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性”与“聚性”:联防联控应急治理的逻辑与行动

来源 :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ling1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防联控机制在我国应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地方政府的“行为联邦化”、应灾能力碎片化以及“领导重视”的惯性逻辑等问题,导致我国社会风险治理存在“散性”.联防联控从压力传导、协同指挥、联合多元主体以及强力社会动员等方面表现出了凝聚优势.长远来看,构建规范、协同、科学的联防联控机制,应该积极探索顶层法制建构和常态化路径,并注重智能技术手段的赋能,促使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推进,发挥长效优势.
其他文献
斜杠青年或基于个人兴趣爱好、或是为了追求个人发展、抑或是想要谋求经济效益而选择从事多份职业.斜杠青年群体在日益壮大的过程中滋生了诸多问题,使得他们被贴上了“泛而不专、广而不精”的负面标签.斜杠青年应从加强时间管理、提升专业技能、把握时代机遇三个角度入手,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习近平和毛泽东都极其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廉政观.他们的廉政观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在反腐倡廉实践中有着共同的目标使命、共同的价值皈依、共同的态度决心和共同的思想核心.习近平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创新发展了毛泽东廉政思想:从毛泽东的“群众运动”到新时代法制反腐,实现了治理理念转向;改革党内巡视制度,创新了腐败治理机制;协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与反腐败斗争,创新了腐败治理思路;实行国内国际双打击,打虎拍蝇猎狐全覆盖,拓展了腐败治理场域.
随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干预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实效性不断得到提升.高校应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家校联动建立家庭支持、如何凝聚“校—院”二维合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支持、如何通过校园活动激活朋辈陪伴引导支持、如何探索“医校合力”建立专业支持,以此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效果.
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角度看,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权利上的失利”“社会关系上的失和”“制度权益上的失权”和“政治权利上的失语”的结构性制约;在行动维度受到“生活惯习的羁绊”和“自我认同的矛盾”的束缚.鉴于双重制约因素,基于城乡一体化社会实践的“结构行动化”与“行动结构化”的破解路径,有望实现结构与行动双重互动.
青少年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风格和话语方式,在青少年间传播和蔓延,引发了他们广泛的共鸣和认同,其发展也具有了超越和反哺的意味.青少年亚文化产生的原因,在于青少年压力的失调与宣泄、网络文化的笼罩与桎梏、同辈群体的同质与效仿、家庭教养的偏移与缺位.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和对网络文化的正确引导,进而消解青少年亚文化的异化取向,引领其取向回归.
百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淬炼了我党厚重而深刻的思想,其丰硕的教育内容充实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百年来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破与创新.梳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可以为今后的工作提供规律性启示.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唯心主义的政治思潮,其基本表征是“三个否定”: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否定历史事实,妄图歪曲历史、抹黑历史.这种思潮具有“去现实化”以颠倒历史事实,“去价值化”以扭曲价值观念,“去学术化”以败坏学风建设等现实要害.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进一步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把握历史;加强学习“四史”,提高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影响的能力;坚定“四个自信”,在铸牢理想信念中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助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社会观视域下,社会是一个系统整体,现实的个人是其核心要素.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这两者冲突的根源是私有制.只有废除私有制,消灭分工,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需要重新审视新时代环境下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探寻两者统一发展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是党制定推进各项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重大论断.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认识前提,其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联系观、矛盾观、发展观、群众观.
紧急避险是利益衡量的结果,相同数量的生命型紧急避险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备受争议.生命型紧急避险不应认定为违法阻却事由,而应归属于责任阻却事由.同时,由于其不具有期待可能性,行为结果有利于社会整体,因此应对等数的生命型紧急避险予以肯定.但仅在行为人双方同时陷入危险且危险程度相当、行为人除牺牲他人别无选择、险情不能归责于行为人时,才能认定符合生命型紧急避险,并由此对生命型紧急避险进行合理限制.