对佩雷尔曼来说,童年在4岁时就结束了。当同龄人尽情玩乐的时候,对数字感兴趣的他却在埋头啃着小学数学课本。“他是个怪孩子,对小孩子的疯闹一点兴趣都没有。其他孩子都在踢足球,可他不是钻到书本里,就是和父亲下象棋或玩填字游戏。”
  6岁时,佩雷尔曼进入母亲任教的小学学习。当他已经能轻松自如地在脑子里进行3位数的加减乘除时,同学们刚刚学会二位数以内的笔算。他的小学有个传统,好学生要帮助差学生。老师把成绩最差的一个同学分给了他。也就是半年时间,他硬是把那个男孩子从“二分生”变成了“五分生”。
  1982年,佩雷尔曼进入圣彼得堡第239中学学习,这是一所颇具数学和物理教学特色的学校。入学才3个月,他就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并获得了金奖。当时,这个16岁的少年天才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分——满分42分,这个成绩至今都没被别人超越。获奖一个月后,这个数学神童就接到了美国一所大学的邀请,为他提供丰厚的奖学金。美国人当时就明白:这个天才有着不可估量的未来。然而,他却谢绝了赴美深造的邀请。
  中学毕业后,佩雷尔曼免试进入圣彼得堡大学数学系学习。大学二年级时,他选择了数学中最复杂的研究方向——微分几何学。回想起大学时代的他,同学们一致这样形容:他像外星人一样聪明,对所学的专业都很精通;在学习上,他很乐意帮助大家。一个叫格奥尔金那维奇的同学回忆说:“他只按他喜欢的方式生活。他对自己的外表漫不经心,经常拎着一个装满书的破袋子。穿着一件磨出洞的衣服,头发长长的也不去剪。他不吸烟,也不喝酒,是个乖乖仔。大学几年,他和我们除了数学什么都不谈。尽管我们身边都是这方面的优秀人才,但毫无疑问,他更出色。”另一个同学阿妮西娅说道,“他是个有爱心的人。有一次我在校门口不远的地方见到他手拉手领着一个盲人过马路,这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
  1987年,佩雷尔曼考取了苏联科学院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的研究生,并于1989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在该所工作。周末他就回家辅导读中学的妹妹埃莱娜学习数学;晚上他拉小提琴,妹妹唱歌跳舞,而父母就是他们的观众,一家四口其乐融融。据其母亲的好友伊万诺娃说,“他们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只希望他们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快乐生活。”
  苏联解体后,不少犹太人都移民以色列。1991年底,佩雷尔曼的父亲和妹妹也加入了移民的行列,可他的母亲却坚决不愿离开俄罗斯。此事对他影响很大。从那时起他就将自己封闭起来,并决心永远不离开自己的母亲。
  佩雷尔曼于1993年到美国做访问学者;在美期间他解决了多个数学难题,其中包括著名的“灵魂猜想”。其成就引起美国数学界的关注,一批著名学府高薪聘请他任教,但都被他谢绝了。一年后,他回到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工作。据佩雷尔曼的同事阿夫杰伊说,“他虽然性格有点孤僻,但待人友善,无论对朋友还是同事,他都很友好。不过,当他得知有人滥用所里的科研经费时表现得非常气愤;他十分鄙视那些在学术上弄虚作假的人。”由于他在数学上的成就,欧洲数学会于1996年给他颁发“杰出数学家奖”,但被他拒绝。
  2002年和2003年佩雷尔曼在网站上张贴了三篇论文,成功破解了数学界七大难题之——庞加莱猜想。此事震惊整个数学界;专家们认为,这一难题的解决很可能在物理和其他领域上得到“激动人心”的应用,有助于科学家弄清楚宇宙的形状。2004年斯杰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推荐他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但被他拒绝了。次年,他辞掉了该所的职位。从此,他就人间蒸发,不知踪迹。《纽约时报》有一篇报道,开头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他不喜欢和媒体打交道,对像《自然》、《科学》和《时代》这样声名显赫杂志的采访,他也不屑一顾。他很讨厌被卷入各种浮华和偶像崇拜。
  2006年8月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国际数学大会上,国际数学联合会决定将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予佩雷尔曼。然而。面对这巨大的荣誉他却选择了拒绝。据美联社日前报道,他很可能也拒领“千禧年数学大奖”。潜心研究、淡泊名利、待人以诚、来去无踪是佩雷尔曼给同行最深刻的印象。
  如今佩雷尔曼在圣彼得堡郊外的一座公寓中和母亲生活在一起。他安贫乐道,宁可过着隐士生活,家徒四壁,与蟑螂为邻,“在附近的森林里找蘑菇”。他不只视名利如浮云,更视名利为追寻真理的敌人。
其他文献
中国饮食发达,源于饥饿——即过去的中国人,来一口吃的不容易,所以,一旦有机会、有能力吃,尽量往好里吃,要是你一筷子下去,能顶上我100筷子那么名贵、那么稀罕,就足以证明你比我富有、比我成功啥的。  慢慢地就有了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乃至形成了味觉和消化功能的惯性。传统食物,讲究肥腻,即油大、肉多、糖重,滋味厚,皆源于此。  所以,倘若能在饮食中舍肥甘而亲清俭,是极为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愿
期刊
他们喝下含有霍乱病原体的液体,给自己注射毒液,或者出于实验目的去上吊。为了满足求知欲,或是为了能扬名立万,某些研究者不惜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描绘了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中有些人获得了轰动一时的发现,而另有一些人则悲惨地死去。  如果还有可能,他会乐于停止眼下这个实验。对,立刻停止。现在,他的心脏疯狂跳动,血压直线上升。在他口中,大量的黏液和唾液不停地分泌,快得来不及咽下。他感到快要
期刊
澳大利亚的原始丛林中,桉树们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着。人丁兴旺的桉树家族浩浩荡荡,绵延万里。小树们簇拥在大树的树荫下,一天天地长大,使得丛林越发地茂密。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  然而,幸福的时光却总是无法永恒,宁静祥和的桉树丛林也终于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在树林的深处,一棵巨大的老桉树正忧愁地思索着。她是整个桉树丛林的王者。也是所有桉树们的老祖母。就在不久之前,她在远方的桉树子孙们将口信包裹在了
期刊
微博是成功人士的照妖镜?一个又一个成功人士在微博群众的同观下现出了原形,大家发现原来成功人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其实和每个俗人一样,时有虚荣、幼稚和无聊的一面,在微博混久了,会觉得所谓成功人士,不过是在某一领域高于常人一些,其他的地方,和咱隔壁邻家那个喝多了或摔桌子砸板凳、或流着口水骂大街的怪叔叔差不多。  最新一尊成功人上形象大坍塌事件发生在当当网老总李国庆身上,作为微博新人,他迅速以一组口味
期刊
我在医院出生之后,医生肯定地对父母说:“这个孩子不会活过一个小时。”父母很伤心都哭了。过了一个小时,医生惊讶地问父母我怎么还活着,能看得出我令他失望了,可事实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他再次认真地检查之后,非常有信心地说:“我敢用人格担保。孩子绝对活不过一天。”看着医生坚定的表情,我的父母被彻底征服了,他们都很爱我,父亲悄悄地上外面给我买了一套儿童寿衣,放在我的身旁等待那个时刻的到来。但命运弄人,我还是出
期刊
天使还是搅人精    周末,宋晓晓从表姐家回来,脸上挂着一层霜。没来得及和肖扬打招呼,就霹雳啪啦将裙子脱下来,扔进洗衣机。肖扬倾着身子在沙发上看电影,感觉到了宋晓晓的异样,抬起头来问了一声怎么了。宋晓晓懒得理他,蹬蹬瞪进卧室去了——新款的达芙妮小裙子才上身两次,就被表姐家的小淘气给弄了一大片可乐。她是清净惯了女子,婚前,是父母惟一的孩子,婚后,双方父母出资,买下带大露台的二室一厅,和肖扬独居一隅,
期刊
6年前,把儿子送到澳大利亚去读书,直到如今,我们夫妇俩一直悬着的心才踏实。  儿子小名毛毛,因生肖属鼠,就起了这个小名,取“猫猫”谐音,猫鼠相关,这在汉语训诂学上叫“反训”。  毛毛是高二读完去的澳大利亚,他那年17岁,不用雅思成绩。他先进语言学校,再读12年级,之后上了西澳大学。现在他已毕业了,学会计和金融专业,找到了工作,他打算留在那边不回来了。  毛毛申请去澳大利亚留学,是2002年初,但因
期刊
广播体操这项“真正的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大地上,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1951年11月24日这天,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卫生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等九家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就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低到了35岁,婴幼儿死亡率高达20%,政府迫切希望提高人们的身体素
期刊
男人和女人第一次见面是在公园。走了一段路,女人说,坐一会儿吧。男人看到一张石条凳就坐上去。女人忙叫他起来,掏出手帕在凳上拍了又拍,然后才让男人坐。看着女人拍打灰尘的样子,男人瞬间就喜欢上了女人。   一天晚上,男人送女人回家。在林荫道上,男人动情地抱着女人,并动起手脚来。女人一阵挣扎,还动手打了男人的脸,然后落下泪来。男人停了下来,并与女人保持两步远的距离。到了她家楼下,女人突然回过身,在他的唇上
期刊
一场世博会,秀尽世间百态,给世界人上演一场“视觉盛宴”,无论是先进科技的展示场,还是异国风情的狂欢地,更是一座“中国人活体写生馆”。  中国人看世界,世界人看中国。开园一个多月以来,每日来来往往、举止各异的中国游客,为世界奉上了一顿额外的“视觉大餐”。中国人的道德、教养、礼仪乃至人性,都被放大在世界目光下任人品评。  2010年5月25日,一封署名为“刘辰子”的给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的信经媒体报道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