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是个贬义词

来源 :北方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x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是成功人士的照妖镜?一个又一个成功人士在微博群众的同观下现出了原形,大家发现原来成功人士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其实和每个俗人一样,时有虚荣、幼稚和无聊的一面,在微博混久了,会觉得所谓成功人士,不过是在某一领域高于常人一些,其他的地方,和咱隔壁邻家那个喝多了或摔桌子砸板凳、或流着口水骂大街的怪叔叔差不多。
  最新一尊成功人上形象大坍塌事件发生在当当网老总李国庆身上,作为微博新人,他迅速以一组口味奇特的微博作品博出位,成为微博红人。李国庆最有代表性的微博是这样写的,“当我作为成功人士站在纽约,真为大陆崛起自豪。我在结婚前有过几任女友,不是同时,相差半年多。那是出国热的年代,每任都出国了,每次机场告别,我们相拥哭泣,但我都拍着对方后背说:不是我们不爱,是大陆太落后,那里能带给你更精彩的人生,不是个人悲剧是民族啊。以至我的老司机一见我恋爱就说:这会儿别被骗了。”
  “当我作为成功人士站在纽约”,险些在微博引起造句大赛,微博上自恋者千千万万,但有胆量自称“成功人士”者,当属李国庆领风气之先。除了开创性地白贴成功人士标签外,李国庆的这条微博还包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关键词有:奋斗,拼搏,恋爱史,民族观,穷小子翻身记……这条不足140字的微博,情感饱满,以大开大合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个人事业与情感和周家发展之间的关系,按照戏剧种类区分,可以视为励志剧、言情剧、纪录片,但别管是什么剧,主基调还是喜剧,因为只有喜剧才会出现这么狗血的剧情。
  对于李国庆的这条微博,评论人五岳散人认为,这虚荣心是男人谁都有,他在微博上为李国庆辩护说,“别说人家纽约上市的李国庆了,就是我这远不算成功人士的,都有时候特想约上当年暗恋多年的女同学,借张贵宾卡后,在某个很高档的俱乐部里哀怨的对她说:‘当年幸好你没跟我,不然也没有我今天了……你是我奋斗的动力……”’但这辩护多看几遍,怎么都觉得还是对李国庆的讽刺。
  微博上成功人士自曝有虚荣心的人很多,他们常在微博上掏心挖肝,并没惹起博友反感,相反这种自己承认性格弱点的做法,还增加了博友的认同感。李国庆被围观,可以说几乎和他的虚荣心无关,当当网努力多年,终于在美国上市了,作为CEO,完全有理由虚荣一把,李国庆错就错在,没考虑到微博的字数限制,把一部需要承转启合的长篇小说,非要浓缩起来一口气说完,如果把这条微博分成百八十条甚至更多,发表后说不定会得到真正的掌声,
  现在掌声没有,起哄声一大片,终归还是祸起“成功人士”那四个大字。在当下的网络语境里,“成功人士”是一个贬义词,之前已经有不少“成功人士”,用他们的言行把自己的美丽光环给剥了下来,“成功”没了,只剩下“人士”,有的连“人士”都算不上,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对于“成功人士”这个头衔,很多成功人士避之不及,这顶帽子杀伤力太大了,相对而来,做一个不成功人士更安全些?
  李国庆在微博上制造的这一起娱乐事件,让人想起一个老话题,这个话题有关成功人士的德行,说到这个,立马会有很多和成功人士密切相连的词汇出现,比如:低调,内敛,朴素,真诚,平和……但很显然,这些词汇从现在的成功人士身上已经很少见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它们的反义词,难怪大家对“成功人士”如此反感,因为有很多人,多多少少都被“成功人士”忽悠过。成功人士开微博的越来越多,在此免费提供一条建议:管好自已的嘴。
其他文献
考倒郎成平的伪命题    参加郎咸平的新闻发布会时,他讲了自己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读博士时一件有意思的小事。  郎咸平的博士生导师以教学不循规蹈矩出名。导师给郎咸平和他的同学们上的第一节课是这样的:首先导师发给每人一打厚厚的稿纸,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题,说:“我们先来考试,请用你学过的知识求证推导出一个结论。”能做郎成平同学的自然不是等闲之辈,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提笔就写。  转眼两个多
期刊
到国外上学是我最先提出来的,那时我11岁。当时就读的景山学校整体水平虽然很高,但对我压力不大,放学以后就没事了,心里感到有点“空”,不满足。爷爷说过:“花盆难养万年松,有志气的孩子要敢于闯一闯。”我想,自己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环境到外面闯一闯?我的想法得到姥爷、姥姥和四姨的支持,他们鼓励我“好男儿志在四方”。当时到哪儿去八字还没一撇,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从景山退了学在家自学,那时我刚上初一。  至于为
期刊
你已经被最热烈地爱恋过  一次两次三四五次  乃至万千无量如恒河沙数  我仍然要将我的爱露注入  在你的海中  你或许不会因此而满溢  但若非如此  我将必定干枯  你愿意接受我的倾注吗  就像我自始而终的承受  你的熟视无睹
期刊
读胡锦涛同志登在《求是》杂志的年度开篇,有个感觉,总书记非常强调科学。共提到“科学”39次。  这也是当代大趋势。美国去年出版了一本书,《科学就是文化》(Science is Culture),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小说家在书中对谈科学对文化的影响。他们说,到了今天,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谈话。科学和当代整体文化已经无法分列。  笔者很同意
期刊
苏紫紫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学生,也是一个裸体模特。女大学生很多,女模特也很多,但是这两种身份放在一起,用媒体的话来说,“两个相差十万八千里的名词,被她拽在一起”,于是就有了张力,有了故事。  苏紫紫的身份还有很多。她自述年幼时父母离异,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她的家遭遇了强拆,奶奶被打伤住进医院;她曾经在贫困线上挣扎,站过柜台,发过传单,然后才当上了裸模。简言之,她是一个苦孩子,一个奋斗者,一个对现实的
期刊
不管他们男人多么自大,今日的许多明白女人,嘴上不一定讲破,内心里却很清楚,他们实在都很小。  举例说,克林顿够大了吧?可是女人们已经看见他哭过好几回了。在去年,我最想知道的事情之一,就是当全世界的女人们从电视上看到克林顿哭了,那会儿,她们心里是怎么看他。无奈,没有哪个女人肯把真实想法告诉我。我就只好自己猜了,约摸她们内心里会觉得克林顿怪可怜的,而不管她们嘴上是怎么议论。女人们倒不是那么容易就原谅了
期刊
核能不安全    在最近的一次美国全国民调中,72%的受访者对核电站可能发生的事故表示担忧。然而,在60年的核能运用历史中,不到100人直接死于核电站事故。  “煤炭和石油等燃料看似更安全,但从统计数据上看,它们更加致命。每年,好几百人因为采煤死亡,主要死于职业病和井下事故。煤电站的危害也不容忽视。”退休核物理学家杰拉德·E·马什说。煤电站释放的辐射远远超过核电站。每年有2.4万人因为煤电站污染死
期刊
中国饮食发达,源于饥饿——即过去的中国人,来一口吃的不容易,所以,一旦有机会、有能力吃,尽量往好里吃,要是你一筷子下去,能顶上我100筷子那么名贵、那么稀罕,就足以证明你比我富有、比我成功啥的。  慢慢地就有了传统,形成了中国人的习惯,乃至形成了味觉和消化功能的惯性。传统食物,讲究肥腻,即油大、肉多、糖重,滋味厚,皆源于此。  所以,倘若能在饮食中舍肥甘而亲清俭,是极为难得的,一般人做不到,也不愿
期刊
他们喝下含有霍乱病原体的液体,给自己注射毒液,或者出于实验目的去上吊。为了满足求知欲,或是为了能扬名立万,某些研究者不惜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德国《明镜》周刊近日描绘了这样一些身影:他们中有些人获得了轰动一时的发现,而另有一些人则悲惨地死去。  如果还有可能,他会乐于停止眼下这个实验。对,立刻停止。现在,他的心脏疯狂跳动,血压直线上升。在他口中,大量的黏液和唾液不停地分泌,快得来不及咽下。他感到快要
期刊
澳大利亚的原始丛林中,桉树们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着。人丁兴旺的桉树家族浩浩荡荡,绵延万里。小树们簇拥在大树的树荫下,一天天地长大,使得丛林越发地茂密。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  然而,幸福的时光却总是无法永恒,宁静祥和的桉树丛林也终于面临了巨大的危机。  在树林的深处,一棵巨大的老桉树正忧愁地思索着。她是整个桉树丛林的王者。也是所有桉树们的老祖母。就在不久之前,她在远方的桉树子孙们将口信包裹在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